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94句精选)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94句精选)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战国前后,各个诸侯国争取生存的方式,已由传统的自然方式逐步提高到政治形态,强调经济、社会、文化上整体的整合,而整合各项资源最为行之有效的方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战国前后,各个诸侯国争取生存的方式,已由传统的自然方式逐步提高到政治形态,强调经济、社会、文化上整体的整合,而整合各项资源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运用法律手段,以法律手段建构整体制度框架。故,秦由弱而强主要依凭的是严格、有效的律法,其立法指导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政法思想。秦人信法,法家思想早已融入其艺术(工艺)创作中,因此,秦之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乃是法家思想的衍生品。

2、还有非常成功的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最明显的就是负责指挥攻打延安的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辉就是隐藏十几年的中共地下d员,还有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国民d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等也是中共地下d员。(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3、但是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法家思想对于专制集权的推崇,让统治者肆意妄为缺乏约束,严重损害了普通国民的利益,遭到全社会的疯狂反噬,强极一时的大秦帝国轰然崩塌就说明了法家思想随着全国的统一而被全民抛弃,之后的王朝,虽然专制依旧,但已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

4、同样是唐朝时期的褚遂良,他除了政治家外还有书法家的身份,他的书法也是独步天下,自成一体,是“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著名的《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就是他的作品,至今还是每位楷书学者必写的碑帖。

5、因此,这就为所有人民和国家发展制定了一条道路,法律怎么制定,道路怎么前行。而法家制定的道路就是帮助秦国崛起,并一统六国,结果,也的确实现了。

6、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1700号环球中心N2栋9层911号

7、在景监的争取下,孝公第四次接见卫鞅。这次卫鞅以法家富国强兵之法说之,孝公闻之,唯恐不能尽之,畅谈三天三夜,大悦!

8、秦国的经济改革主要是:第实行开荒种粮,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土地私有化;第迁都咸阳。

9、统一中国后,法家的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被片面地运用到了新的统一的大帝国的各个角落里。其片面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0、在传说中它出现还远早于战国末年。传说中的颍川是大禹故乡,是夏王朝的国度,早在那时那时它就已经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过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有争议,所以在确切证据出现前,这也只是传说。

11、秦朝世代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一开始此地只是为周王朝饲养战马的一个小城,经济、文化发展都十分落后。

12、在这三者的基础上,韩非子指出君主不应该偏爱某一大臣,也不能过分相信贵族,他认为大臣一旦得到偏爱成为重臣那么便有可能勾结他人谋害君主,结d营私,贵族亲人也是如此。显然秦始皇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晚年时期他十分信任李斯、赵高以及次子胡亥,以至于在他死后胡亥迅速改写遗照,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3、    当时的儒生们态度如此强硬,坚持固执己见这个心思怎么来的咱先不论,你这个勇气是谁给你的呢?这就说明了背后是有强大的复辟势力支撑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这股浪潮非常的猛烈,如果真的放任不管,等到这股复辟的势力有一天上了台面之后,那不就可以左右国家政治,甚至可以推翻统治了吗?这可是赤裸裸的造反行径啊。  秦朝身为一个大国,可以让各族人民并存,可以让你各族文化并存,但是秦始皇肯定不能让你惑乱民心,扰乱朝纲的文化存在啊。能存异族是秦始皇的大度,可不能存异心这就是秦始皇身为皇帝的责任。一介儒生也想祸乱朝纲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时的李斯是作为法家代表人、丞相,可以说是这场论战的主要代表人物了。但是人家倡议焚毁的除农家医药墨家等实用民用的文学和秦宫保留的一些史书外的,“王道之书”、“春秋古籍”。烧掉这些书为的就是贫民百姓不要随便议论朝政。不要随随便便就抗议,就想要抒发你自己的意见,为皇帝出主意,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14、秦朝的商业都会大多在交通便利之处,有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而驰道和漕运将各个都会集市连接起来,形成庞大的经济整体。秦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民营两种,其中秦朝最重要的手工业是冶铁业,在战国后期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秦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管理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如秦简中的左采铁、右采铁等。秦曾经把一批六国的冶铁工业者迁到巴蜀、南阳等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活跃。

15、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微之处,上升到家国天下,也是一样的。秦地法家之“重法用刑”的思想我们如今依然能在现存史料中窥得一如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法律问答》等皆为重要法律规范,达600条之多。但或许抛却史籍或法律文本本身,单单从出土的秦地文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或许更能理解法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精髓,而这有的时候比文献记录还要丰富和真实,同时,透过艺术作品本身,还能体悟到创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秦的时代精神。

16、秦地是以绝对严格的写实主义作为艺术(确切地说应当是工艺)风格基础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征发关东六国数十万人修建的宏伟壮丽的阿房宫、骊山陵以及秦地的出土文物大多印证了这一特色。而这似乎与法家思想有着重要勾连,从《吕氏春秋》关于秦代手工业的法律规定,即“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便可以看出当时秦人因受法家政法思想影响从而在打造工艺品时追求的严谨、细致和质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就十分强调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17、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进行了“焚书坑儒”,很多医药、种树等技术类书籍都被焚烧了,“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间的言论,维护了法家思想的正统性,但大大地破坏了人民的个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18、秦朝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变法,是秦朝统治与法家思想的“蜜月期”。商鞅根据秦国当时的实际现状,向秦孝公提出“主张法家,反对礼治”的基本治国思想。秦孝公和商鞅为了能够让法家思想在秦朝顺利实行,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让秦国人认可了法家治国的可信性。

19、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他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20、 第以奖励耕战为立国之本。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讲求效率。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手段。他们分析了历史进程,认为当时是力的竞争时代,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各国争雄的情况下,原来的仁义道德已经失去了作用,实力是各国盛衰存亡的决定因素。

2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22、最终,当时的汉朝律令增加到了三百五十九章,几乎是汉初的40倍;其中,与死罪相关的条文多达四百零九条,具体罪名有一千八百八十二个之多......

23、 第主张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论。法家学派多数主张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今之世”。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

24、解放战争时期,共产d为什么能以人少装备差的军队迅速打败国民d的军队?主要就是有为推翻压迫剥削的旧社会,解放全中国的远大政治目标;实行一切行动听d指挥的高度中央集权;利用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25、 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不得徇私。赏罚应该超越原来的等级限制,也就是卑贱者立功可以跨人高贵者行列,高贵者有罪也要受到法律的惩处,降低地位直至成为庶人甚至奴隶。法家多主张严刑酷法,轻罪重罚,罚重于赏。

26、韩非的这些思想主张对秦国的影响:当时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即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韩非的这些思想主张刚好为他们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将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确立为治国思想,但秦朝刑法严酷,无异于助纣为虐,秦国最终灭亡。

27、当然法家思想风头无两就容易出现其极大弊端:酷刑峻法、逼迫过度,导致混乱,社会造反。最典型的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

28、对此,韩非认为慎到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如果任势而不尚贤,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恶人拿来作恶。夏商之制,尧舜在上则治,桀纣在上则乱。君主专制制度在贤能君主的治理下,可以实现富国强兵、政通人和;然而一旦落入昏愚暴君之手,就会荼毒百姓,贻害千古。慎到怎能说“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呢?既然天下之人贤良的少而不肖的多,那么势位不过是为暴君服务罢了。国家就像一辆车,势位犹如马匹,刑罚则是鞭策,而君主便是驭手。如果让专业的马夫王良来驾驭,则车轮会平衡的向前运转,到达想要去的地方;而如果让酗酒醉驾的独夫来掌控,则难免会车毁人亡。所以韩非批判慎到的“势”论,说:“专言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29、从秦孝公时期,商鞅作为变法主导人,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重农抑商,重视法制。商鞅的司法思想最大特点就是“严刑”,严刑的实质在于轻罪重罚,利用刑罚的暴力性和威慑性来树立司法的权威,以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因此可以说,重刑主义指向的是一种司法严酷主义。

30、上至君臣下黎民百姓,既有对上层建筑的统治构想,同时也有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实际应用。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改革、金融、货币、国际贸易及运筹学等。这其实也是秦朝统治者,能够大力推崇法家治国的根本原因。

31、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32、其实,秦亡于法家说实际上是对“秦亡于暴政说”的一个误解。秦亡于暴政是一个历史共识,这几乎没有论证的必要,自秦已降不曾有过争议。至于如何将“秦亡于暴政”和“秦亡于法家”划上等号,则是由于人们判断秦实行的是法家路线,缘法治国,而恰恰法家又有明确的“重刑”主张。于是,秦实行滥刑重罚的极权统治,就自然归罪于他所倚重的法家思想了。而这其中,法家的确是有些冤屈的;因为真正的法家思想是不主张暴政的,秦暴政的罪孽并不应扣在法家的头上。

33、制度要由贤能的人来操作与遵守才能实现治理,但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有贤君能人在,便可不用依靠势位,这种把一国之政寄托在几个人身上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兼用势位与贤才,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如果必待尧舜在位乃治,则千世乱而一治也;因此,要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确立好君主与臣下之间的合理势位,使得即使再平庸的君主也能维持基本的治理,只有极度昏庸的君主在位时才会陷入混乱,这样便能实现千世治而一世乱的理想状态。

34、  再说“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是上面说的为了统一思想,但是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的秦始皇是有些追求长生不老的,长生不老本就是谬论,秦始皇想要这个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想必也是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35、这一系列措施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随着秦朝的发展,这一思想渐渐变得扭曲。

36、 在法家看来,人民除了应该知道政令以外,其他任何知识都是多余的和有害的,主张:“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用君主的思想和法令来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法家重视法、术、势的作用,但它们始终屈居于君主的权威之下,只是保证君主权力的工具和手段。

37、地址: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兴华路南侧荣超滨海大厦B座603号

38、秦人对青铜礼器的重视程度可以反映其对待周礼的态度,以及对法家求真尚质思想的推崇。甚至到了最后,当别的诸侯国把青铜礼器做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细致的时候,秦人却把青铜器向着日用器具和战争兵器的方向转变了,这一点明显深受法家注重实效的思想的影响。

39、李斯先后师从儒家荀子等,与韩非子做同学。他认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尽管手中金箔不多,却愿意为学习而付出所有。

40、后来的晋文公,同样依靠类似的做法获得成功。

41、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首先统一货币单位与货币铸造权。秦政府废除其余六国的旧货币,在全国推行法定货币“秦半两”,并制定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双本位制货币制度。这种制度间接否定了以实物“布”作为流通物的地位,使得国家在进行财政审核时更加明确高效。

42、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也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或是国家层面,这种理论可以扩充到我们的企业管理,甚至家庭经营,更甚者如一个人的干事创业修身成长。

43、秦朝灭亡与当时的法律有必然关系,但并不能说明法家思想就不对,而是秦始皇本人没有即使调整法律。他可以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但没有想到法律也要改变,本质在于六国毁灭的过于迅速,个人思想转变的却没有这么快,而且缺乏一个像商君一样的经世大才才帮助其改变法律。

44、关于秦速亡的原因,法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成熟不可忽视。法家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其“强国弱民”和“以刑去刑”的理论。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他将国与民看作完全对立,不可得兼的两部分。韩非甚至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只有仰仗国家才能生存,以达到掌控人民的目的。于是人民的赋税沉重、徭役频繁,难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这样畸形的政治怎么可能长久存在下去呢?

45、现在政府通过d管军队,d指挥枪,牢固掌控全国武装力量,通过d管干部,控制全国的干部队伍。

46、因此,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严刑峻法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统治手段的两个层面,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尊儒是为了缓冲刑罚的残酷形象,给国家治理披上一层温和的外衣。

47、对于“法”的含义,韩非子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也。”因此,所谓的“法”乃是统治者用来统治臣下的工具,由国家制定法令,用它来规范与控制臣民。其中,赏罚是法令的主要内容,只要赏得谨慎、罚得公正,就会使民心悦服,进而听从号令。使得国家行政运作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高效而畅通。但是“法”也可能会被权臣所窃取,成为篡权夺位的手段。例如田乞就通过大斗换小斗的做法,市恩于民,窃取了齐景公的赏赐之权;而赵高也利用秦二世厌政的机会,指鹿为马、铲除异己,盗用君主的刑罚之柄。

48、经过这些改革,农业好了,生产上去了,人民富裕了,国家收入增加了,军队也兵强马壮了,当时秦国的军队号称虎狼之师。秦当时真可谓民富国盛兵强!所以,它能一统六国,统一天下!

49、那么韩非子的文章究竟说了什么?为何会令秦始皇如此的赞赏?

50、韩非子有个重要的法家理念是“不务德而务法”,那么这个理念是否顺应了当时秦王朝的发展?如果将时间轴放大来看,秦朝二世而亡,这个法治理念又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呢?

51、由于秦朝奉行法家的“严刑治国”思想,加上秦始皇本人的铁血手腕,秦半两得以在其他原六国区域顺利推广。

52、虽然依靠法家思想逐渐强国富兵,甚至统一全国,但是在文化方面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还是处于落后地位的。

53、地址:广东省河源市新市区越王大道铭成商务大厦22楼2202206

54、法家,顾名思义,就是主张用法令制度、严酷的刑法来治理天下的一家思想流派。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核心是法制。

55、毛泽东曾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56、对现代管理者来说,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寄治乱于法术”的思想主张,究竟能够为我们建设现代法治社会带来哪些启示?

57、令人惊讶的是,秦地的青铜礼器大多是明器,即陪葬物品,且器形简陋偏小,甚至有越往后越粗劣的迹象,例如藏于上海博物馆、出土自甘肃礼县的四尊秦公鼎,其形制、铭文各有差异,上面的纹饰也有精致与粗糙之分,尽管有创作者态度和技术的因素,但细心的考古人员仍可看出后期做工相较前期更为粗糙和草率。

58、我们要注意,以上情况,是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发生的。

59、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60、专业领域:刑事辩护、重大民商事诉讼、资产追收和法律顾问等

61、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数十年的文景之治,让社会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及民间财富的暴增,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同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行了涉及所有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62、到了战国阶段,魏国李悝编制《法经》,实行新税法;吴起以奖惩、纪律打造起魏武卒。在这些冰冷规章制度的驱使下,魏国一度称雄战国半个世纪。

63、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

64、秦国用法家的思想进行统治,让秦国走向了强盛和统一!其实,后世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玄烨在治理国家走向强盛的道路上无不是“儒外法里”,儒法结合来做的。

65、为什么世界历史上几大帝国:罗马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前苏联帝国等都崩溃了就永远灭亡了,中国反反复复崩溃又立国发展强大起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国受了法家思想和文化的深远影响,秦朝以后的朝代都适用法家文化治理国家,故无论哪一个朝代更新换代,中国都会重新发展强大起来。

66、树立远大的政治目标,使用根本的政治手段,确立根本的政治保障,确保公权为公众服务,防止公共权力私人化。

67、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企业,都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自己的企业理念,一个好的家庭,甚至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其整个生活轨迹无不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规范和个人的奋斗追求。

68、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是发展了,但也带来许多问题。

69、一方面,那时的儒家六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充分掺杂道、法、阴阳等学派的思想;

70、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极端境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也许仅存在于原始社会,但这并不是那时的人们淳朴无私,只是生产水平有限、交通能力不足造成的。

71、因此,这就为所有人民和国家发展制定了一条道路,法律怎么制定,道路怎么前行。而法家制定的道路就是帮助秦国崛起,并一统六国,结果,也的确实现了。

72、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思想著作。

73、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变法派,为了对抗崇尚“礼治”的旧贵族,不得不培养和提拔“耕战之士”。这其实也是商鞅以法治思想为中心的一次变革手段。除了“奖励耕战”改革之外,其实“迁都咸阳、设立郡县制、开阡陌”等变法活动,为秦朝中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74、众所周知,光靠思想上的说教是很难控制人的。

75、汉朝正式建立后,刘邦的控制区域暴增,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繁杂,“约法三章”显然跟不上现实的需求,于是相国萧何便与时俱进,制订了《汉律九章》。其中前六篇延续自秦律,往上溯源的话则起于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是适应新形势新增的有关民事方面的规定。

76、《吕氏春秋》认为,从黄帝到大禹,再到成汤再到文王,这些帝王的逐次兴起正是印证了五德终始说。是书通过对五德终始说为秦国兼并六国寻找神圣的理论依据,为秦统一天下的合法性进行提供论证。

77、秦始皇对虚无缥缈的海上传说和不死之药是深信不疑的。然而,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却有凡事必经过验证的“参验”思想。韩非针对当时两家显学——儒、墨的学说提出参验的标准:“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韩非子·显学》,第457页)这就是说,在韩非看来,没有经过验证就确信无疑,是愚蠢的表现;用不足为信的材料做依据,是欺骗的行为,这都不是明主的作为。此外,“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第109-110页)。如果君主迷信于鬼神,听人言只凭爵位高低,而不以众人之言做参验,这都是可能亡国的征兆。韩非明确提出了明君不应事鬼神、信卜筮和好祭祀,而秦始皇却热衷于这样的活动,执着于长生不死的追求。可见,秦始皇的思想信仰,绝非单一的法家学说可以支撑!即是从治国思想的角度去追溯秦亡的原因,也不能单单清算到法家的头上。

78、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人更习惯男耕女织的封闭性的经济生活,这十分考验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大一统时期,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才能更好地层层分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即使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行的也依旧是外儒内法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见,法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79、 第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学说,代表了战国时期分封政治向专制官僚政治过渡这一变革的方向。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学说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在哲学上法家接受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并把道和君主一体化。

80、其实,法家还有对统治者滥用权力的警告。例如韩非思想中有反对“仁”的倾向,但也有反对“暴”的倾向。从严格执法和健全法制角度,韩非认为:“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八说》,第428页)”他认为慈惠是和用法是对立的,讲仁爱慈惠,就会影响法的执行。“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则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韩非子·难三》,第374页)慈惠在在扰乱执法的同时,也使法失去效力而败亡;而同时,残暴也是同用法相违背的,因为残暴就意味着官吏滥用职权,大施淫威,胡乱杀罚,这样就会导致民众有怨念,甚至会采取反抗和背叛的行为。因此,他进一步提出“民不犯法则上亦不行刑”(《韩非子·解老》,第143页),更不能“重不辜”,“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韩非子·难一》,第357页)。

81、以“势”为必要条件,用来彰显自己的不同,实现“令行禁止”。

82、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进行改革,秦国才慢慢走向了强大。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变法的。

83、在这个国家中,统治的原则是“务在弱民”。统治者要把持好权柄,用“法”来绳制万民。一方面设置严刑酷法来威慑他们,另一方面又利用官爵利禄来诱使其听令,这样便可达到“民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国富而兵强”的目标。

84、如果以为颍川仅仅只会出谋士或者政治家,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片钟灵毓秀的水土同样养育出了伟大的艺术家。唐朝时期的“画圣”,被画工尊为祖师爷的吴道子,同样也是颍川人。他的画可谓是举世无双,在艺术领域无可比拟,苏东坡盛赞“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可见其地位之超然。

85、为了能够说服其他学说以及统治者,法家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不断阐述和完善法家的学说和思想。法家学派其实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主张通过变法进行革新。

86、在秦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商鞅变法无疑是一种具有进步性的创举。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变法,也说明作为当时的秦朝统治者,他为了能够让国家早日摆脱困境,并且有朝一日能迈入强国之列的改革决心。

87、法家崇尚暴力,想通过轻罪重罚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镇压反抗行为,甚至统一人民思想。商鞅说“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即要通过“以刑去刑、以杀去杀、以战去战”维护统治。而人民是很难长期处在战争的极端状态和政府高压管控之下的,一时的安定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力量积聚之后成倍的反弹。秦的历史正说明了这一点。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人民已经无法正常生存时,便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动,彻底冲垮这一不合理的制度。

88、这些,说白了,就是权力集中到一人手里了;刑法加重了;让百姓重视生产,生产好了,有奖励;要想建功立业的人,可以去当兵报效祖国。

89、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等人。其中,商鞅的主要历史贡献就是变法强秦,用法家思想帮助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90、如果从秦的制度设计看,在秦始皇的思想信仰中,对阴阳家的依赖更甚于对法家的崇尚。而也的确是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给了他更充分的自信,当然是虚妄的自信。

91、颍川出来的这些人,有在秦王朝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同样也有在颠覆秦王朝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汉初三杰之一的谋圣张良也是出自颍川。他组织过博浪沙刺秦,失败后逃走,蛰伏寻找机会。他后来辅佐刘邦进入咸阳灭亡秦朝,之后又在楚汉之争中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最后辞去官职归隐修仙,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刘邦大赞他的智谋:“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92、但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法治,其实并不是某些人刻意为之,而是历史的自然选择,就像咱们中学课本讲的那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93、因此,入关后的刘邦根据这一现实,发布了一条简单明了而又满足人们最大需求的命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约法三章”,这也许是历史上最粗暴直接的法律条文,但却收到了奇效,饱受苛政压迫的关中百姓对刘邦感恩戴德,成了他问鼎天下的坚实后盾。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