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42句精选)
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1、其次,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宗教中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中还
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1、其次,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宗教中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中还有男女不同,性别之分,而在伦理学中,连最后一点差别都消失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和道德观是从抽象的人出发,那他的结论也必将是抽象的和肤浅的,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恩格斯还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具有具体历史性,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反应,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具有阶级性,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2、(2)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异在和外在化”的否定格局之与“自然哲学”的牵涉
3、哲学各个特殊部门间的区别,只是理念自身的各个规定,而这一理念也只是表现在各个不同的要素里。在自然界中所认识的无非是理念,不过是理念在外在化的形式中。同样,在精神中所认识的,是自为存在着、并正向自在自为发展着的理念。理念这样显现的每一规定,同时是理念显现的一个过渡的或流逝着的环节。因此须认识到个别部门的科学,每一部门的内容既是存在着的对象,同样又是直接地在这内容中向着它的较高圈子的过渡。所以这种划分部门的观念,实易引起误会,因为这样划分,未免将各特殊部门或各门科学并列在一起,它们好像只是静止着的,而且各部门科学也好像是根本不同类,有了实质性的区别似的。(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可分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5、那么,所谓的“绝对”本身,是说的这样的精神个体或精神整体,可以不关乎参照系的存在与否,以及其他个体的存在与否,惟强调的是一种自为自在性。这倒也有点像在魏晋玄学里边的郭象所讲的“独化论”,其所讲的“独化”,乃就是说整个宇宙无非是道德本体的发生与运施,而这个“道”即是属于自在自为性格的道,乃是独立变化的道,故《庄子注》云“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所以,郭象的独化论意义的那样的表达,蛮接近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意涵上的所谓的“绝对性”。
6、“时代”——情感表达与形式呈现的差异化表达
7、我开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啃起贺麟先生译的黑格尔《小逻辑》,到今天已有整整二十年了。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王国里漫游过后,虽然我并没有像老黑格尔所期望的那样,发现一位玩弄“理性的狡计”的上帝,但却真实的体验到了人类普遍精神的思想活动那渗入每个人内心的巨大力量,即理性的力量。
8、黑格尔的美学观念则呈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美学》是黑格尔的文艺观的集大成之作,他提出了个重要的说法——“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在丹纳的《艺术哲学》当中也可以读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在第一编当中,丹纳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表现该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创作者的“观念”,从而使得艺术品区别于实际事物,而在艺术品形成的过程当中是由许多零散的“组件”通过创作者感性的、有计划的“融合”和“调整”再组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在诗歌、雕塑、绘画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丹纳的文艺观对黑格尔的美学观念有一定的继承和沿用。
9、而青年马克思要成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他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黑格尔主义及费尔巴哈主义突破出来。很有意思的是,青年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他们都曾经是作为“黑格尔左派”的重要成员来出现。这些“黑格尔左派”的成员,尽管遵循黑格尔的某些思想,却是以黑格尔的思想运用来反对黑格尔本身。其中一很重要的工具,就是黑格尔的所谓的矛盾辩证法,这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的蜕变之过程。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1、现实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12、其讲的是绝对精神的辩证法展开的“自我性”。这种自我性用了四个字,叫“自为自在”。这样的“自为自在”,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它的一种“绝对性”。这样的“绝对性”的“自为自在”,也就是所谓的黑格尔意义上的“自我性”之一。
13、第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14、黑格尔本人对中国哲学和一般东方哲学的缺陷曾有过大体上是准确的认识。他指出:“在东方那种主观性精神的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5、丹纳在讨论“环境”对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特征所带来的影响之前,首先从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入手来进行讨论。
16、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17、实践儒学所讲的自我观,以宇宙本体为第一设定,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亦以宇宙本体为第一设定,事实上乃有相似的地方。而自我的否定辩证法之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里面的重要性,亦近似于自我的否定辩证法之在实践儒学的纵贯面的三阶段自我说里面的重要性。
18、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错误根源就在于脱离了社会现实,把现实的人理解为抽象的人,纯粹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恩格斯指出,人应该是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
19、展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20、譬如(1)黑格尔所讲的自我或者自我性,其本质是绝对精神性,意味着一种自为自在性,而实践儒学讲的自我或者自我性,纵然也体现了自为自在性,但其指涉的自我,不是绝对精神性的实现,而是三构造说的实现,即是“物、心、理”的构造三元与功能一元之不离而不杂的实现。故,细究起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可能比较贴近于实践儒学的三构造说里面的“心”的概念,体现的乃是绝对的活动力与绝对的运动性。而实践儒学自我本体本身的材质性、条理性,反而是黑格尔学说里面的否定辩证法的自我本身作为绝对精神性而未尝涉及的。
21、柏拉图认为,灵魂的能动性最纯粹、最明显地体现在灵魂中的理性成分上,而不是欲望和激情等感性成分上……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理性的灵魂和作为世界本体、世界精神的宇宙灵魂(神)实质上是一个东西。如果说灵魂活动的目的是认识理念,以达到善的生活,那么神的目的则是实现那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
22、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
23、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否定,而真正的否定是自否定。
24、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三个原因:
25、影响一代人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绝版重现。
26、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27、那么,“理性”这个概念,在黑格尔这里,是在哪一些层面,哪一些范畴去运用的呢?诸多译本是把“绝对理性”翻译成“绝对理念”,这样一来,譬如《哲学全书》所讲的哲学跟哲学及哲学各部门所发生关联,乃涉及的颇多谓之“理念”的地方,亦常常译作“理性”。此意味着,哲学本身毕竟是观念的产物,是人的思维及人的观念的某种系统化、逻辑化的呈现。不然的话,乃不会有一个主观假想的第一设定的问题。
28、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黑格尔提出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9、然后会被“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迷惑,我一开始是因为把“质”认为是“本质”,“量”认为是“现象”,这种语境下乍一看就对了。
30、为了充分证明“环境”对文艺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影响,丹纳利用意大利绘画史进行说明,例如鲁本斯的《甘尔迈斯》以及拉斐尔画的林泉女神《迦拉丹》等。从宏观视角上来说,环境和时代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巨大的。
31、不得不说,这种“否定之否定”、“金字塔式”的行文脉络,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深入到作者的思考过程当中去,理清对于某一问题层层分析的过程,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极具有说服意味的,而这种意味正是体现在逐层分析的过程之中。这最终与文本的接受者——读者形成对话,增加了本书的思辨性与趣味性。
32、相对于康德所讲,黑格尔兹讲的理性概念,有什么不同?很显然,就像康德的“理性”前面要加“先验”二字,那么黑格尔这里面的“理性”是要添上“绝对”二字,以他的理性其实乃就是绝对精神的某种呈现和展开故。所以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不是一般的理性,是以绝对意义、绝对精神为根基的理性。
33、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
34、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例,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革命性和保守性。接着又区分了现存与现实的概念。现存:当下存在;现实:合乎理性,在历史的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指出“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35、思辨的张力由自否定和反思构成,但他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理性”,是同一个能动过程的内容和形式。
36、(1)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自在自为”之与“逻辑学”的牵涉
37、语言本质上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既是主观意谓的表达、展示,又是展示出来的客观的东西,即人人接受的尺度、规律。……语言是人的东西,同时又是自然的东西,它是对象化了的人的东西和人化了的对象的东西。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9、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做了框架性的梳理,即分为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并给予它们的研究对象以分别的简略之描述。研究对象里边,赅摄“自在自为”、“异在或外在化”、“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诸表达,显示出辩证循环的思想轨迹。而这些轨迹的指向,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皆得以落实到“理念”的问题上来。
40、现实原因:为了批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不仅有拥护者:工人阶级;也有反对者: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伦理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一时引起思想混乱。澄清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批判错误思潮成为恩格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41、辛格的这本书是通向黑格尔的理想导论。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能介绍得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