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63句精选)

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63句精选)

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 1、事情过去五十多年了。这里面提到的这些人物,许多我都见过,有的还就是我的老师。比如艾思奇,我今年夏天在腾冲的和顺古镇,专门参观了他的故居,能

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

1、事情过去五十多年了。这里面提到的这些人物,许多我都见过,有的还就是我的老师。比如艾思奇,我今年夏天在腾冲的和顺古镇,专门参观了他的故居,能看出他也是怎么样一步步走上下坡路的,尽管在这次哲学史讨论会上,他依旧给人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似乎是“绝对权威”,在指导一切。但所说的那些话,包括对黑格尔哲学的赞赏,依旧坚持的是“对于唯心主义哲学的任何合理的内容,都必须首先对它的颠倒的理解加以批判之后,才能说得到继承、改造和发展。”(该书第388页)他难道不知道,这种批判其实是没有尽头的吗?今天的人,也许觉得那时候这些如此著名的哲学家,怎么会在一个如此不值得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只存在一个值不值得争论,这种争论有无意义的问题)的如何评价唯心主义的问题上下这么大功夫,而且如此谨慎小心?1957年,一句话就可以使自己成为“右派”,然后下放改造,二三十年后才得以平反。尽管那些发言者(包括我们陈老师)还没有估计到有这么严重,但整个气氛,就已经使这些在早几十年前就已经功成名就的哲学家们战战兢兢,谨言慎为了。

2、黑格尔的履历很简单,1770年8月27日出生于斯图加特,他和贝多芬、荷尔德林以及英国大诗人华茨华斯都是同一年出生的,比后来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小一岁。黑格尔在斯图加特读完小学、中学,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图宾根神学院,在那里结识了谢林与荷尔德林。从图宾根毕业后到瑞士的伯尔尼当家庭教师,然后经荷尔德林的推荐再到法兰克福继续当家庭教师,最后经谢林介绍,1801年,他来到了耶拿大学当一名编外讲师,期间与在耶拿居住的房东之妻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路德维希。在耶拿,他目睹了拿破仑进城,并完成了他的《精神现象学》。然后再经朋友介绍,到纽伦堡去当一名讲授哲学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1808---1816),出版了他的《逻辑学》。这时,他的哲学声誉已空前高涨,于是结婚(41岁)、生子,并于1816年在海德堡大学任职,开始讲授他的《哲学全书》。在此期间,路德维希一直与他们全家生活在一起。这时的柏林大学也频频邀他前去,并一直为他保留一个空缺的教席。这样,1818年,他担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并被后人称为当时的德意志“官方哲学家”。1829年,成为柏林大学校长。在19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黑格尔的哲学主宰着德国哲学。1831年据说死于霍乱。一列长长的送葬队伍将他与费希特安葬在一起。查尔斯·泰勒说,很少能有人如他这样死于其哲学影响力的极盛之时而非衰微之时。

3、-----------------------------------------------------------

4、为了体验一下黑格尔邪教的教义,我们来看几个黑格尔著作的段落(商务印书馆译本)。我也会说明,为什么,依据什么标准而言,这些段落通通是错的,或者是正确的废话。这样的分析,其实每一个有基本科学素养和生活经验的人,都能想出来。

5、事实上,他的一生都是在冷静的哲学思考中度过的。他要探讨的,是包围着我们的现实存在在其深层是什么样子,而以思考与行动的方式生活在这种现实之中的人又是怎么回事。这是所有伟大的哲学家给自己提出的问题。理解黑格尔时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不落窠臼,避免将黑格尔简单化、庸俗化,避免将他的思想功绩归纳为好像非常易学的辩证法,看成是正题—反题—合题的简单重复。只有从这出发,我们才能将他的思辨理解为活生生的哲学思辨,它源自于现实存在之中的具体问题,进而才发展成为系统的学说,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后一套伟大的形而上学理论。(黑格尔哲学到底多厉害)。

6、因此,爱的过程是活生生的辩证过程,爱的结构是辩证结构。“被爱者并不是和我们相对立的,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只有我们自己。但是,他又不是我们。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奇迹。”还有,既然爱是现实中的变化,那同时也就意味着:现实中存在辩证法,现实是矛盾与消除矛盾的过程。

7、本质和现象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个不断追溯的过程,本质一旦被认识,就成了现象;这时候又需要追索后面这个现象的本质。

8、读到这里,读者已经非常辛苦了吧?你看,要反驳黑格尔的著作,实在是太难了。因为它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要不就是废话,你如果要系统地反驳他,你可能要写几十亿字,绕地球很多圈,才能写完。没有第二个哲学家,不,没有一个有基本良知的人会写出这种每一句话都错的作品来。为了不要掉入黑格尔的圈套,我就不一个个反驳(3)(4)(5)了。任何有教养而认真的人都能反驳。

9、我知道黑格尔的名字是在1966年之前。那时我是高中学生,不知怎么就忽然对马克思的一脸大胡子有了兴趣;后来参与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激烈进行着的大辩论,才知道除了毛主席语录,还可以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语录。那时全社会都在打“语录仗”:谁引用的语录多,谁能说出别人都不知道的马、恩、列的语录,谁就立即在理论上占了上风。于是我也就很快有了一本《马恩列斯语录》,是《人民日报》无产阶级革命派、首都红代会中国人民大学三红和陕西师范大学革命委员会联合印制的,比《毛主席语录》更厚。有点遗憾的,就是所引马克思的话并不多,恩格斯次之,多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的语录。就在这不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录中,出现了黑格尔的名字(恩格斯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去反驳杜林)。杜林肯定是“坏人”了,黑格尔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知道。1966年前如我这样喜欢读书的人,也是首先要搞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都是自己心中所喜欢的人物,但又不可能说他们是“好人”。这个问题纠缠了我们这代人很久,一直到刘少奇、邓小平、林彪、彭德怀、“四人帮”的出现,好坏之分依然是一个说不大清楚问题,尽管已然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区分与思考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本该超越了质的判断、反思的判断和必然的判断,达到了概念判断的层次。紧接着的,应该是下一步的推论了。那是要冒一定的理论风险的。只不过当时并不懂得而已。但自小就灌输进大脑里的一大推抽象概念,却一直是我自己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10、如果说,黑格尔如此一位能不掺杂个人情感做哲学的哲学家的哲学是死狗哲学。那,看样子世上的哲学就都是死狗不如了。

11、巢凤寺住持通植法师,毕业于湖南大学哲学系,后在贵阳洪福寺出家,然后在上海佛学院深造过。本来是大家参与的座谈聊天,因为这位高僧与正琳“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他们二位的精彩对话,有关佛学的交锋与对谈,不时闪烁出的思想火花与妙语连珠,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这个门外汉对佛学与佛教有了更多的了解。

12、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13、然而,我们也众所周知,马克思最终也没有完成一部真正的——哲学作品。

14、有趣的是,正琳锒铛入狱与得以进入中国最高学府都是因为读懂了哲学大家黑格尔,一入一进都是因为黑格尔。年纪轻轻就在偷读书,就已经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列宁说“不懂黑格尔的《逻辑学》就读不懂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于是开始啃黑格尔。这样一种阅读先是让我坐了牢,到后来却又让我考上学——1980年我报考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就是“黑格尔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不知道是前者还是后者算是“历史的误会”。

15、“我不能满足于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开始,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现在我问自己,我在什么时候才能着手这一工作,将怎样求得对人类生活的干预?”——黑格尔

16、下一步,黑格尔就必须说明,上帝精神的历史是怎样以辩证的方式发展完成的,因为所谓的“绝对精神”的本质就是:“它永远是一个实体,又变成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再看到这种不同的东西实际上是自己的本身。”

17、然而,在历史上却曾经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德国人不认可古代的中国发展,反而觉得中国古代只有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的轮回而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18、他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更确定地把死亡规定为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因为所谓爱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消除自己的个体性,实现人与上帝同一。上帝是人关于精神的一种认识,是精神的普遍性本身,人与上帝同一最后就归结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是人的个体性与人的普遍性的同是精神的特殊性与精神的普遍性的同是精神同它自身的和解。所以,黑格尔的死亡哲学其实是个圈,终点就是“我=我”。以此种态度对待死亡,他对这样的人的人格作了很有特色的解说:“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了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

19、黑格尔于1801年1月来到耶拿,直到1807年3月才离开,这六年时间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意义、最艰难辛苦的岁月,同时也是黑格尔崭露头角的时期。黑格尔在起程前写给谢林的信中说:“我不能满足于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开始,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现在我问自己,我在什么时候才能着手这一工作,将怎样求得对人类生活的干预。”这一年,黑格尔已经整整30岁了,和以往的天才哲学家相比,黑格尔算是大器晚成了。

20、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日子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死亡问题一直伴随着黑格尔的一生,在他的哲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1、对于这种思想邪教,最好的办法不是反驳他,而是由它去。因为很明显,它既不能指导生活,也不能有利于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反而是搞出了很多邪教徒(还好他们不会搞人肉炸弹)。对这样的邪教,反驳和支持他都是浪费时间,一个人,应该多花时间看好书,学习那些真正经得起考验,能够指导实践的东西。

22、他先进入拉丁文学校,而后又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但是,对于神学的学习,他表现得很平庸,却对人间的变迁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在黑格尔的学生时代,发生了很多事情。法国宣布了“理性的统治”,全欧洲的每个自由主义者都闻到了革命的气息,他们为自由、平等、博爱而热烈欢呼。

23、真正做哲学的人,是由衷地会崇敬每一位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理性知识的英雄(哲学家)。而不是在英雄的身后吐口水。

24、(2)黑格尔还认为,阳光本身不热,他说:“我们把光视为是与火和热结合在一起的,好像太阳光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地球上的光,它表现为燃烧。因而我们就会以为,为了能够用地球上的燃烧过程的情况去解释太阳发光,有必要指明维持太阳上的燃烧活动的方式,在这里要有火,就必须消耗材料。然而必须指出,地球上的燃烧过程是出现在个体化的物体上,而这类过程的条件在太阳上还没有在自由的质的关系里发生。我们必须把这种原初的光与火分开。地球上的光大多数都与热结合在一起;太阳光也确实是热的。但这种热却并不属于太阳光本身,而是光在射到地球上的时候才变热的。像攀登高山和气球飞行所表明的,太阳光本身是冷的。”

25、黑格尔的学生遵照黑格尔生前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柏林市中心的墓地,他的近旁安息着费希特和布莱希特。

26、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历史哲学》第6页)

27、1816年8月,黑格尔收到海德堡大学的聘书,紧接着又收到埃尔兰根大学、柏林大学的聘书。他先在海德堡任教一段时间,最后来到了柏林大学。

28、黑格尔认为,这种不断的皇朝更迭,其实在本质上并不是历史在进步,不具备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特征,只不过是时间上的流动罢了,这种野蛮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并不足以称之为历史发展。

29、黑格尔的伟大,的确激起了众多的“嫉妒心”。

30、黑格尔认为,他所处时代的特征是,“绝对已经从生活的现象中消失了”,“人们感觉到了,上帝已经死亡”。但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哲学应该成为“绝对的科学”。因此他说:恰恰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应该使“绝对”重新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31、虽然父亲的离去让他无比悲伤,但他也分得了父亲的遗产,可以像隐士一样隐居起来过他想要的生活了。

32、因此,爱的本质这个问题便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通过观察爱,他得出了第一个决定性的发现,奠定了他的整个哲学思辨的基础,因为这个发现不是别的,正是辩证法。后来黑格尔才在整个现实中都找到了这个规律。因此,辩证法的根源并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完全来自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辩证法不是哲学反思的对象,而是所有现实存在的本质结构。

33、张世英先生的课让人冷静,把讨论留到课后;杨祖陶老师的课让人热血沸腾,有一种人在战场的感觉。我不知道“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是怎么能让人激动成那个样子的,反正我听课时坐卧不宁,总感到枪炮在耳,自己非得动起来不可。扬老师站在黑板的一角,一口“川普”(四川普通话),似乎在与你谈心,但不是静静地谈,而是把逻辑关系变成了掏心窝子的激动,让你觉得康德真不得了,他那么相信人的自主性、自制力,也就是人的知性能力,同时又如此明确地知道这种知性能力的有限,除过事物的属性外,对事物本身是无法了解的。有“事物本身”吗?除了红、香、软、能治病、是植物,象征爱情外,玫瑰花本身是什么?人本身是什么?国家本身是什么?“本身”是什么意思?植物、爱情有本身吗?总之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有没有“物自体”(它只是一个概念,还是实在本身?)这个“本身”的存在?费希特也厉害。他断定概念本身只能出现在人的意识中,玫瑰花也好,植物、爱情也好,都是意识中活动的产物。意识本身也就是自我本身。所以他鼓吹意识(自我)的活动、创造,当然是越活动、越创造,概念也就越多,世界也就越丰富。这一过程也就是意识(自我)设定自身与设定他物的过程,它所体现出的正是人生的欲望、冲动与努力。这里面所体现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就是自我设定自身和设定他物,这二者之间是一种循环的关系:都是自我,只不过在自我自身与他物之间来回过度而已。这是他所想解决的主体(自我)与客体(他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于是在康德那里不可知的“本身”(物自体)只不过就是意识的自身(自我)而已。这一点肯定影响到黑格尔关于循环或圆圈的观念。于是那种相对稳定的、作为出发点或基础的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天”就都化解为主(自我)客(他物)间的循环与圆圈。杨老师说,“自我的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是依靠想象力通过‘非我’才成为有意识的,才成为有限的自我、认识的实际的主体;另方面,又正由于无意识的想象力的活动,我们才感知对象,而且由于这种无意识性,我们才觉得对象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所以在费希特看来,我们在认识中似乎是在与对象打交道,实际上是在与自我的活动打交道。”(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第15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需要说明的就是:这本书虽然是1993年正式出版的,但杨老师在“后记”中说了,它依旧保持了“旧稿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作法”,突出了德国古典哲学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之间的矛盾。当然所谓“旧稿”,也就是当时给我们讲课时的内容。到谢林,既不讲康德的“物本身”(自在之物),也不讲费希特的“自我”,而是讲作为哲学的最高原则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主客、有意识与无意识、观念与实在的绝对同一。“所以在他看来,无物存在于理性之外,万有都在理性之中,理性是派生一切主体与客体的唯一本原。”(同上书,第160页)然后到黑格尔,再把谢林的“存在”变成人的“定在”(此在),讲“绝对同一”中的差异。于是实体成为主体,‘’绝对精神从自身中异化出自己的客体——自然,然后又克服这种异化,征服客体,把自然“据为己有”,从而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真正的绝对同在这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着的是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的能动性。”(同上,第193页)

34、很多时候,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北大保安”群体逆袭的背后,离不开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

35、能真正做好哲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人不易,做学问实难。

36、与此同时,还会有平易近人的北大教授、热心的北大学子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和帮助。

37、朱正琳的这篇游记,传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而且是非常独特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众多点赞好评与转载,为该专栏奠定了基础,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正琳并传播他的观点,我曾两次请他转发该文,都被婉言拒绝。一次他说,“我很少在朋友圈发东西,自己的文章尤其不愿发”;另一次他说“我就不发了。老兄莫再相劝。”在翻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发的几乎全是一些海外旅行的照片后,我就不再劝他了。但他对文章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为人低调谦逊的作风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8、都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乐极生悲”,1831年11月14日,在这个日子之前,黑格尔的威名显赫达到了顶峰,也正是这一年,黑格尔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39、对比两个家族,我们会发现好的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让他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40、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咒骂也不是一时愤怒的产物,不是偶尔为之。我们在他的著作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对黑格尔的不满之词。他称黑格尔是个“可怜的家伙”“精神上的怪物”“蛊惑人心的江湖大盗”,说他的哲学是“不值一文的陈词滥调”“毫无意义的空谈”“一场恶心的哲学闹剧”“无聊的丧心病狂的叽叽喳喳,在此之前,这些话只有在疯人院里才能听到”。他还说,“这位荒谬论的大师”,“长着一副啤酒馆老板的嘴脸”,“信口开河,无以复加”,“三十年来在德国却被奉为最大的哲学家”。叔本华预言:未来将揭露黑格尔的真实面目,因为他现在已经“一跌千丈,受到人们的蔑视”。后世嘲笑这个时代时,黑格尔将永远充当笑料。

41、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

42、尽管如此,高度的严肃认真仍然是黑格尔的个性中的主旋律。上了大学,进了久负盛名的图宾根神学院后,这一点也没有改变。在这所位于施瓦奔的学校中,黑格尔与同龄的荷尔德林以及小他五岁的早熟的天才谢林结为好友。他们狂热地崇拜康德哲学,崇拜法国革命。黑格尔在其一生中忠实地保持了这种年轻时的狂热劲头。崇拜康德,他自己成了哲学家;崇拜法国革命,每年在革命纪念日这一天,他都要独酌红葡萄酒一瓶。三个朋友中,要数黑格尔最能掩蔽自己的狂热激情了,因为不管怎样,别人送给他的外号是“老头子”。

43、黑格尔以人的精神为例,想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因为人的精神是上帝表现自我的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就可以把人的精神看成是上帝精神的副本。而人的精神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黑格尔回答说:人能意识到自我,“从本质上讲,精神就是自我意识”。但自我意识的特点却是:它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自我意识可以有许多阶段,它是一种成长着的、自我发展的意识。最能直接说明这一点的是,譬如儿童意识自我的方式就和成人的不一样。现在,黑格尔就要证明,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是辩证性的,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就像我们观察爱情及生命这些现象时所看到的那样:“精神的发展是经过超出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复回到自我之中。” 

44、当前,人类正处于疫情危局所催化的高度不确定的历史关头,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隐喻似又重现。本文作者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即“正反合”形式,先讨论作为“正题”的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后讨论与之构成“反题”的巴塔耶的普遍历史观,再把当下中美关系作为“合题”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剖析人类历史轮回的规律。

45、那时,黑格尔正是盛年,可是因为长时间的伏案写作,背已经驼了,而且也更加消瘦。他专心致志地思考,思考问题的时候他经常发呆,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竟会让他在原地待上一天一夜。散步时下起雨来他也浑然不觉,一次散步回家时才突然发现一只脚上的鞋子居然不见了。

46、老朱哥猝然离世,悲伤不已。认识他时间不长,但近年来交往频繁。在这座省城知识界的老人中,他是一个传奇。他思想深邃,知识广博,是国内少有接受过西方理性训练的学者,跟他聊天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本来说好十一月回贵阳好友们再聚。不料生命无常,临别时相约竟成永诀。看到他一篇几年前的文章在此转发,以纪念这位眼光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者。(程建三)

47、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知识渊博的学者。黑格尔属于大器晚成,他用15年时间攀登哲学的高峰,随后他的哲学便超过了谢林哲学。他一生著作等身,在知识领域中,可以说是一个巍然屹立的巨人。

48、以上是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适用于哲学史,也适用于哲学和学哲学研究哲学的人。

49、据了解,北大保安部每天会定期组织集体学习,一起背单词,分享读书心得,考学深造。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都会为保安留出20个听课名额。

50、但是,如果上帝要真正地意识自我,就不能永远沉睡在梦幻之中。因此,黑格尔便开始描述上帝达到完全的自我意识这个巨大的过程。首先,上帝必须开始寻找自己,必须经历第二个阶段,即自我异化阶段,必须将自身外在化。它观察自己,将自己分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将被观察者看成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黑格尔提出了非常大胆的观点:这种外在化了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上帝的自我异化就是上帝的世界化。但这也意味着:黑格尔必须从上帝,从“绝对精神”出发来解释整个现实。他的哲学思辨的出发点是上帝,黑格尔成了人化了的世界精神,即:上帝精神变成了人。

51、爱是“绝对生命”的最好表现形式。同爱一样,“绝对生命”本身也具有类似的辩证结构。从相爱者身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相爱的人会感到,在他们身上有同一个生命流动,也就是说,在本源上有一个生命的统一体存在。但相爱者同时也知道,他们是分开的两个实体,他们感觉到了分离的痛苦。生命的统一体通过众多的有生命的实体单一地表现出来,分裂由此进入了本来与自身统一的生命之中。“生活以矛盾的形式组成,必然的分裂是生活的要素。”然而,尽管分裂是不可避免的,相爱者却感觉到了互相结合的欲望。在爱情中,“生命找到了自身,这种被找到的自身是原来的倍加,是生命的统一”。因此,在根本上统治所有现实存在的“宇宙生命”本是辩证过程。它处于变化之中,分裂与结合、自我异化与重新统一不断交替。在这种自身所具有的内部节奏中,生命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显示自己的创造性。

52、今天来说一位人们印象中高高在上,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黑格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即思想史上最大的邪教头子。

53、这样,就有了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绝对精神”如同处于梦幻之中。黑格尔非常大胆地试图用一种新的“逻辑”形式解释上帝这种混乱的自我存在。“逻辑表示上帝在创造自然和创造一个有限的精神之前存在于自己的永恒的本质之中的状态。”

54、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55、年轻的黑格尔就善于细致地观察世界,迷上了哲学。早在斯图加特上中学时,他就开始每天记日记。时而用德语,时而用拉丁文记载了非常认真的认识与思想,显示了他的少年老成。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对上帝的思考,对幸福的理解,对迷信的看法,还有讨论数学与自然科学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甚至还有一段《论女人的性格》。当然,年轻时的黑格尔并不想和异性保持多么亲密的交往。相反,他对同学们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这帮小先生们带着姑娘们去散步,以罪恶的方式毁坏自己,浪费宝贵的时光。”但是,一段时间后,黑格尔听了一次音乐会,他在日记中写道:“欣赏漂亮的姑娘,也给我们的娱乐增加了不少乐趣。”

56、但是黑格尔教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否认这一点。他搞出一套辩证逻辑出来,认为命题是没有客观对错的,因为对错是一种对抗性的思考。只有否认对错二分法的辩证逻辑可以拯救世界,达到绝对知识,而其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局限的。他的说法极具诱惑力:普通的逻辑采用对抗性的思考,认为有限和无限是矛盾的,一个和多个是矛盾的,自由和必然是矛盾的,凡人和神圣是矛盾的。但是普通逻辑犯错了,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这些对抗性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矛盾的。

57、这些“北大保安”就像武林小说中深藏不露的“高手”,个个身怀绝技。而他们“成群逆袭”的秘诀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58、那么,从现在开始,一点点用环境的力量,去改变我们的孩子未来吧!

59、哲学家常常沉静在自己的思维之中,西方有一个漫画形象叫“心不在焉的教授”,幽默故事也常以哲学教授为打趣的对象。据说。黑格尔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以至有时闹出笑话。有一次,黑格尔下午三点的课,他两点就去了。教室里听课的是另一批人,可是他没有察觉到,就讲起来。学生在下面暗示他讲错了,他根本就不理会。

60、2018年12月30至2019年1月1日 

61、但是,黑格尔这个大胆宏伟的试验最终还是要失败的。首先是我们所看到的冷酷无情的事实难以证实他的学说。不可否认,现实中也有高大完美的世界伟人,也有完美的有机体,也有合乎道义的国家制度,也有成功的艺术品,真正的宗教,伟大的哲学。黑格尔可以把它们看成上帝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沙漠浩瀚无垠,上述这些不过是些微乎其微的绿洲。无意义、并不完全的现象在自然界几乎到处可见,还有无数没有成功的实验、白白浪费了的生命、无穷无尽的重复。人的感觉中也有混乱的成分。这些事实很难解释为上帝的自我表现。人类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无关紧要的偶然事件,它们也是无论如何不能被看成“绝对精神”迈向完美的脚步。

62、幼年的黑格尔并不是一表人才,因为总是生病长得很瘦,低垂的眼皮,使人感觉他好像委靡不振。和那些精力充沛的孩子比起来,他总是显得有些呆呆的,没有人认为这孩子有什么天分,更不可能想到他还会成为著名的思想家。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