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简介50字左右(60句精选)
巴金简介50字左右 1、“凡是名著,都开卷有益,不必在乎译者和版本”。如果你这么想,可就进了陷阱喽 2、均发送至电子邮箱:yxswhg2014@1com 3、 英若诚从艺50余年,表演艺术蜚声国际
巴金简介50字左右
1、“凡是名著,都开卷有益,不必在乎译者和版本”。如果你这么想,可就进了陷阱喽
2、均发送至电子邮箱:yxswhg2014@1com
3、 英若诚从艺50余年,表演艺术蜚声国际,塑造了许多真实可信、鲜明生动的舞台、银幕和屏幕上的人物形象。如话剧《雷雨》中的鲁贵,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的童翻译,《知音》中的袁世凯,电视剧《围城》中的高校长,《末代皇帝》中管教所所长等。有人说,英先生扮演过的诸多角色,演得最好的是《茶馆》中的刘麻子。也有人说,《骆驼祥子》的刘四爷是英先生表演艺术的顶峰。还有人说,中意合拍的《马可·波罗》中的忽必烈,外国人都认可,美国人还给颁奖了,为中国人争光了。又有说,最细最难的要属《推销员之死》中的主角威利·洛曼……在扮演过的众多角色中,英若诚先生本人更偏爱话剧《骆驼祥子》里的刘四爷,觉得这个角色分明是自己四爷爷的原型,连他母亲看过演出后,也感慨地说:“四爹又活了。”英先生对这个角色太熟悉了,所以往那儿一站就是他了,可以说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体会一种“角色的自我感觉”。著名戏剧活动家黄宗江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看戏的有捧梅兰芳的,有捧肖长华的,我觉得英若诚演刘四爷最好,脖梗子上都是戏。”
4、《家》简介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5、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6、“插图本”:每种图书配上十多幅国外名家原作的精美插图,带给读者豪华的视觉享受。
7、2月下旬,仓储分公司香坊油库就开始部署春耕供油工作,开启24小时付油模式,为春耕销售提供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供应。确保春耕期间油品供应。
8、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5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编译出版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针对目前外国文学名著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局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倾注心血打造了这套“名著名译插图本”。
9、之所以说学生翻译还算不错,是因为人家好歹也是对着英文一字一句翻译出来的,再差也是有专业性在其中的。而有的译作,与其叫翻译,不如叫抄袭好了。
10、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包括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战斗精神”)
11、合理调控,备足0号柴油。为避免0号柴油在今年春耕期间脱销断档,香坊油库在春耕供油工作尚未开始时,抢前调整库存结构。他们一方面加大-35号柴油出库量,另一方面将同品号的柴油并罐,倒出罐容接卸0号柴油,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
12、关于这两本书的版本情况,我曾经在《陈思和文集》第六卷自序里有过一些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文艺理论风行的年代,以出版文艺理论著作闻名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想搭建一个为青年批评家服务的平台,于是就有了一套设计漂亮的文学批评小丛书,取名为“牛犊丛书”。丛书推送的第一本书是批评家吴亮的小册子,第二本的选题,高国平先生就来找我约稿。那时候我正在写作一组系列文章,都是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为题,在学界有一点好的反响。原本计划连续写十篇,因为出版社催着出书,才写了七篇就匆匆结集出版,就是这本薄薄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丛书的要求是每本七到十万字,我当时觉得字数有点少,就把一篇原本不属于这个系列的文章也编了进去,凑成八篇。那时我是多么急功近利!为之我也付出了代价。以后我对这本书一直放不下,总想找时间好好修订。在我自己的著作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的版本最多,编来编去,就是我内心的不安在作祟。
13、所谓公版书,字面意思是公共版权书籍,是指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之作品。说俗一点,就是版权不要钱,你也能出我也能出大家都能出。众所周知,版权转让费与版税是出版社成本的一大块,如果这块成本降为0,对出版社来讲当然是大好事,一下子就轻松多了。
14、1930年茅盾归国,这时正是左联刚刚成立不久的时候,茅盾积极地参加左联的活动。此后直到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高峰期。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位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强大的创作生命力,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15、作品影响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16、 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老上海式并不宽阔的街道,没有多少车辆呼啸而过,也就不存在喧嚣积攒。……夹杂着寒风进入那扇门,一幢三层灰色的小洋楼跃入眼前,推开墨绿色的玻璃门也就看见了巴金先生生活的种种,他闲暇时坐着喝茶的椅子,写作时用的办公桌,群英荟萃时的沙发,以及无处不在的书柜书籍……故居,留下的不仅仅是书籍荣誉,更是自己在这世上最后的温暖。家,一个千万年来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字,造就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17、《子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开始动笔,次年底完稿。《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只有三个月,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
18、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19、写成读后感、文艺评论(不是书籍的内容简介)字数1500字左右。
20、“名译”:冰心、丰子恺、杨绛、朱生豪等学贯中西的艺术巨擘用优美流畅的译文体现出原汁原味的名著风格;
21、……作为读者,我当然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评价他,然而,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这只是我想象中的他。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抽象为某种符号,是幸运也是一种不幸。所以,多年来,我总是试图把这个人还原到他原初的环境中,去看他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把他放到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里,去体味他可能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在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巴金的精神遗产”正是这样的追问。
22、标题是文之眼。题好一半文。好标题就是好新闻。
23、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编辑制作标题,不仅要注意通过标题向读者提示和评价新闻事实,而且要善于用生动优美的形式去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因此,标题表现形式是否生动优美,也是吸引读者阅读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24、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5、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战斗精神
26、1927年,巴金23岁,在法国学经济。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事,美国政府抓了两个意大利的移民,这两个人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搞工人运动。当时大家觉得,这两个人是不至于被判死刑的。没想到两个月后,美国政府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并且用的是残忍的电刑。这件事情对巴金的刺激非常大,他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巴金的处女作——《灭亡》。写完之后巴金就把小说印出来寄回国,当时叶先生正在编《小说月报》,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没有征求巴金的意见就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连载是从1929年的1月到4月。1929年的中国是什么时代?正是白色恐怖的时代。巴金在书里写出的痛苦、绝望,他对社会的诅咒,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屠杀革命者的环境,所以这部小说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27、爱真理,爱正义,爱人类,在个人的悲欢之上,我们心中当有大爱,才能做一个“大”人
28、新编《献芹录》连序文和编后记共68篇,暗合我今年刚过68岁,还有一年多,我也将进入从心所欲的生命状态。回头看这几年来,我把很多时间都耗费在整理修订自己的旧著方面。这次编《献芹录》,我有意将我的两套著作集的序跋文章都收录进来,以此想为自己做一个小结,暂告一段落,至少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不准备把时间浪费在整理旧著上了,我还有一点残朽之力,希望能写出几种新的理论著作,以求完成我最后的人生规划。(4月6日)
29、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
30、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31、 英若诚博古通今,走进英老的书房,如同进了书的海洋,四壁从顶到底的书柜放满了码放整齐的书籍,世界名著、线装古籍,经典剧本,各类工具书等。经版本最多的当属莎士比亚作品了,这自然少不了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这是本装潢考究的、酱红色皮制封面英文版精装书,据说此书在全世界只出版了500本。在无数次记者请教关于莎翁剧作或关于对人生问题的探讨时,英先生总会用他那特有的宏亮而又宽厚的嗓音,富有情感地朗诵出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他认为:“这段独白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生死这个巨大的命题有关。有人类以来,人就是有生死的。不管活多长时间,人最终还得死,这是自然法则。人类的一切问题也好,宗教问题也好,最终都得归结到这个基本问题上来。这段独白不是简单的只讲人生的生和死,是在说人生的决定,讲的是怎么拿主意。be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生存,nobler是指勇气,理论上的勇气。莎翁的哈姆雷特多年来被人们误解,说只不过写了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其实不是,莎士比亚是考虑了许多精神世界和宗教方面的东西。作为作家能够考虑这些,总是人类精神的升华。这部戏之所以经典,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阴谋、毒杀、篡位、夺爱、复仇、恋爱、喜剧、悲剧……《哈姆雷特》是莎翁的最高成就。2002年病重的英老又重新翻译了《哈姆雷特》,他认为,“这部戏是戏剧史上有数的几个最深刻的戏剧之一。世界各国都会有各民族自豪的东西,像法国的莫里哀,俄国的契诃夫……但是,莎翁能够把哈姆雷特用他独特的笔触写出来,翻译的时候,常常让人拍案叫绝,那是字字珠玑啊!”
32、附录:“新文学整体观”的构想——答林爱莲问
33、 11月18日,上海商学院“书香驿栈”读书会组织12名书友,在金老师带领下,寻访巴金故居,感受思南书局书香氛围。多位书友写下走读体验文字:
34、我欣喜地看到,他当年翻来覆去的呼吁总算有了回应,“讲真话”如今已经成为民族的共识。……
35、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等;
36、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南与五常市接壤,北与延寿县、方正县、宾县相连接,是黑龙江省产粮的重要地域。
37、组织和美化版面:标题不仅能够提示、评价新闻的重要和新鲜的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而且还能把内容相近的稿件组织在一起,使版面变得有秩序,从而具有美化报纸版面的功能。
38、截至3月24日,仅分公司兰西片区临江加油站就累计下村屯宣传及送油60余次,平日销售成品油5吨左右,春耕期间日平均销售成品油近50吨,加油员的提枪次数超往日的5倍以上,用每一杆枪、每一滴油助力着龙江大地的春耕事业。
39、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量18/19世纪的外国名著,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任何一个出版社都可以自行翻译出版,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了。出版这类书,对出版社来讲是(几乎)无本万利的。
40、这个篇目与现在的版本基本相合,原计划写十篇系列论文,只剩下一篇计划好的《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写,而且后来也没有写。台湾业强版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是我比较喜欢的版本,装帧素雅大方,内容也相对齐整。1995年,在韩国外国语大学朴宰雨教授的主持下,《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出版了韩语版,翻译者都是朴教授的学生,他们把这本书作为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教材,边学习边翻译,依据的是两种“整体观”版本的全部篇目,再加上我安排学生做的五万字的注释,篇幅很厚,内容有点庞杂。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建议出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增订本,我对这本书又做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是调整、增加篇目,把我在上世纪90年代新写的另外一组当代文学“关键词”研究的论文也放进去了。篇幅扩大到30万字左右,篇目是:
41、反强权,争自由,是巴金一生的精神主线,也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独立标准
42、现在13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再重复“我在读什么”意义已经不大。这次新编《献芹录》,我对原书篇目做了很大的调整,仍然分作正文部分和余编部分,正文部分仍然是50篇读书随笔——“50”是一个知天命的生命状态,意味着智慧、成熟和圆满。我喜欢这个美好的数字——但其中真正保留原书篇目的,只有38篇,新加入的读书随笔12篇,内容也根据书的分类重新排列了。评论对象不仅限于当代文学创作,而是涉及到外国译著、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文字也做过一次认真修订。余编部分收录短文16篇,分做三组系列:第一组是有关《自己的书架》专栏的三篇序跋;第二组是我最近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编辑的五卷本随笔集《自己的书架》序跋,第三组是我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思和文集》所写的各卷序跋,似乎也可以说,余编部分的标题应设为:写作生活的回顾。
43、为什么名著都有这么多版本?因为知名度大,读者认可度高,卖得好,这些都对。但《哈利·波特》系列卖得更好,为啥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简体中文版本?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公版书。
44、代序: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其实还年轻
45、这页手稿没有译者的署名,只有《棺材商人》标题。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得知:
46、我加盟“稷下文库”的最初打算,就是新编《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和《新文学整体观续编》两种,因为这两本书出版时间较长,需要重新修订。但是在“稷下文库”编撰出版工作启动会上,高教社负责“文库”文学类丛的责任编辑孙璐女史出题,希望我再编一本当代文学评论的文集。我当然是愿意的,但是重编哪一本书呢?我在会后犹豫了很久。因为我的著述多是通过编年体文集的形式来呈现的,每一本都有各种文体夹杂其间,很少单独编就的评论集。有一本《当代小说阅读五种》的新编,最近已经由陕西师大出版社重版。另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每年都在重新印刷。想来想去,还是重编《献芹录》,这是我的编年体文集中唯一的一本文体相对集中的读书随笔集,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本作品集。
47、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48、抄法是这样的:每一章只改第一句的半句话。比如第一章的第一个半句黄锦炎译本“许多年之后”,本版改成“很多年过去了”,除此之外全部一样,包括标点。
49、读名著是个好习惯,但一不留神就可能遇到粗制滥造的译本,浪费买书的钱事小,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才是最可惜的。好在互联网除了给译者偷懒提供了便利之外,也给读者鉴别版本创造了条件。通过搜索,根据口碑选出信得过的出版社、靠谱译者和经典版本,应该不是难事。总之,外国名著水很深,随便摸一本来读,吃亏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一定切记!
50、克明、克安、克定是高老大爷的儿子,觉慧是高老太爷的孙子。
51、四是本首席接纳第一读者的意见修改后的第三次标题
52、女作家罗淑在1935年翻译过普希金(当时称为:A-普式庚)的短篇小说《棺材商人》,刊登在1935年9月16日黎烈文主办的杂志《译文》月刊第2卷第7期(终刊号);1941年8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由巴金编辑的罗淑译文集《白甲骑兵》,该书收录了罗淑翻译的《棺材商人》。
53、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54、无论作为记者,还是编辑,都要把做好标题作为做好新闻的第一标准。
55、“棺材商人A—普式庚作(空五行)这是第四次了,两匹干瘦的驽马架着柩车,在车上面亚德连-蒲洛哥洛夫刚才堆完了他的旧东西,从巴斯麦那亚街向着尼基斯加亚街走去,那里是这棺材商人要搬去的地方。亚德连把他的旧店子关闭起来,在门上钉了一个告白:出卖或出租,然后跟在车子后面走着。
56、接下来再做些什么?那时,我一方面参与《上海文学》杂志编辑部组织的青年文学评论群,写作当下文学评论;另一方面,还想继续在现当代文学专业进一步做研究。《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就是接下来系列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上海文学》,还有一个副标题:“当代文化与文学论纲之一”。后来在编年体文集《鸡鸣风雨》里,我收录了这篇论文和《民间的浮沉》《民间的还原》,列为“当代文化与文学论纲”之之之三。现在回想起来,我确是准备开始一个新系列的研究,不过是后来事情多而且杂,我无法像80年代那样专心致志地做一件计划中的事,就把这个新研究系列耽搁下来了。不过从第一篇研究战争文化心理的内容来看,我的研究兴趣明显转到了从延安文艺开始的当代文学领域,接下来研究“民间”“潜在写作”,也属于这一类。但还是有继续研究“整体观”的意思,只是方法上发生变化,文学史研究不再取宏观视角和偏重文艺思潮发展的思路,而是紧紧围绕文学史上的具体问题、提出关键词的研究,就像关于“先锋”“常态”“共名”“无名”“世界性因素”等等。这样拉拉扯扯延宕了二十来年的时间,成就了这部《新文学整体观续编》。
57、 参加完本次活动,我最深刻的想法就是以后一定也要报名参加呀。真的是值得大家对未知的好奇的东西去一探究竟的好机会。……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楼阳光房,在这里为高龄行动不便的巴金老人而设立的“临时书桌”,脑海里浮现出巴金老人沐浴阳光用心书写着《随想录》的样子。一楼阳光房不仅能让我很有画面感,更让我为巴金老人高龄状态下的奋斗不止而感动,当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与学习,在如此好的和平时代,我们是否珍惜由前辈们艰苦奋斗换来的时代成果呢?我们现在年纪轻轻能否有巴老一代人的热情呢?
58、《新文学整体观续编》编辑成书大约是2008年,但因为它属于国家社科项目的一个系列,为了结项,整个过程拖延了两年多时间,到2010年才正式出版。书的成因过程,我在收录本书的初版《新文学整体观续编》的后记里已经有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仅留下篇目:
59、在这种情况下,指责读者不懂行,不尊重译者、编校人员,就显得过于迂腐了。最务实的办法无疑是节缩成本,降低定价。于是很多出版社就把目光瞄向了一类人: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