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和程颐(70句精选)
程颢和程颐 1、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结论呢?冯友兰在文中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在道学家中,确立气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张横渠,如上所述。至于理,则濂溪《通书·理性命章》已提出
程颢和程颐
1、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结论呢?冯友兰在文中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在道学家中,确立气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张横渠,如上所述。至于理,则濂溪《通书·理性命章》已提出。康节《观物篇》亦言物之理。横渠《正蒙》亦言:‘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不过此诸家虽已言及理,而在道学家中确立理在道学中之地位者,为程氏兄弟。”原来,上述三人对道学理念多有贡献,但并没有提纲挈领地总结出一套道学理论,直到二程这里,这套理论方才最终完成,因为二程兄弟确定了“理”在道学中的重要地位。
2、他们极少提及周敦颐的名字,偶尔提到也是直呼其名或直呼其字。但是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大V,如司马光、张载、邵雍等,他们都使用敬称。这在“尊师”观念浓重的古代学术圈着实反常。
3、此时,一场大雪不约而至,游酢和杨时就静立于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当程颐先生结束冥坐之时,落雪几乎淹没了游酢和杨时的脚踝。
4、真正说周敦颐是是二程师傅的人是朱熹,但是不管是从程颢、程颐方面,还是从周敦颐本身来说,都没有承认三人是师徒关系。周敦颐和双程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而他也曾经将双程送到周敦颐身边学习,当时两个人刚刚十四五岁,并没有拜师,而且此次学习的经历极为短暂,只有一年。
5、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程颢和程颐)。
6、程颐撰、朱熹本义《周易》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
7、 二程认为要修身、立德,就要节制嗜欲,正确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不妨义,坚守道德底线。
8、程颐(1033-1107年),程颢胞弟,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曾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门下,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9、见面后,韩维悄悄对儿子韩彬叔说:“程先生大老远的来看我,没什么礼物好送他,我有一件黄金药楪,重20两,你替我送给他,他也快过生日了,权当给程先生祝寿。”
10、王安石跟程颢说:你所主张的观念,有如徒手爬墙那样,太不容易让人学了。而程颢反驳王说:你的学问更像是捕风捉影,让人抓不实。当时的王安石主持着朝政,驱逐不依附自己的人,而程颢也不依附于他。尽管如此,王并不恼恨程颢,他觉得程颢这个人虽然思想有些死性,但还算忠厚可靠。(程颢和程颐)。
11、父母对子女的爱最高最大,因而子女应当孝顺父母,否则伤了父母之心,父母之爱便会松懈、减少。
12、程珦的弟弟早死,留下寡母和一个儿子,生活艰难,侯氏就把他们母子接到自己家中,对待小叔子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常均己子”。不但如此,她对家里仆人和仆人的儿女也相当慈爱,从不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
13、吕公著做丞相时,送给程颐一百匹绸缎,被程颐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你身为宰相,可以网络天下英才,处置天下财物。你送我绸缎,是因为我贫穷。但天下像我一样贫穷的士人很多,你能送得过来吗?”
14、程颢举进士入仕后,做了多年地方官,神宗继位后,他才被调到朝廷,担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然而不久,王安石开始变法。朝中反对者众多,程颢也是其一。有一回,王安石刚刚对异见者发完一通火,程颢迎着枪口来了,他慢悠悠地对王安石说:“商讨国家大事,可不是议论家长里短,您得平心静气地来听。”一番话让王安石羞愧不已。终究是政见不合,程颢一直未得重用,遂而远离朝堂。直到神宗去世后,反对变法者被重新起用,程颢才又得重用。然而这时的程颢已经病重,未及上路,便死于家中。
15、程珦为官清廉。在汉州做知州时,州府拥有自己的竹园,历任知州都将竹园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私财。但程珦却一毫不取,他对家人说,“竹园是公家财产,我岂能中饱私囊?”
16、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17、或许正是对三教合一之称在理解上的模糊,古人极少用三教合一这个词,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此词。作者曾请友人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或者说,明代以前的人们,尚未认识到三教在外在形态上有合一的可能性。当然,明代人所说的“合一”,仍可分二个层次。
18、④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
19、郑瑄在《昨非庵日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二程有次去赴朋友的宴会,席间有歌妓助兴,程颐见这场面拂袖而起,不肯坐下饮酒;程颢入乡随俗,尽兴而归。
20、大程有言,“天理”二字是他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二字不仅是二程学问的总纲领、总归宿,甚至可认为是整个宋明理学所共同关心的主题,后来“理学”之名,亦可说是依此而成立。
21、当孩子的要用至诚之心来孝敬父母,诚为孝之本。
22、神奇的是,不久之后程夫人就怀孕了,先后生下了程颢和程颐两子。程颢和程颐长大后,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后世人对两人十分尊敬,明朝年间有人为他们塑亭,为纪念两人取名“双凤亭”。
23、朱熹(115—1200.23),南宋著名理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24、暮春时节,宋哲宗在程颐的陪同下在御花园散步。微风吹过,杨柳依依,尚在青春年少的宋哲宗便随手折下一根柳条玩耍。程颐见状,马上因势利导劝谏,“物亦有情,圣人万万不可伤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正是草木生长之时,不可摧折。”程颐进而说,“倘若将仁心推及四海,则是天下大幸!”
25、九思,既是使命,又是期勉,让程氏后人找到了方向,也给程氏子弟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26、 利者,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程颐)
27、学生时代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最单纯的。而校园之外,在那些涉及到资源和利益分配的行业,招揽徒弟常常意味着培养潜在对手,有些时候甚至会上演“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行三分仇”的悲剧。
28、②程颢与弟颐:程颢和其弟程颐并称“二程”,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
29、兄弟二人上承孔孟儒学,创立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为命悬一线的儒学开启了汹涌澎湃的思想闸门,为河洛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大创举。
30、 程颐,字正叔,被世人称为伊川先生,与他的兄长程颢一样,同是北宋时期颇为著名的理学家与教育家。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31、程珦娶了侯氏,八九年间,侯氏连生五子一女,但活下来的只有最小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两个。为何说程颢和程颐最小呢?按照年谱来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程颢13岁、程颐12岁,那么,这一年,侯氏应该是40岁,程颐之后,侯氏再无所出。
32、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33、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太极图》中阐释天理的根源,探究万物的始终,又作《通书》四十篇,阐述太极的真谛,发挥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关键作用。而这些理论和著述,也深刻影响了二程。程颐十八岁时就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后来二程继承和发扬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共同创立了“天理”学说,又称“洛学”。
34、所谓九思,语出《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5、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
36、“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
37、二程一同进入一座寺庙时,分别选择了左右两道门。大程走在了右边,身后跟着一大帮弟子和随从,而小程从左边走,身后一个人都没有,这让小程感叹到在人缘方面,他比不上哥哥。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大程对人一团和气,而小程则整天板着脸教训人。其实小程不仅对身边的人如此,他连皇帝和皇太后都敢教训。
38、三字经中有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的就是早教的重要性。
39、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处事要秉公办理,不要徇私枉法。不做损人之事,不要妒忌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40、 夫王者之道,修身以齐家,家正则天下治矣。(程颐)
41、 程颢程颐两人是兄弟关系,并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颐的徒弟。程颢程颐两人同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洛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二程”。
42、第二天,老二程颐到老大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候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老大不应该同流合污。老大程颢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老二一听自叹一声,自小到大以至于今,在学业品性上,还是比不上老大啊!
43、但是后来,苏氏师友和程颐“因嬉笑而成仇敌也”。
44、王安石一向娇惯自己的儿子,赶忙纠正说:“儿这么说不对。”
45、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学则开了理学之先河。
46、子女连连夭折,对父母内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存活下来的孩子,溺爱当在情理之中。作为父亲的程珦,对两个小儿子就相当溺爱。
47、五年后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情况发生了改变。26岁的程颢一举高中,金榜题名,官鄠县主簿;而25岁的程颐,以布衣之身在京师(今开封)授徒讲学,致“斯文大兴”。程家两兄弟一时间名声大噪于京师,再加上父亲程珦又从兴国县令荣升知龚州,一门三杰,知名朝野。
48、而程颐呢,立场和程颢一致。程颢去世后,他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然而进宫后,他总以师道自居,对哲宗皇帝正色训诫,又主张一切都用古礼,由此引起诸多朝臣不满。比如苏轼便对其大加讥讽,二人矛盾一度十分尖锐。程颐先是主动辞职回乡,后来又被变法派流放到四川,直到67岁才被赦免还乡。
49、程颢的父亲程珦更是恪守家训。据宋史记载,程珦在江西兴国任县令时,积极推行礼仪教化,鼓励私塾,一时间,当地民风向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物阜民丰,夜不闭户,治安良好—“狱空者数岁”,监狱里边都没了犯人。
50、程颢、程颐兄弟仅差一岁,他们共同成为了理学的创始人,更为奇特者,他兄弟二人又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的奠基人。卢连章先生在其文中称:“程颢、程颐的人生道路有同有异,这使得他们的理学思想路向也有同有异,并最终使他们成为宋明理学体系中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两大学派的先驱。”兄弟二人独创一派,并同时是两大分支的先驱,这也足够令人感叹。
51、 程颐将治家与治国联系起来,提出天下之治,治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
52、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53、《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弘治十一年陈宣刻本,程颐像
54、由于程珦官小俸微,为官清廉,又乐善好施,程家贫穷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曾得到改善。但侯氏勤俭持家,安于贫约,自己带头做表率,“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己身正,则人正,程家家风由是端严。
55、虽然如此,但在二程那个时代,同时还有着其他的理学派别,陈来在《宋明理学》中接着说:“传统把两宋正统理学看作由四个学派代表的,即二程的老师周敦颐(濂)、二程(洛)、与二程相互影响的张载(关)和继承二程学说的朱熹(闽),可见二程的思想可以说代表了两宋理学的主流。”
56、传说,有一年春天,皇宫内苑百花含苞待放,杨柳已吐出绿芽。一天上午,程颐进宫给皇上讲经结束,还没有离开。结束功课的皇帝起身活动,见到窗外垂柳依依,就临窗伸手拉住一柳枝,折断玩耍。程颐一见,就劝皇帝说:“春天时万物刚刚发育生长,皇上不可无故摧残折断柳枝,不然就有失天道正义。”皇帝一听,好心情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把手中的柳枝扔在地上,不高兴地回内宫去了。
57、其实从性格而言,二程差异较大,比如《宋元学案》中称:“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程喜欢每天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而对人却特别和蔼。《宋元学案》上又称:“明道先生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大程在跟弟子们讨论学问时,如果他听到不同的意见,他会容忍弟子保持自己的观念,而后他再慢慢做思想工作。但小程就不会这样。从生活中的点滴也能看出二人之间的区别,《昨非庵日纂》一集卷十中有如下的话:“两程夫子赴宴,有妓侑觞,伊川拂衣起,明道尽欢而罢。次日伊川愠犹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谓不及。”
58、一般认为,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
59、时任登封崇福宫提举管勾的司马光、范仲淹等同在嵩阳书院讲学,可共同论证学术,与王安石分庭抗礼。
60、汪认为周敦颐的确是一代名师,但若说二程是从他那里继承来的道学观念,恐非事实。这就如同当年范仲淹见到了张载,范认为张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就让张去学《中庸》,由此而诞生了关学,但如果把范说成是张的老师,恐怕就不合适。汪应辰在这里拿范仲淹跟张载不是师徒关系,来说明周敦颐也不是二程观念的传授者。
61、不过,如果你有兴趣结合当下“反贪”思考一下,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有时听到一个科级干部贪了几个亿,真让人觉得是人心和人欲出了问题。
62、老二程颐学业大进为世人所推崇以后,被朝廷征召进京为仁宗皇帝讲论经史,辅导读书。但程颐专心致学以后,多少有点迂腐。
63、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64、从孔孟开始,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千余年。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又对中国社会影响了上千年。在他们的一再宣讲下,“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65、几年前,郭德纲和曹云金这对相声界师徒的开撕,让很多人看到了传统师徒关系的脆弱。郭德纲抱怨说,翅膀长硬了都要单飞,谁都不愿意跟着师父一起玩,甚至自嘲道:“我那儿是专业出叛徒的”。对此,专栏作家雷晓宇表达了一种观点:“传统的师徒关系是一种在新的社会结构里面临被淘汰命运的关系,无论师父或徒弟,面临这种崩坏的危机,不安全感和活络的心思都是必定陡增,又哪来的心胸、气魄和器量。除非师父垂老,徒弟年幼,那又不一样。郭曹二人,没差出岁数来,就更难相与了。”
66、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67、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68、程颢“识仁”工夫甚重“诚”“敬”二字,而程颐的工夫论也归结为一个“敬”字,他说“入道莫如敬”(《遗书》卷三),又如邵伯温问:“心术最难,如何执持?”伊川仅回答一个“敬”字(参《遗书》卷二二上)。他又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但两人所说的“敬”的内涵实不相同。在小程那里,所谓的“敬”指的是一种闲邪之道,人只有在动容貌、整思虑、整齐严肃时才能生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种相当消极的治心工夫,即把心只当成习心看,故需要闲邪存诚,一方面去除物欲给人带来的昏蔽,另一方面使心思不放逸、不走作。
69、对于这种认定,后世有着广泛的争论,当年汪应辰在给朱熹的信中就不承认这种传承:“濂溪先生高明纯正,然谓二程受学,恐未能尽。范文正公一见横渠奇之,授以《中庸》,谓横渠学文正则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