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74句精选)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74句精选)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 对于孟德斯鸠所谓中国风俗亘古不变的说法,严复也予以反驳。他说,唐宋之变,中国的风俗就发生过重要的变化。只不过,西方人的变化趋势是“益通”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  对于孟德斯鸠所谓中国风俗亘古不变的说法,严复也予以反驳。他说,唐宋之变,中国的风俗就发生过重要的变化。只不过,西方人的变化趋势是“益通”,而中国之变的趋势是“愈锢”,“古人之于戏乐也,皆躬自为之”,而“今人之于戏乐也,辄使人为之,而己则高坐纵观而已”(128)。

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投稿邮箱:cuplpress007@1com

3、 说起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来日华人,不用说,主力就是借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日本的留学大军。也许最初这批留学生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日的,不过,等他们真正的来到日本,看到日本人的收入是中国人的N倍,生活水准更是甩中国N条街时,他们的心里不平衡了,于是,许多留学生们毫不犹豫的完成了从重视学业到重视“日元”的现实转身。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赚钱或者是干脆就黑下来专职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不过,这时的日本人对这些新来的华人的看法还是比较不错的,因为他们更多的是抱着同情的心理在看待这些华人。

4、其结果,“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因为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不道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是诡谲巧妙到了极顶。”

5、  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仅仅依赖于与个别赴欧中国人的交往和早期传教士的文献。资料的不充分和误传削弱了孟德斯鸠论中国法的理论价值,他所理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只是一个想象的中国。孟德斯鸠论中国法并未建立在扎实的历史考据材料上,更可能的是,他为了贯彻他理性主义的理论,为了批判专制制度,选取古代中国作为封建专制的一个靶子予以批判。孟德斯鸠论中国法的可取之处,在于用近代启蒙学者的眼光从宏观上分析和评价一个专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开辟了比较法律史的领域。而且,孟德斯鸠对中国法律的否定态度,也是西方学者看待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折点,一改过去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的片面颂扬,而对中国专制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6、  每个民族的性格各不相同,西班牙人以信实著称,宁死不愿泄露秘密,但是天生懒惰,使得它的贸易都为其他欧洲人所经营。中国人与西班牙正相反,“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活动力和异乎寻常的贪得欲,所以没有一个经营贸易的国家敢于信任他们”。(119)这里,孟德斯鸠提到了中国的礼仪,在他看来,风俗与礼仪的区别,在于风俗涉及人的内心动作,而礼仪则涉及人的外表动作。

7、    黑格尔对儒学、佛教的观点也无法苟同,不是说信上帝才是宗教,儒佛的天理菩萨也是信仰的支柱,问题是一切的好信仰都被满清糟蹋了,遗弃了,异化了,直至破败无修,这才造成中国的“无信仰”状况。

8、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势成开篇及天网----天网恢恢;用天道,可胜可应可来可谋

9、《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10、最后,留给大家一首德国作家歌德写过的诗歌,留给大家品味

11、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势成之反例不可求生之厚----导致民之轻死

12、    中国人腰包里有了一点钱,于是轻佻喧哗,影响环境。这在德国已经成了公害,似乎代表了中国人的特征。为此,慕尼黑、斯图加特部分酒店做出规定:早餐按时段划分,分为欧美人吃饭时间和中国人吃饭时间。如果时段不好安排,则分为欧美人就餐区和中国人就餐区,中国人就餐区一般安排在某个小屋里或餐厅最里面的位置。最近阅览深知德国的杨佩昌的博文,读到上面的一段,心里酸楚和纠结。为中国人打分,德国人打了几分?

13、    “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

14、《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15、从宋朝到清朝,假货从来没有绝迹过,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遍及全世界。历代官府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孟德斯鸠以为中国法律不制裁造假,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历代都有制假贩假者被抓被杀,可哪里管得过来。

16、  第地理环境决定了政体的性质,政体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大国适合君主制或者专制,小国适合共和制;山地适合共和制,平原适合专制;寒冷的气候适合共和制,炎热气候适合专制;肥沃的土壤趋向于专制,贫瘠土壤适合共和。在孟德斯鸠眼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炎热、平原居多的国度,因此,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于专制制度。严复对此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地理环境会影响到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是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地理环境而是政体的性质和民族的精神。

17、《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

18、比希罗多德还早了两个世纪的齐相管仲及其弟子,已经在书中阐明了比较系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19、南北朝时期的人发明了灌钢法,制作出锋利的兵器。宋朝人发明火药,元朝人发明了金属火炮、火铳等。

20、有记载,南宋在四川破获了一个假钞团伙,成员有50人,至少印制了30万张假钞,面值从十贯到一千贯,假钞质量非常高,让人真伪难辨。而最大的假钞团伙是金国境内的红袄军,全靠印假钞来发军饷,他们手里有官方的制钞模板,品质上可以算是真钞了。

21、孟德斯鸠在阐述他的政体学说时,不只运用推理的方法,更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用以支持自己论点的事实。上文已提到,他以古代城邦说明共和政体,以当时的欧洲封建王国说明君主政体,而以东方各国说明专制政体,其中中国是他认为的专制政体的典型之所以花了很大精力研究中国。

22、 接下来的2000年代,因少子化现象的表面化,日本私立大学开始出现了入学人数减少的倾向,许多大学陷于经营困难的状态。为此,很多大学开始大量招收留学生以保证生源。不过,当时借机来日本留学的大学生们,很多人主要还是为了赚取日元才选择来日留学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旅日华人仍以留学打工为主。

23、 到了201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增长,和日本的经济差距也逐渐缩小,而这时期留日的学生开始有了最新的智能手机、电脑、信用卡等等,比起90年代来日的留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依靠父母的资助已不需打工,生活状态宽松了很多。很多住在东京市内相对高级的公寓里,拿着智能手机看着SNS,在日本一流大学就学(截止2017年底,在早稻田大学就学的中国留学生就达5072人,为留学日本大学之首)。 比起前几代的留学生来可以说形象是完全不同了。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这时的中国留学生已经和日本富裕层的学生差不多了,甚至比地方来东京上学的日本学生混的还要人模狗样。

24、  可以说,孟德斯鸠对气候的迷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他的口号是:“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类的法律。”(94)

25、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末,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

26、中国是一个混合政体;它因君主权力极大而具有专制政体的显著特点;……它因拥有固定的法律和正规的法庭而具有君主政体的成分。

27、克察,《中国图志》(A.Kircher,LaChineillustrée,1670年)

28、光是冲着这份积累,不听一次他的课,都太可惜了。

29、所谓横跨亚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实根本没有文物和历史记录可以佐证,跟传说没有区别。还有收集全世界书籍的古埃及亚历山图书馆也是虚构的,在公元前连肚子都填不饱,金字塔还没修完呢,还搞图书馆?

30、     然而,内心稍微平静,即由黑格尔的中国批评想到鲁迅的国民性检讨。他写《阿Q正传》,对中国旧文化的针砭力度有过于黑格尔。

31、而其言论让中国人最“受用”的当为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1694~1778),尽管他声明在先,“我们不应盲目地崇拜中国人的长处”,然而,他一个“但书”,竟然给中国封了多顶桂冠,“他们帝国的政体实际上是最好的,

32、譬如启蒙运动的时候,孟德斯鸠一开始针对的话题为“是国家制度为道德风气所约束,还是道德风气为国家制度所约束?”而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发现自己怎么也避不开地理环境这一重大要素,于是,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述。

33、孟德斯鸠论中国法(——《论法的精神》与《法意》“复案”之比较研读)

34、人格构造的萎弱,信仰体系的坍塌,最后造成中国国民性的障碍性异化。黑格尔认为中国人为求生存,可以忍受贫穷的煎熬、异族的压迫,以至被羞辱而无动于衷。他们崇尚一种别具韧性的奇怪生存态度。依靠这样的态度,民族的整体延续下来,而这个民族的光荣感和羞耻心也成了问题。

35、  严复在翻译《论法的精神》的时候,对于中国的政制多有评论。他说,孟德斯鸠所谓“民主制”和“贵族制”,东方早亦有之。中国西周时期就有了类似意义上的“共和”一词,(56)不同的是,“东亚则以宗子而成继天立极之至尊,西欧则于游牧之时已著民族之平等”,(57)“是故中国君主也,而有三纲,美洲民主也,而父子兄弟平等”。(58)

36、        但在大约300年前,西方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贸易的法律使风俗纯良,贸易的自然结果是和平。”这一思想被更为精辟地总结为: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将“无情且充满铜臭味”的商业活动与人类的美德、纯良及和平联系在一起,并宣称商业是人类美德的源泉,听上去似乎荒谬至极。显然,西方文明对商业与商人的认识与中国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37、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38、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气候决定论;

39、然而,内心稍微平静,即由黑格尔的中国批评想到鲁迅的国民性检讨。他写《阿Q正传》,对中国旧文化的针砭力度有过于黑格尔。

40、  有趣的是,孟德斯鸠“发现”了铭刻在中国人心灵和精神中礼教的原因:其中国文字复杂,学文字就要读书,而书里面全是礼教的内容,其礼教里没有精神性的东西,只有生活的规则,所以不需要智力上的理解,容易打动人心(123)。在我们看来,孟德斯鸠似乎游离于“以刑治国”与“以刑弼教”之间,但他不相信刑杀能够树立起道德来。

41、  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界定孟德斯鸠的理论,那么可以说,他与这样几个“符号”联系在一起:“政治学和法学上的启蒙运动”“近代法学百科全书”“法律的历史”“社会和比较的研究”。

42、可能有人会问,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是中国的历史?

43、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孟德斯鸠的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

44、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大多通过来华传教士的译作和著述了解中国。孟德斯鸠当然也不例外。根据他本人的记述和其他材料,他读过的有关中国的书籍至少有以下几种:

45、这三条就是孟德斯鸠不能将中国列为君主政体而只能划入专制政体的主要原因。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是不科学的,专制政体和君主政体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在同一个国家中既有君主政体的特征,又有专制政体的特征,这本来是十分自然的事。中国就是这样,孟德斯鸠本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笔记中写道:

46、在1700年1月7日的法国宫廷聚会上,路易十四穿着中国服装,坐着八抬大轿出场,贵族们亦同时穿戴着同款服饰。这只是欧洲东方热的一个缩影,在不少画家的画作中,我们都能发现中国瓷器的存在。

47、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法典,它关系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给出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给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48、孔子在道德规范、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都有完善的理论。而孟德斯鸠只有在法治一个领域有巨大成就。

49、        如果你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你不是带着偏见或有色眼镜去观察那里的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你一定会发现,三百年“无情的”商业竞争或市场经济在创造了富裕文明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具备了美德。可以说,写在中国古书中的那些美德,在西方社会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被人们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当然,那里的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但这并非商业竞争或市场经济之过,而恰恰是由于人们不能深刻理解市场经济而犯下的诸多错误所导致的。例如高社会福利政策导致的文明与美德的衰退。

50、歌德评价中国:当中国人已经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51、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升华,作为法官,通过司法实践,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更好更快地实现公平正义,以法治的阳光、公平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同、信服、尊崇与敬畏,从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52、中国人“把个人自己和人类一般都看得是这样轻微”。他们在人格上尚未长大,精神上还没有成熟。

53、★2022“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十篇

54、    中国人没有像样的宗教,如果有“宗教”,也是宣传依赖“天”和各种自然现象。中国人膜拜的“天”是现世的金钱与权势。

55、老百姓要勇敢、自由地做事;而政府要把权力装在笼子里,要“勇于不敢”。运用权力的时候要谨慎、要理性,不能有权任性,所以叫“勇于不敢”,就是自我制约权力,刀刃向内。

56、西方的古代史不够辉煌,远远不如同时代的中国发达,说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科技、数学、哲学比西方发达。第假如没有欧洲人,难道人类无法发展出近代文明吗?欧洲人说中国古人啥也没有,伊斯兰、印度人、波斯人还不如中国,好东西都是欧洲人发明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假如没有欧洲人,难道人类就无法发展出近代文明吗?

57、孟德斯鸠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虽然没有他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特别是没有以限制君权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但是,中国却有效力与法律相似的道德、礼仪和风俗。

58、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出台,有利于推进民事法律体系化,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为执法和司法提供基本遵循,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59、  民事奴隶可以分为家奴、太监和妇女。家奴地位、主奴关系和奴隶的解放方面的法律,历史上屡见不鲜。(78)太监制度是专制制度下独特的制度,他们的地位却在一般的自由人之上。“在东京,所有文官武官都是太监”,“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剥夺太监一切文武官职的法律;但是太监们却老是又再回到这些职位上去”,(79)太监是贪婪的,还可以有自己的女人和家庭,“东方的太监,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祸患”。(80)

60、  严复说,意大利人多才,而英吉利人趋利,两个民族的不同在于宗教和风俗,而不必定是地理上的差异;中国北方的燕国与南方的吴国,也没有像孟德斯鸠所说的那样的显著差异。中国与北美地势相似,政治和法律却相异。俄国之形而下的因素,比如“电邮汽车,财政美术”,与英、法、美、德和奥国不相上下,但是,“其民之不自由特甚,官吏之豪贪,刑政之不平,方之亚洲,殆过焉而无不及。由是言之,真无往而不与孟氏之言相反矣”(107)。在严复看来,民族之间的差异,“因于风气,因于宗教,因于种性,因于体力,因于教育,而最重者又莫若其国之治制”(108)

61、  孟德斯鸠对中国风俗礼仪的表述,是西方18世纪思想家们论述中国问题的典型代表,严复说:“此卷论中国政俗教化独多,而其言往往中吾要害。”(126)但是,严复对此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说,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价,其资料都来自杜亚尔德神甫的记载,而杜亚尔德则曲解了中国。据严复考证,甲午末战以来,欧洲商人对中国商业品德的判断,是与那神甫的看法相反的。中国官吏的贪婪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中国的商人却是极其讲究信誉的。严复说,中国人偿还债务的积极表现,是西方人都自愧不如的。比如,中国一直有“父债子还”的传统,即使父亲死了,他的“子孙,一一代其还纳,此尤他国之所罕觐者也”(127)。

62、那个来自农村的贫弱少年考上了知名大学,被城市的浮华和知书达理的姑娘深深的吸引,他想起了那个曾经那个魂牵梦绕的姑娘,顿时蒙上了一层灰雾,少年曾经忽略她的不完美、她的种种缺点,这时顿时“暴露”在她的眼前。

63、读黑格尔的书,给人这样的印象:中国人人格薄弱,缺乏信仰,成了“家长”庇护下幼稚的“孩子”。因为是“孩子”,又没有对神的敬畏,因此也是最轻松与调皮的。他们无法无天,蔑视秩序,取笑道德,喜欢“造反”。这一切来自于“孩子”的天性,带给“孩子”新鲜和刺激,也加重了“家长”管理“孩子”的社会成本,专制与刑罚成为常事。

64、  就风俗习惯与法律的一般关系而言,法律是制定的,风俗是出于人们的感悟;风俗以人民的一般精神为渊源,法律却来自特殊的制度。法律规定公民的行为,而风俗则体现为人的行为。不过,风俗固定了,就可以成为法律。法律可以用法律来改变,习惯只能够用习惯来改变,如果用法律来改变习惯,则是“悲惨”的。(118)

65、其次,说到游记,对孟德斯鸠的中国观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安逊的《环球游记》孟德斯鸠读得兴致勃勃;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正在阅读安逊勋爵那部令人赞叹的著作……我正在读,以后还要再读。在我看来,这本书颇多启示。”

66、谁是真正的爱国者,谁能在最紧急的时期更为国家所需要——是那些尊重田地,保有田地上的森林、河流、土地以及地面物产的人?抑是那些热爱他们国家,而在整个广大领域里却没有寸土自豪的人?

67、这种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太平,是让老百姓勤劳刻苦,让他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为了太平,便要提倡服从,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属于道德范畴,在中国却具有法律的效力。老百姓既勤劳刻苦,生计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保障;人民能得温饱,国家也就处于相对的太平之中。他认为,这种融礼仪、风俗、道德为一体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的君主所制定的,数千年来行之有效,历代的皇帝不得不予以尊重,人民也习惯地予以遵守。所以,中国是一个既无法律又有法律的国家,与其它专制国家不同。

68、    自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以《论法的精神》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经典学术名著陆续传入中国。一百年来,中国学人乃至普通民众,对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可谓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亦充满了兴趣,在孟氏的著作中,多处可见对于中国的论述。

69、如我所见,中国不及西洋之处,一切皆同此例。这又是希望读者记取的。中国人因集团生活之缺乏,而缺乏公共观念,缺乏纪律习惯,缺乏组织能力,缺乏法治精神(见第四章);一句话总括:缺乏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公德。其所以被人看作自私自利多半为此。西洋人之有公德亦不是天生的。既锻炼于血的斗争,又培养于日常生活,其开端盖在宗教组织,而从中古都市自治以还乃大为成功(见第三章)。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譬如在国际经济竞争下,一个国民总要用他的国货,这固然可以说他爱国,但他却亦正是要巩固他的生计。又如在政d选举竞争下,一个d员为他的d而奔走,这固然可以说他忠d,但他却亦正是在争取他的前途。往时教徒于其教会,手工业者于其行会,近代产业工人于其阶级组织……其例甚多,不必悉数。

70、《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

71、我们知道,《耶稣会士书简集》中有关中国部分,对中国并非一味褒扬。巴多明等人在信中谈到不少在中国所见的不良现象。但是,对于同一事实,由于各人的基本观点歧异,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72、这就像一个乡村的爱情故事,一个贫弱的男孩曾经朝思暮想村头扎马尾辫的大眼睛姑娘,后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应该能猜出不少。

73、总结:东亚有没有科学、哲学、历史等这些东西,主要看如何定义。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