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经典佛经有哪几部(51句精选)

经典佛经有哪几部(51句精选)

经典佛经有哪几部 1、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

经典佛经有哪几部

1、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菩萨净行品等。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3、《金光明经》又称《金光明最胜王经》,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此经与《妙法莲华经》、《护国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此经在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所以此经被视为护国之经。

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经典佛经有哪几部)。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经典佛经有哪几部)。

6、佛教中最长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内容是阐述“空”的道理;所

7、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进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8、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9、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10、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我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

11、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经典尚在之良机,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12、按照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巴利文大藏经等。但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成系统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即巴利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

13、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稀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之所以称名「未曾有」,是因为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

14、《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15、根据起信、发心、皈依、守戒、自利利他,般若为先导,禅定为根本的修学次第,在汪洋无际的教海中我们选了十种经典,以适应在家教徒读诵受持的需要。这十种经典,除了《随念三宝经》、《吉祥经》是当代人翻译的以外,其余八种都是古德翻译和著述的。

16、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17、佛说:“若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18、《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是佛家极其重要的一部大经。这部经书在内容上囊括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要义,在宗派上也是跨越了禅净密律各宗,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百科全书。

19、慧肇还在《摄大乘论序》中申明此论的翻译原则是: “翻译之事殊难, 不可存于华绮, 若一字参差, 则理越胡越, 乃可质而得义, 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译, 文质相半。”序中所强调的翻译中不可求“文”而失“信”这一原则, 实际上也是真谛本人在翻译《摄大乘论》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所持的主张见解。

20、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21、《善生经》是一部宣示学佛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佛法约可分五乘:人乘法,天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乘法。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假使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在家信徒。

22、这本经书,虽然讲得博大精深,却相对易读,是佛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几乎所有佛学弟子都可倒背如流。

23、《吉祥经》是著名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经文之一。”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胜,无处不安,无时不顺。

24、事实上, 鸠摩罗什所译佛经如《金刚》、《法华》、《维摩诘》等都是文学味很浓的佛经典籍, 其中的《维摩诘经》本是一部小说, 极富文学趣味。所以翻译中自然会触及审美层次。加之罗什从小精熟梵文胡语, 文化修养与文学造诣都很高, 即梁启超所说的“什即华梵两晓, 则游刃有余也”。这使得他具备了求工求雅的才能。又由于他对译文勤于推敲, 译风严谨,“一月余日, 疑难犹豫,尚未操笔”。所以译文达到了“会达方言,风骨流便”的境界。不过, 罗什倾向于意译, 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语言时代风格的影响。在罗什译经的时代, 正是我国美学正式建立的时期, 也是文风开始趋于华美,发生转型的时期。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典论·论文》) 可以看出语言风格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翻译的语言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胡适说的“在当日过度的时期, 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佛教的翻译文学》)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5、梁启超认为玄奘“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其所以如此, 正如柏乐天所说, 他“是把原文读熟了, 嚼烂了,然后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可见他是何等精于翻译之道。他的翻译手法也十分高超。据柏乐天与我国学者张建木考查, 他在翻译中娴熟地运用了补充、省略、变位、分合、译名假借、代词还原等翻译技巧。正是这些技巧的娴熟运用, 使得他的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6、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27、经常诵读《华严经》会有很大的功德,而且通过诵读这部经书,可以开发智慧,明白道理,如果能够读懂,并行持,对于修行裨益很大!

28、胡适先生曾在《佛教的翻译文学》中,根据罗什改“天见人, 人见天”一句译文为“人天交接, 两得相见”, 认为罗什反对直译。并说: “他的译本所以能流传一千五百年, 成为此土的‘名著’, 也正是因为他不但能译得不错, 并且能译成中国话。”这说明他译经的长处是在于语工。

29、《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30、《随念三宝经》是著名译经大师法尊法师1962年4月22日从藏文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序言》中说:“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序言中还说到此经在藏传佛教中是僧众每天进食前必诵的经典。可见此经重要性的一斑。我们把这部经列在十经之首,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随时忆念三宝的功德,策励自己不断地增强信心,为上求下化而精进修学。

31、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32、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3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为《金刚经》,其经最早来自印度的大乘佛教,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其经文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文化经典之一。该经文最早由鸠摩罗什所译,因经文中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之后由各宗派加以发展。因其经文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在中国特别的盛行。

34、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35、《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36、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37、罗什的确是很讲究译文的文采的。据宋朝的陈善说: “予观鸠摩罗什及竺法护所译经: 法护曰‘大众团团坐, 努目看世尊’。罗什则云: ‘瞻仰尊颜, 目不暂舍’。不惟语工, 亦自省力。即此可以卜才之长短”。十分肯定他译经的文采。罗什自己也主张只要能存本质, 不妨“依实出华”。罗什虽然十分注重文采华丽, 但其翻译态度却十分严谨, 处理手法也很“折中”。例如他译经时总是紧跟原文的意旨, 务求准确达旨。僧肇评价他译的《维摩诘经》“陶冶精求, 务存圣意”。他自己也说过“存其本质, 必无差失”(《鸠摩罗什传》) 。这说明他在注意“雅”的同时, 对“信”也没有丝毫放松。而“文约而诣, 旨婉而彰”, 是说他注意“达”的方面。可见他是我国译史上在实践中遵循“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第一人。

38、《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

39、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40、罗什还是我国最早开设译场的译家, 他在逍遥园与长安大寺设立译场, 率弟子八千余人, 大规模地翻译佛经, 为后来设立译场在经验上提供了借鉴。他也是较早开展翻译批评的一位译经大师, 他考证了前人的译经, 批评其中的翻译与方法, 对旧译诸经中失旨的地方逐一校正, 使之“义皆圆通, 众心惬服”。

41、鸠摩罗什大师( 350 —409) 是我国后秦僧人, 魏晋时期(公元401 年) 来到当时的译经中心———长安, 在逍遥园译场内开始了他的译经生涯。他主持翻译的佛经典籍达四百卷之多, 翻译的质量, 在当时和后来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维摩诘经序》称他所译的经文“文约而诣, 旨婉而彰”, “曲从方言,乖不趣本”。《百论序》赞其“质而不野, 简而必诣”。后人称道他的译文“善披文义,妙显经心”, “众心惬服, 莫不欣赏”。近人梁启超则赞道: “鸠摩罗什者, 译界第一流宗匠也。”(《翻译文学与佛典》) 。

42、《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善知识,最后见普贤菩萨为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接着在本经开始,普贤菩萨就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43、此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陀晚年所说经典,此经提出了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同时也指明了,佛法只有一乘,没有二乘、三乘。读此经便可以知道,佛为什么要说佛法,什么是究竟法,什么又是方便法?

44、《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45、《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46、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47、《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48、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49、这部经书文辞简洁,通篇经典讲述了三个重点:先是讲述极乐依正,其次提倡念佛往生,最后示现诸佛证诚。虽然分了三部分,但要义却是:念佛往生。因此这部经书宗旨,不同于其他修行法门中的戒定慧学,就是让信众专一念佛,往生极乐!

50、《法华经》全名《大乘妙法莲华经经》,它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上所说的大乘经典。此经主要讲述“唯一佛乘”的道理,即一切教法,不论大乘小乘,最后都归于一佛乘,别无他乘。正如经文中所说,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