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述自己的人生观(51句精选)
如何简述自己的人生观 1、欲是活动的原动力,活动是生之要素,生是人生之目的。从这个链路来看,欲是整个人生的起始点,谈人生自然首先离不开根本的欲。 2、孔夫子云必须时刻反
如何简述自己的人生观
1、欲是活动的原动力,活动是生之要素,生是人生之目的。从这个链路来看,欲是整个人生的起始点,谈人生自然首先离不开根本的欲。
2、孔夫子云必须时刻反躬自省,才能进德修业;耳中能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进德之道。
3、 人们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是享乐主义者、拜金主义者、自私自利主义者。他们认为,只有在“人人为我”的前提下,我才能偶尔为“人人”。
4、将远大的目标分割成每周、每月、每年的目标。定期回顾目标。这可以让用户了解进程,并为已经完成的步骤而自豪。
5、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6、(2)我供给了一种根据历史事实的中国文学演变论,使人明了国语是古文的进化,使人明了白话文学在中国史上占什么地位。(文存一集页144—51;页449—67;三集页630—5)
7、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及实现程度来决定。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生价值。
8、 这里所说的快乐,不是指空性、胜义谛的境界,而是指世俗的现象。所谓现象,是耳闻目睹之法,是物理学家研究的对象;而事物的本质,则非眼耳鼻舌身之对境,需要用另一种方式去衡量。
9、 昨天,有位博士论述了佛教经济学观点。他说:“社会口口声声说,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可是,人的贪欲永无止境,何时,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如果试图以物质来满足我们的欲望,那是欲壑难填。”
10、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著者”和“本子”两个问题上着手;只能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这是考证学的方法。我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想撇开一切先入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
11、我要教人知道学问是平等的,思想是一贯的。……肯疑问“佛陀耶舍究竟到过庐山没有”的人,方才肯疑问“夏禹是神是人”。有了不肯放过一个塔的真伪的思想习惯,方才敢疑上帝的有无。
12、 按照方案的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共同构成大学本科阶段的思政课必修课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要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换言之,在大学本科阶段,主要通过上述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课程内容来看,除“思想道德与法治”外的其余几门课程都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等,主要涉及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国共产d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总体属于世界观层面的内容。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定位,方案明确规定:“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3)相对而言,更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探讨的问题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受学生关注。正因为如此,相关文件关于具体教务的安排,一直规定本科生应该首先学习本门课程再顺序学习其他课程,以确保各门课程的有序衔接,这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接受实际出发而作出的科学安排。本门课程由此成为新生入学后最先开设的思政课,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起点。
13、 我翻过一本小说,叫《活着》。据说,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但是,我没有从中找到“活着”的意义。也许在座的有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和我不同。
14、十九世纪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给一位年轻的朋友写信说:"最期望于你的只有一句话,期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你有时觉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别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
15、「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那就是「道」。《庄子》的道与圣经中的道完全是两个概念,不可混同。庄子认为人和自然是浑然为一的,人和事物的变化,包括生死变化,都是没有区别的,即「物化」;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即「无竟」。这就是庄子的「道」,由此可见,这里所谓的「道」就是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本身仍是属于一种人的认知方式,而不是外在于人认知的,不变的存在本身。
16、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
17、在座的学者和智者,都有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应该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真正具有意义的人生观,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18、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501认识人的本质,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而是要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人,将特定社会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构成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不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也不是像费尔巴哈所谓人的‘类本质’,而只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才决定人的社会本质。”(8)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实现了认识人的方法论上重大转变,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之谜。
19、 人类自称是智商最高的动物,具有高度辨析的智慧;有能力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然而,这种智慧,却连自己有后世都不知道,所谓的万物之灵,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20、推及人和社会、万物组成的多元宇宙,在其中,这种“小和”就演变为“大和”。宇宙便在在大和之规律下和谐地运行。
21、 乞丐想了想:“确实是这样,我不是世界上最穷的人。至少,我有三百两黄金。”
22、就主体而言,信仰比信念更具有景仰、敬仰、虔诚等情感因素。 信仰比信念更高一层次,这种更高突出表现在主体对信仰对象的更加虔诚、笃信、景仰、敬畏等主观层面。从字面上看,信仰和信念在主体的内心情感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信念”之“念”重在对某对象的相信,这种相信表现为人们的观念、概念、论断,往往具有对理性、实证性、科学性的诉求,带有更多的认知成分。而“信仰”除了相信、笃信,更突出的还在于“仰”,在于人们对信仰对象的仰慕、崇敬、敬重、景仰、敬仰,包含着期盼、向往、追求,令人们心驰神往、身心相许。《说文解字》中对“信”、“仰”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印。”合而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相信达到了“敬 仰”的程度。“信”主要包含的是认知成分,“仰”主要包含的是人的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信仰承负着人的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23、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庄子首先否定了需要有所依凭的人的认知,因为认知的对象是在变化中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于是庄子在文中描述了「真人」在人生各种境遇中的心态,表现出「真人」顺应自然、「与物有宜」的高深精神境界。继而以古之圣贤在仁爱德行上的有限与真人的气度举动相比较,来进一步说明「无」的境界中,「真人」因「无区别」的认知而「安适」;因「无是非」而顺因天道自然。「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庄子人生观)的形象化。
24、(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25、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26、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讲述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前两节共同从理论上阐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道理后,本节侧重说明学生在实践中,如何以科学人生观理论为指导、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下成就出彩人生。从人生成长之路上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入手,阐明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并正确处理各种人生矛盾;针对实际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剖析其实质及危害,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人生观。最终,引导大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人生,在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实际上以对习近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4)论断的阐释来结束人生观教育的全部内容。
27、若你曾折翼,是否依然选择飞翔?15年前,安德鲁在登山中因被暴风雪所困而不幸截肢,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装上义肢后,他每天都努力康复,不但适应了新的生活,还参加了铁人三项比赛,并在友人的帮助下,靠着绳索攀登了阿尔卑斯山脉中海拔高达4478米,马特宏峰。现在,以他为原型的纪录片《截肢登山家》已在英国播出。
28、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似乎自我的价值就越大。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方面,缺少这一方面,人的价值就是不完全的。
29、 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
30、勤奋进取,善于思考,找准学习方法,找寻工作动力;
31、用积极向上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目标和完成的时间。
32、 我想,他创作过数量不菲的畅销书,人们都认为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超,但如果连作者本人都对人生意义茫然无知,这个社会的价值潮流,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33、我们可以断定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约西历1756)——我们可以猜想雪芹大约生于康熙末叶,(约1715—1720)当他死时,约五十岁左右。
34、确保这些目标是具体的、可量度的、可实现的,而且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这些目标应该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培养技能、学习行业知识、改善工作业绩等是可控制的。例如定量拜访客户是你可以控制的,而要销售一种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则可能超出了你的控制范围。
35、 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观,就必须思考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人是否存在前后世?如果存在的话,快乐的因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鼠目寸光,而会以对今生来世有利的方式,来确立此生的意义和价值。
36、 第着力精准表达,丰富表现形式。从确保理论的严谨性、知识的准确性、表述的规范性角度,反复锤炼文字表达,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辩证对待人生矛盾等内容的具体表述仔细推敲、修改完善,努力使语言表达、内容阐释更加精准。比如,在“辩证对待人生矛盾”部分,原教材要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新教材则改为正确看待得与失、苦与乐、顺与逆、生与死、荣与辱,以便与其标题中的“矛盾”相呼应。同时,为了及时回应相关问题,在不破坏主体内容的完整性与流畅性的前提下,新教材增加“图说”“明辨”“拓展”“名言”等多种辅文版块,扩充了相关材料,大大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形式,使整个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呈现形式上更显生动活泼,更加贴近青年学生。
37、第二部以庖丁解牛来比喻说明,养生要「依乎天理」,「游刃」于「有间」,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最后,进一步说明其人生观: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认为: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庄子「逍遥」的人生观就是要求解脱而得绝对自由。
38、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让人们常常喘不过气,但是现实又不准人放慢脚步,压制情绪也就变成了现代人的通病。 我们都知道,焦虑、社恐、抑郁都是负面情绪累积后的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在越来越多人爆出患有抑郁症后,我们也开始重视起自己的情绪。
39、就对象而言,信念的对象较为具体,信仰的对象则较为抽象,具有整体性。因此,信念是多样的,而信仰往往是一元的。 信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方面坚信不移的判断或命题。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和变化等不仅有所肯定、断定或相信,而且形成了一个在主体看来毋庸置疑的判断或命题时,就形成了人们的信念。所以,信念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概念、定理、公理等,具有具体性,因而也具有多样性。在各门学科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信念,如数学、力学、化学等。 离开这样一些信念,就形成不了科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系列这样的判断、观念、断定,正是这些判断、观念、断定,才使得人们能够做出选择,能 够生活下去。 与信念相比,信仰则涉及人类生活的整体,涉及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领域。“信念往往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当它上升为对宇宙人生总体性和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成为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它以人的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 就信仰的客体或信仰的对象来说,自古以来,人们所信仰的上帝、神灵、神仙、佛祖、天使,先知、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理想社会、美好主义等,无不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主导和统摄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所有其他信念。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包括宇宙背景在内的生存条件、生存历史、生存结局的全面审视与反思,是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观调整,是人类的最高意识形式。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支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 信仰体现着人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 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和整合着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它站在价值观的最高处,又像人生海洋彼岸的灯塔,照亮并指引着人类的各种具体的价值生活。
40、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20年年底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规范了今后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体系。其中,大学本科阶段的思政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调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的新教材随之进行相应修订作为教材第一章的人生观教育部分,在保持整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融入了新思想、进行了新调整、补充了新内容。在把握该部分修订内容基本思路的前提下,准确解答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有利于顺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41、 人生问题种类繁多、关涉庞杂,人生观部分绝非对这些具体问题的一一回应,而是对如何处理重大人生问题的理论回答,对青年学生做好关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之路提供理论指导。讲好这部分内容,需要深入理解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42、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
43、这里有一部分是叙述文学革命运动的经过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对于文学的见解。
44、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5、 人生观教育与其他诸如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部分,共同构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干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几门课程共同构成大学本科阶段思政课必修课。理解人生观理论、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应该首先从找准人生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定位着眼。
46、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看法,叫人生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他的价值观。
47、提到宇宙,本书首先讲“哲学系统”。这里的的哲学系统正如老庄哲学的“道”,(或《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中的“风”);和其他哲学流派指出的宇宙规律、自然规律都是一个事。
48、“信念”与“信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厘清二者之异同,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以及“四信”(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如下:
49、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50、③价值如何创造,特别是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