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程颢程颐(51句精选)

程颢程颐(51句精选)

程颢程颐 1、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受黄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

程颢程颐

1、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受黄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见解、创造和思想为所处时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2、这一家训为“二程”的远祖,晋朝的程延所确立。

3、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为“二程”兄弟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程颢程颐)。

4、由此可知,二程也是洛学的创始人,因此卢连章在《程颢程颐评传》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程颢、程颐是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洛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5、“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程颢程颐)。

6、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7、程颢、程颐兄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洛学”代表人物,世称“二程”,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二程”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现均收入《二程集》。

8、那么,结果如何呢?果然如母亲所料,程颢长大后,应试积极,并顺利中了进士;而程颐呢,则懒于科举,而对办学搞教育特别积极,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科举”,当然“不才”只是他不赶独木桥的借口而已,其实他比谁都有才。对于这个结果,程颐感慨地说:“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9、侯氏读书不少,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她对幼年程颢和程颐的教育,似乎并不侧重于严词厉色的“言传”,而是以自己的诸多善举,对孩子施加影响,不是一时一地的影响,而是长期的、连贯的熏陶。这种做法,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父母得学会“身教”。

10、《乐藏天下》栏目组受邀对这次活动进行全程直播。

11、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12、兹定于2017年4月3日在河南省伊川县举行“程颢程颐文化园”开园庆典仪式,本次活动既是一次大规模的祭拜活动,又是弘扬理学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盛会。在程氏家族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3、第“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14、有这样的爱民之心,无论是在山西晋城还是在扶沟,身为知县的程颢都大力推行五户联保,积极兴办乡学、书院,体恤民情、关心民政,所在县域往往得以大治。

15、三字经中有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的就是早教的重要性。

16、这样,张载以物质状态的“气”为宇宙本原的本体论就被否定了,精神性的“天理”就在理学体系中被确立了最高本体的地位。

17、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18、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着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19、颜回为啥住在破烂的屋子里,整天吃不饱饭还特别快乐?这正是周敦颐启发二程的地方,而二程果真各有心得。

20、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21、二程一同进入一座寺庙时,分别选择了左右两道门。大程走在了右边,身后跟着一大帮弟子和随从,而小程从左边走,身后一个人都没有,这让小程感叹到在人缘方面,他比不上哥哥。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大程对人一团和气,而小程则整天板着脸教训人。其实小程不仅对身边的人如此,他连皇帝和皇太后都敢教训。

22、然而,原闵集乡、祝家畈前的一座土台孤寂地兀立在那里无人理睬,渐渐被遗忘。与当今此地的火热情景,及它曾经的辉煌极不相称。它曾是古环川八景之程台夜月的所在地——凤凰台。

23、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结论呢?冯友兰在文中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在道学家中,确立气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张横渠,如上所述。至于理,则濂溪《通书·理性命章》已提出。康节《观物篇》亦言物之理。横渠《正蒙》亦言:‘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不过此诸家虽已言及理,而在道学家中确立理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程氏兄弟。”原来,上述三人对道学理念多有贡献,但并没有提纲挈领地总结出一套道学理论,直到二程这里,这套理论方才最终完成,因为二程兄弟确定了“理”在道学中的重要地位。

24、由于程珦官小俸微,为官清廉,又乐善好施,程家贫穷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曾得到改善。但侯氏勤俭持家,安于贫约,自己带头做表率,“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己身正,则人正,程家家风由是端严。

25、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侯姓人家诞下一女,因当时女子无名,所以称为侯氏。其父侯道济,乃五代时盂县守将侯詗之子。山西归宋后,侯道济弃武从文,专攻儒家经典,后参加科举,及第任润州(今镇江)丹徒县令,累官至尚书比部员外郎。女儿侯氏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深得父亲喜爱,“常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

26、程颐在《二程集》中说:“苟未遇贤者而以配世俗常人,是使之抱羞辱以没世。”近千年前的先贤都有如此开明的想法,今天的某些家长难道不惭愧吗? 得遇这样的长辈,真真是程家千金的大幸。然而许是红颜薄命,也或许是才高易折,程千金只活了25岁就殒没了。她去世后,程颐痛心疾首,哀叹:“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我痛心、遗憾侄女这么年轻就去世了,不遗憾她还没嫁人。

27、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28、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29、程颐,洛阳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y迁居河南府(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30、人物评价凤凰网(《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二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学中的“心学”一派,也是从二程那里衍生出来的,所谓“陆王心学”,基本上导源于程颢的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一理学流派,也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居统治地位达七百余年,这都和二程有着直接的联系。程颢: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

31、  明道元年间,程珦的夫人候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冇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32、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33、程颢、程颐的父亲程,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34、程氏故居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

35、汪认为周敦颐的确是一代名师,但若说二程是从他那里继承来的道学观念,恐非事实。这就如同当年范仲淹见到了张载,范认为张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就让张去学《中庸》,由此而诞生了关学,但如果把范说成是张的老师,恐怕就不合适。汪应辰在这里拿范仲淹跟张载不是师徒关系,来说明周敦颐也不是二程观念的传授者。

36、如此说来,周敦颐能因材施教地教育二程,这也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之,二程经过向周敦颐学习,再经过一系列观念转变,逐渐诞生出了自己的独特哲学观,那就是理学。也正因如此,二程才被后世视之为理学的创始人。

37、其实从性格而言,二程差异较大,比如《宋元学案》中称:“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程喜欢每天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而对人却特别和蔼。《宋元学案》上又称:“明道先生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大程在跟弟子们讨论学问时,如果他听到不同的意见,他会容忍弟子保持自己的观念,而后他再慢慢做思想工作。但小程就不会这样。从生活中的点滴也能看出二人之间的区别,《昨非庵日纂》一集卷十中有如下的话:“两程夫子赴宴,有妓侑觞,伊川拂衣起,明道尽欢而罢。次日伊川愠犹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谓不及。”

38、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39、兄弟二人上承孔孟儒学,创立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为命悬一线的儒学开启了汹涌澎湃的思想闸门,为河洛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大创举。

40、  程颐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41、自此之后,道学才被称为了理学,因此,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一书中称:“程颢和程颐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他们认为他们的学说把孟子以后中断了一千四百年之久的儒学道统真正承接起来了。他们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

42、王安石告诉神宗:程颢讲的只是一些大道理,但并不实用,而我现在对外出售度牒能得一大笔钱,如果发生灾荒,这一笔钱就能救15万人的性命。神宗觉得王安石说的有道理,于是渐渐就不再听程颢的意见。再后来,程颢就被外放到了地方。

43、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44、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又说:“理无形也”、“无形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粹言》),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重视教育程颐既是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

45、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46、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7、程颐(1033-1107年),程颢胞弟,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曾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门下,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48、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49、“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50、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