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悖论的简单解释(45句精选)
罗素悖论的简单解释 1、在牛顿那里被区分开来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在爱因斯坦以及爱因斯坦的后继者这里变成了一个单一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作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出现的。
罗素悖论的简单解释
1、在牛顿那里被区分开来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在爱因斯坦以及爱因斯坦的后继者这里变成了一个单一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作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出现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将遭遇到前面所说的悖论了。让我们来构造这个悖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时间空间并不是处处均匀各向同性的,而是随引力场而变化的。严格说来,宇宙间每一个点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时间不是均匀的,我们如何保证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呢?时间的均匀连续和空间的均匀连续,保证我们在局部地区发现的规律可以拥有普遍性。如果没有了这种均匀连续性,我们就永远也不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了。如果时间空间丧失了这种均匀连续性,就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身,也只有在爱因斯坦本人的书房里,在他发现相对论的那一瞬间才有效,离开了他的书房离开了那个瞬间就无效了。按照相对论,不同引力场中的时间是不均匀的,如果时间不均匀,那么就不存在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作为科学理论的相对论本身也不是普遍有效的。这就构成了一个自我拆台的悖论。
2、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3、M:我们陷入了著名的说谎者悖论之中。下面是它的最简单的形式。甲:这句话是错的。M:上面这个句子对吗?如果是对的,这句话就是错的!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这个句子就对了!像这样矛盾的说法比你所能想到的还要普遍得多。
4、吴国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美索不达米亚”篇
5、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这个悖论是罗素在一九〇二年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罗素悖论”。这是集合论悖论的通俗的、有故事情节的表述。显然,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不可排除的“自指”问题。
6、“我在说谎”这句话是说实话还是说谎?如果在说实话,那么这句话是假的,矛盾。如果是假话,那么意味这“我”又在说实话,也矛盾。
7、2)有限集的性质不能推广到无限,反之亦然;
8、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曾被誉为“哲学分析的范例”。不过,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摹状词”辞条所指出的,尽管限定词、限定摹状词和不定摹状词表面上很简单,但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人们对它们的正确分析进行了激烈争论。一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仍然把摹状词当作指称表达式,另一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追随罗素继续把摹状词当作量化表达式,还有一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把摹状词当作谓词表达式。对摹状词的其他分析认为,限定词“the”和“a”对所传达的内容没有语义上的贡献,而只有语用上的贡献。近年来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甚至质疑如下观点:在分析自然语言的逻辑形式时,确定和不定的限定词对应于其中的逻辑要素。有理由认为,它们只是相应情形中的语法要素。此外,当代学者还研究了自然语言中与摹状词类似的其他语言成分,如指示代词、回指词、复数摹状词、物质名词和泛指词等。(罗素悖论的简单解释)。
9、罗素把他的摹状词理论应用于对普通专名的分析,要把专名所指称的个体也归入感觉材料的逻辑构造,从而把他消除本体论赘物的事业进行到底。罗素先把逻辑专名与普通专名区别开来。他给出定义:“专名=代表殊相的词”,并认为逻辑专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没有含义:“它应是纯指示性的,没有任何描述功能。”(2)必有所指:“一个名称必须命名某种事物,否则就不是名称。”(3)亲知其所指:“它应表示某种我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即“一堆感觉材料”,“一束共同呈现的性质”,而不是具有这些性质的个别对象。可以用指示词如“这”或“那”来指示这种感觉材料,它们就是逻辑专名:没有内涵,只有指称功能,指示一种纯粹的殊相。罗素断言,我手举一支粉笔说“这是白的”,又说“这只粉笔是白的”,我实际上讲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句子。仅在前者中有专名“这”,它所指称的不是粉笔,而是当下可亲知到的、具有白的性质的感觉对象;在后者中却没有专名。
10、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11、把数学化归于逻辑,需要两大前提:一是把其他数学理论还原为自然数算术,由此表明算术可以被视作所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二是把自然数算术公理化和形式化。在罗素之前,这两大工作接近完成,例如自然数算术被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Peano)用如下一组公理来刻画:(1)0是自然数;(2)任何自然数x的后继(x+1)是自然数;(3)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4)任意两个不同自然数有不同的后继;(5)归纳公理:如果0具有性质F,并且如果任一自然数x有性质F则x的后继也有性质F,那么,所有自然数都有性质F。
12、司各特·索姆斯:《20世纪分析哲学史》(第一卷),张励耕、仲海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年版,第289页。
13、祖父悖论的另一个版本是希特勒悖论,或者说是谋杀希特勒悖论,这个想法被许多科幻小说运用,主人公回到了二战前,杀死了希特勒,成功组织了二战的爆发。矛盾之处在于,如果没有发生二战,为什么我们要回到二战前刺杀希特勒,时间旅行本身就消除了旅行的目的,所以时间旅行本身就在质疑自身存在的理由。
14、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以原子命题为基础、通过逻辑联结词和量词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一个以原子事实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形而上学体系,该体系的最底层是逻辑原子(可感知的殊相、性质和关系),然后逐步生成原子事实、复合事实,物理个体、类,以至整个外部世界。这两个体系鲜明地体现了语言与世界的同构关系。
15、调,要运用新的数理逻辑工具去澄清传统的哲学问题:哪些问题有可能解决,哪些问题必须抛弃;还要透过自然语言表面的句法形式去揭示其隐藏的真正的逻辑形式。例如,他分析出自然语言中系词“是”(tobe)的三种用法:(1)等同,如“西塞罗是图利”;(2)谓述,如“西塞罗是聪明的”;(3)存在,如笛卡尔的名言“IthinksoIam”(我思故我在)。在哲学探究中使用新生的数理逻辑作工具,这是罗素的哲学工作的一大特色。
16、罗素所用英语词“decription”,本义为“描述”或“描述词”,参考中文短语“摹情状物”,将其中译为比较文雅的“摹状词”。罗素区分了“不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前者指像“一个人”“一本书”“一座山”这样的描述短语,其特点是:适用于不止一个对象。罗素用“φx”代表不定摹状词“一个有性质φ 的对象”,用“ψ(φx)”代表含一个不定摹状词的命题“一个有性质φ的对象有性质ψ”。据他的分析,“ψ(φx)”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个体x,x是φ且x是ψ;而“φx存在”的意思是:有这样的x,x是φ,如“一个人存在”就等于说“有这样的x,x是人”。
17、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Citation)
18、而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数学。如围绕着数学基础之争,形成了现代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数学流派,而各派的工作又都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
19、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呢?
20、然后,我们用质数有无穷多个这个事实来实现我们的旅馆分配。把第一个质数2作为底数,原本住在酒店里的客人当前的房间号为指数。譬如,原先住在房间号为7的酒店客人,就要搬到房间号为2的7次方的房间里,也就是128号房。
21、他建立“定义”以对付诡辩派混淆的修辞,从而勘落了百家的杂说。但是他的道德观念不为希腊人所容,竟在七十岁的时候被当作诡辩杂说的代表。
22、(1)摹状词不是指称表达式,不像专名那样指称某类事物中的一个或特定的一个;其出现是可以消去的,一个包含摹状词的命题可以改写成一个不含该摹状词,而只含联结词、量词、约束变项和谓词等的命题,后者对现实对象做出了或真或假的谓述。据此我们可以消除由“自然语言句子的主词都自动指称某种对象”所带来的本体论膨胀,大大减少本体论中对象或实体的数目,从而严格贯彻了罗素的主张:即使在抽象的理论研究中,也要保持“健全的实在感”,物理学、动物学和历史学等等不能承认的东西,逻辑学和哲学也不能承认。
23、正当数学家们觉得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集合的时候,英国哲学家柏兰德·罗素提了个问题:有没有不是集合的整体?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中,有没有不可能被放在一起考虑的一类东西?
24、罗素还把普通专名与逻辑专名区分开来。普通专名所指称的并不是逻辑专名所指的亲知对象。我们并没有亲知专名“亚里士多德”所指称的亚里士多德其人,我们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诸如“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逻辑之父”“《尼可马各伦理学》的作者”——是从百科全书查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不再是一个专名,而是一个或一组缩略的摹状词。“看来似乎是名字的其实都是摹状词。”既然普通专名也是伪装的摹状词,它们就与摹状词一样,不指称任何独立实存的个体,在命题中的出现最终可化归于联结词、量词、谓词(命题函项)和等词的逻辑组合,也就是说,可以消除掉而不造成任何意义方面的损失。它们表面上所指称的东西,即物理对象,只不过是基于感觉材料的“逻辑构造”。外部世界不是由物理个体及其性质和关系构成的,而是由感觉材料(可感知的殊相、性质和关系)构成的,归根结底也是基于感觉材料之上的逻辑构造。罗素主张:“只要有可能,就应当用逻辑构造来代替推论实体。”他还断言:“哲学的特点就是从某种简单得似乎不值得说明的东西开始,而以某种如此荒谬以致无人会相信的东西作为结束。”
25、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的;
26、讲了那么多,悖论对于数学的发展是意义深远的,还有一些著名的数学悖论,比如希尔伯特旅馆悖论就是一个真实性悖论。
27、任正非在2009年提出“七反对”原则,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管理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较完善的流程体系,支撑了华为公司进入世界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的领先行列。
28、任正非总裁为引进世界先进管理体系的变革确定了“削足适履”,提出先僵化、后优化。“我们一定要真正理解人家百年积累的经验,一定要先搞明白人家的整体管理框架,为什么是这样的体系。刚刚知道一点点,就发议论,其实就是干扰了向别人学习。”
29、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
30、小城里的理发师放出豪言:“我只帮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那谁来给他刮脸?
31、这部作品对古已有之的悖论给出了解答,同时也提出了在那个时代最新的悖论问题,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去思考。
32、这个伪悖论,实际再次反应出从数学内部,是很难证明2+2=4 之类的基本东西。显然,类
33、伽利略悖论让人见识了无限集合的惊人特性。在他最后的科学著作《两种新科学》里,伽利略写出了这个关于正整数的矛盾陈述。
34、肿瘤简单理解来说是自己的细胞因为某种原因突变,导致疯狂增长远超人体可承受的范围,抢占了正常细胞的资源,导致人类生命受到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如果细胞癌变的概率是一样的,那么细胞越多越会诱发肿瘤。那么动物体型越大,细胞越多,越有可能得癌症。可是,现实数据并非如此,在物种水平上,癌症的发生率似乎与生物体中的细胞数量无关。这是英国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理查德·佩托(RichardPeto)首先观察到的现象。
35、节约悖论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社会总需求会下降,反过来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增速减缓,全社会的资产总数也就下滑。悖论认为个人资产增值的同时,全社会资产反而减少,或者再放开了说,储蓄额的增加在荼毒经济,因为传统认为个人储蓄有益社会,但是节约悖论认为大规模的储蓄会对经济造成伤害。如果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账面上个人的资产会增值,但是全社会总体的宏观经济趋势会下降。
36、华为为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成功提供了两个重要启示:一个启示是从人的头脑中挖掘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所以任正非说,“资源会枯竭,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的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所以华为坚持“销售收入的10%拨付研发经费,必要时可能还要加大拨付的比例”。
37、Novotný,J.(2009).TwinsParadox.InH.J.Birx(Ed.),EncyclopediaofTime:Science,Philosophy,Theology,&Culture(Vol.3,pp.1382-1385).SAGEPublications.https://link.gale.com/apps/doc/CX3207600610/GPS?u=asiademo&sid=bookmark-GPS&xid=e0321247
38、根据知识的来源或获得途径,罗素区分了“亲知的知识”(knowledgebyacquaintance)和“描述的知识”(knowledgebydescription)。前者是个人直接感知和经验到的知识,包括关于殊相的和关于共相的。关于殊相,我们通过感知觉去亲知感觉材料(sense-data):“在感觉中,我们亲知外感觉所提供的材料;在内省中,我们亲知我们所谓的内感觉———思想、感情、愿望等所提供的材料;在记忆中,我们亲知外感觉或内感觉所提供的材料。此外,我们还亲知那觉察到事物或对事物有愿望的那个‘自我’,这一点并不确定,却是很有可能的。”在共相中,罗素认为,我们能够亲知某些抽象的逻辑和算术原则。描述的知识是通过描述对象的属性来理解对象的间接知识,通常包括对某物的亲知加上其他真理性知识。例如,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与苏格拉底直接接触过,我们关于他的知识都是通过史书的记载、他人的报道而获得的,属于描述性知识。罗素强调说:“我们所有的知识,不论是事物的知识还是真理的知识,都依赖亲知并以之为基础。”
39、这是《庄子·齐物论》里庄子说的。后期墨家反驳道:如果“言尽悖”,庄子的这个言难道就不悖吗?我们常说:
40、3)恶都是相对的恶,对于神而言,恶是不存在的。
41、按照科斯交易成本理论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互联网向企业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互联网企业是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还能否低于市场交易成本?还有没有可能低于市场成本?互联网时代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你的交易成本要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42、PM第一卷包括一个哲学性的长导言和两部分:长导言除了概述其主要思想和记法外,主要是发展逻辑类型论;第一部分“数理逻辑”,发展了命题演算、谓词演算、类演算和关系演算;第二部分“基数算术预备”,发展了以分支类型论为基础的关系理论。第三卷发展了有理数和实数的理论。第二卷包括第三—五部分:“基数算术”“关系算术”和“序列”;第三卷包括第五部分“基数算术(续)”和第六部分“量”。PM从其新构建的逻辑演算出发,增加后来引起争议的三条公理,即无穷公理、选择公理和还原公理,推出了关于类、关系、序列的理论(相当于集合论),以及关于自然数、有理数和实数的理论。原计划处理几何的第四卷未能完成。
43、先从“大全”讲起。我们知道,“宇宙”、“世界”是哲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哲学是否研究最一般的“规律”先存而不论,但哲学思考最一般的问题是无疑的。所谓“一般”,就是指涵盖所有的东西。世界、宇宙是什么意思?“世界”这个词来自印度佛教。“世”是时间性的,“界”是空间性的。“宇宙”一词我们中国老祖宗就有,“宇”是空间性的,“宙”是时间性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所以,“世界”和“宇宙”都是包含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仅如此,它们的主要意思是说,涵盖一切、囊括一切、包容一切。中国古代讲“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说的就是它是这个特征。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世界”和“宇宙”就是“大全”。
44、下一期,我们将一起走近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他是世界数学史上最具独创精神的数学家之是黎曼几何的开创者,在数学分析和微分几何领域有重要贡献,他还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基础。他提出的黎曼猜想更是被列为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