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100句精选)
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1、生命如此宝贵,不应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所以无视那些无价值的,珍视那些有价值的,这是人生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智慧首先就在于区分这一点。 2、诗人的
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1、生命如此宝贵,不应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所以无视那些无价值的,珍视那些有价值的,这是人生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智慧首先就在于区分这一点。
2、诗人的使命应是将语言从日常使用(或功利或道德)的僵死黯淡陈腐和无意义中解救出来,恢复语言的神性,继而恢复人性中本有的神性,因此真正的诗人是每一时代的普罗米修斯。
3、古典人文传统断裂了。科学视野和规范下的社会人文研究其实和数学物理没有本质差别,除了研究对象。现代学术因此变得偏枯,与古典人文传统根脉的联系被斩断了。
4、而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价值感之类。所以,史铁生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才不得不写作。
5、近代移民,翻翻历史便可以知道,基本上是一部苦难史,对于为什么移民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为的是生存。吃饱穿暖,如果有余钱,寄给家里。就这么简单,不需要思考,是一个务实的问题,移民是务实的——务生存。
6、我爱和二大爷聊天,他喜欢问问题,这样很容易聊起来。
7、中国人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佛道儒,分为几个层面,高的层面追求的是超越、彼岸,接下来是世俗世界里的天下、国家,再下来是独善其身,最后是为生存。其实,为生存已经不是价值观,而是本能。佛道儒孕育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但反过来价值观也演化了佛道儒,现在的佛道儒已不是原本的模样。自先秦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追求超越和彼岸的层面已逐渐淡化,而是全面趋向务实,重世俗轻超越,重现世轻彼岸。佛被主要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道淡化了毫无用处的宇宙观,强调避世、重肉身保全的理念。至于儒,谭嗣同在他的《仁学》里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中国人的价值观以儒学为领,侧重在现世中务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主流价值观追求。(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8、美剧《绝望的主妇》里非常精彩的一集,一个妇女因为发现丈夫出轨,拿着枪去丈夫开的超市,丈夫躲进办公室不敢出来,她便挟持了当时在超市购物的所有人质,当发现其中一名人质是一位剧中女主角勒奈特的丈夫的一夜情对象,她马上开枪射杀了这位人质,并对勒奈特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吧?勒奈特惊呆了:“你怎么可以说这是我想要的?!你到底有什么毛病?!”她说:“你特么没看出来我的痛苦吗,我丈夫搞外遇!”勒奈特怒斥:“谁在意?谁在意你的痛苦?大家都有痛苦,这里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我们都在努力解决,我们咽下苦果,继续生活。我们绝不会拿着枪到处去枪杀陌生人!”
9、他发现,当需要为社团争取利益、频繁发言时,因为要和别人辩论,他时常得站在某一个立场上。在这种时候,也许要放弃个人进取的空间,反复强调和重复现有的观念、角色、定位,以获得支持。这使得他很容易坚守固定的观点不变。他设想,如果这样下去他必须代表某一类人,这势必使他和另一些人对立。这种局限可能会使反思和行动都受限。
10、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
11、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2、但这种面向专业学生的读书会并不适合大众讨论,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曾毓坤回忆,在第二期读书会中,他们选取了福柯《性经验史》中《死亡的权利与控制生命的权力》部分,“大家都热情高涨,想用批判理论来好好检审疫情里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但效果并不好,讨论过快陷入一些关键概念在福柯文本里的诠释泥淖,无法动弹。”
13、人生太顺也不好,会让人忘记了真实的世界,并淡却了悲悯之心。
14、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15、史铁生的轮椅人生“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九个字放在史铁生身上,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的契权合。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回到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高位截瘫。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在最生龙活虎最狂妄的20岁青春年华里,突然没了双腿,史铁生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且暴怒无常。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总是对母亲发脾气。更为不幸的是肝病夺去了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母亲的生命,母亲猝然的离开仿佛一记闷棍将史铁生敲醒。史铁生的处女作被发表,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一条小路,那是他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当他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满心疼痛时,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的抬头,他看到母亲的眼神是荆棘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陪伴他一路前行。他有一次在广州刚去透析完,就去领奖。透析之后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就那么静静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好难得打字呀!超出预计字数,你自己看着办
16、 也许这世界最令人惊喜的,便是人们有无限的思考,于是慢慢我们有了文学、哲学、科学等等。时至今日,当我们仍在为这些奇思妙想惊叹不已时,我突然感受到,人类之间能够打破时空壁垒来吐露心底的想法,是多么美好又幸运的事。
17、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理解都是一种建模。不同模型下看见的世界和意识到的自我可能完全不同。这种modelingskill是所有知识和技能中最难以教授的,只可手模心传,它甚至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或单纯的技能,却又是所有知识技能的最高度的综合,甚至渗透着思考者主体的性情。模型中最难的部分不是逻辑计算而是拨云见雾的想象力。世界图景和心智图景的形成需要想象力。
18、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19、本文刊载于《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5月刊
20、刘伦说,“知识分子的特权问题”是社团讨论时最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我不认为原罪,或者身份特质应该是取消行动、拒斥某些人的行动的原因,”他说,“我觉得这种特质恰恰是这些人应该行动的一个原因,他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特质,并且正是因为这些,他们才要运用特质加入到行动之中。”
21、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加缪之后,道德的峻严不是来自上帝,而恰来自于生命最底层的悲剧意识、人性的非理性、世界的荒谬和历史的偶然。道德的人,就是对于这种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抗意识,并唯此担当的勇气,生命方才脱去那不可承受之轻,自由才获得了实存的意义。
22、历史地看,这一切或许源于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活着究竟要做些什么。我们疯狂地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押在下一代身上,像是押下一个巨大的赌注,却忘记了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权力。大家或许还记得柏拉图在他的大作《理想国》当中构建的理想政体。孩子们出生即被带走,由专门人员看护、集体成长、集体学习、集体生活;及至他们长大成人,通过考核的优秀者将被授予统治城邦与统帅军队的权力。在晚近的20世纪,一位天才的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因此将柏拉图称作法西斯分子。反观自身,我们自己亲手做的除了以上,还有多少其他与柏拉图之构想无比酷肖——如果柏拉图是一个法西斯分子,那么我们自己呢?
23、今天的我们怎么了?我们必须自问。究竟是一个或几个政策的失误还是我们的认识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为什么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今天却把自己锁在重重安全门内,紧张地张望着陌生人是否投来了不善的目光?为什么曾经的我们中涌现出那么多胆敢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机枪碉堡的男子汉,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却以一种小资的眼光在质疑他们当年的血和泪,仿佛不懂家国涂炭的当年是一种荣耀?为什么我们宣称自己被伸手接住坠落婴儿的母亲感动,在每年一个特定的日子流下全中国感动的泪水,却忽视了那么多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瞬间,甚至在别人为我们挺身而出之后还进行讹诈?我们必须自问如是,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起码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24、一个没有美感的人很难说有心灵的自由,没有心灵的自由很难说有千钧独担的道德意志。趣味正了,品格不会低到哪里。
25、我们必须自问,虽然痛苦,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需要再一次启蒙。
26、他在2020年下半年退出了社团,没有像他设想的那样,能帮助社团扩充为能容纳更多样人群的“社群”。
27、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28、 而那段话里,也可窥见史铁生的“知命”观,他说“死亡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对于他而言,他仿佛站在了命运之轮外面,看着里面的人行行走走,他以超脱的第三者视角,思考着命运,思考着人间,因此,生死并非是急于追求的,而是任其该来时来,该去时去,这并非是消极的生命观,反而是他独特的生命力的展现。
29、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
30、二大爷的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容易回答,比如今年多大了?考试考得怎么样?干啥工作呢?一个月挣多少钱?福利待遇怎样?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孩子今年多大了?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这类问题都可以明确回答,肯定或否定,几个字足矣。
31、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32、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
33、赖特在2019年因癌症去世。多罗西曾在博客上撰文回忆起他们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当时赖特曾讲到,“对我而言,‘意义’是通过我们积极影响他人的生活方式实现的。这也许并不是要影响全世界,可能就是影响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你不应该低估自己现在与他人接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4、真正深刻的思想必置于思想史中方能看清,要避免概念的绝对化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看。文史哲的基础是历史观,不是作为叙事的历史故事集,而是说人类社会的所有概念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演变的。哲学的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最好的修正和补充。
35、刘伦认为与公众和社会建立联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不仅本身是知识分子责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去学东西,然后回馈给现有的环境,并且去生存。”
36、书里“诗歌拯救世界”的唯艺术观使我走上人文主义和精英主义的道路,追求永恒的价值。
37、《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38、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
39、你会因为这位父亲遭受十几年的精神折磨而原谅他嘣的这一枪吗?
40、这本书我买于2015年,当时只读了第一个小结便将它搁置在了书架上,也许从第一页就开始的那种虚无让一个尚未思考生命,追求真实的少年无法理解和探寻。2019年,高考结束,当我再次翻开这部书,这种虚无总能将我带出去很远。每次读过,心中就会变得空洞,一时无言。就像有人说:读完《务虚笔记》会有一种短暂的失语症,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心灵的叩问,当一系列精神洗礼结束后,心里则留下了更多的空洞,更多无处倾泻的言语。
41、涂尔干是在一个非常基础的层面上谈论人性中对“意义”的追求—无论这个意义来自过去的神灵、自然还是今天的商品、偶像。
42、阿城曾谈过他的如下经历:“一九八四年我和几个朋友退职到社会上搞私人公司,当时允许个体户了,我也要透口气。其中一个朋友,回家被五〇年代就离休的父亲骂,说老子当年脑瓜掖在裤腰带上为你们打下个新中国,你还要什么?你还要自由得有边没边?我这个朋友还嘴,说您当年不满意国民d,您可以跑江西跑陕北,我现在能往哪儿跑?我不就是做个小买卖吗?自由什么了?我听了真觉得掷地有声。我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其中的尴尬,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长大一些之后,就一直捉摸为什么退不了,为什么无处退,念自己幼小无知,当然捉摸不清。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43、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
44、在采访中,他谈起在疫情期间让社团广受关注的那篇文章的不足之处,表示自己现在“可能也已经不是很认同了”,“如果有人持我之前那篇文章的立场,他也可以用我自己的语言反驳。这没有问题,而恰恰是学术讨论的一大特色。”
45、虚的问题自古便有,但在中国务实的文化传统里,回答虚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往务实方面靠,这种把一切繁复抽象的问题都能轻松简化为吃喝拉撒的方法最接地气,人见人爱。子贡问孔子死亡是什么?孔子不语,转而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子贡乐呵地学起了实用的生活之道。孩子问父母人为什么要学习,父母说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孩子茫然,追问什么是人生价值,父母语塞,转而说,就是可以想吃啥就吃啥,于是孩子乐呵地去学习了。那么,在现代,为什么要移民?别搞虚头八脑的东西,弄点有用的,也就是时下所说的干货。务实地回答,现代移民,为新鲜空气、为教育、为福利……在信息发达的现在,务实的回答更是信手拈来,国内国外生活360度全方位大比拼,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一应俱全。
46、言过其实了吗?相信此刻还有许多人把刚刚抬起的头又放回到年终的文山会海或者是公务员与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资料里去,来不及稍稍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47、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48、但她在视频的结尾引用了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中知识分子的两个职责: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我在B站上做的事情,不说传播真理,至少是在传播知识。因为很多时候,形成阶级壁垒的就是知识……如果有专业知识或者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他不在社会有问题的时候站出来说一些什么,仅仅躲在象牙塔里,那你可不可以说学者是在摒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49、符合论,主观符合客观,信念符合事实。如亚氏言,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融贯论,真理是与信念体系(范式)中的信念相融惯(不矛盾)的信念。亚氏物理学→牛顿经典物理学→艾氏相对论、量子论→未来的某个信念体系实用论,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用的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宇宙大爆炸、生物演化论如何检验)。收缩轮,“真”并非重要的概念。我们说某物为真,只是表示强调、修饰,表明态度,“这是值得相信的。”
50、中国移民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近代和现代。
51、没有大一统的定律去解答选择与结果的关系,因为这答案是未知的,不可确定的,就像盒子里的薛定谔猫,打开盒子前既死又活,打开箱子后才知道死活。对于选择,没选择之前,各种结果交叠在一起,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选择之后才知道是哪一种结果。
52、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
53、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54、初读这部书,我困惑于无法找到同其他小说作品一样清晰的线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仿佛是一位老人的讲述。就像是第一章中作者在老柏树下,他凝望某处,周围是被树叶切割的路灯昏黄的灯光。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在听他讲生命的印象。他从一个人忽然讲到另一个人,又跳跃到他自己。他们究竟是谁我常常分不清楚,他们的名字仅仅是一个字母代号,他们时而是一个人时而又有分别,他们好像只出现在一个时期也可能好像了整个人生。这种穿插交错让人眼花缭乱,却不得不说产生了让人叹服和几乎窒息的巨大美感。
55、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56、雪穗初中时被母亲送去做妓女,桐原亮司的父亲则是嫖客,桐原亮司亲眼目睹了父亲与自己心仪的女生发生的肮脏交易,他杀了自己的父亲。东野圭吾把男女主角多年来的杀戮设计得十分巧妙,为那二人的犯罪寻找十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悲惨命运,可这就可以是杀人的正当理由了吗?
57、“他很关怀学生,或者说有普世关怀。”多罗西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他并不是在想,作为教授如何享受自己的头衔,或者过上地位很高的生活。他想的一直都是,怎么能够利用他的位置帮助过得不那么好的人过得更好。”
58、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59、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60、世界1客观的物理世界,即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世界。例如,粒子、光、山川、河流、肉体等。
61、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62、《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63、世界2主观的心理世界,即从世界1中的感觉材料而来,神经系统对神经信息处理后,反馈的结果,如颜色、味道、触感、心理活动等。
64、单读在初高中阶段对我影响很大,比如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我就是从中得知的。
65、《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铁生”、“丁一”,三者合实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寻找的一人。
66、所谓经典,不是高高在上等候人膜拜的东西,而是触及了人类精神最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心灵以滋养的东西,让人不忍舍弃的东西。
67、因噎废食谬误,性交易合法化易导致丈夫易背叛妻子,所以不应该使性交易合法化。吃饭可能会噎死,所以不应该吃饭。一个结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不代表这个结论是错的,我们要全面考虑其结果(正负面)。
68、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69、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70、在疫情期间受到广泛关注之后,刘伦希望能尽量退出这种注视,在我们联系采访时,他最初多次拒绝。“好好学习更重要”,他说。
71、以偏概全谬误,以少数个例来概括全部。毛泽毛泽东只抽烟不喝酒,活了83岁,邓小平既抽烟又喝酒,活了93岁,张学良抽烟喝酒又逛妓院活了101岁...
72、我第一次觉得一个女人的坚守是美丽的,尽管她无奈而且无可逃避。生活往往让人避无可避,正因如此我们才渴望,才想要看到这样的美丽
73、人是理性的存在,但人只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但却常常自以为地或不自觉地采取“上帝的视角”。
74、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75、 我想这种“偶然性”与“知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想以第三者视角看世界,便不能太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如果想要拼命抓住与某个人的联系,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个体的,任何人只是生命中过客时,也便难以用旁观者视角看世界。我想这与史铁生个人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无法抓住瘫痪前的过往岁月,也再无法抓住陪伴他伤痛岁月的母亲,纵然后来有陈希米进入他的生命,但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在痛苦中懂得“偶然性”,而后“知命”,与命运和解,成就了今日的史铁生。
76、在这些青年的表述中,“打破壁垒”“联结”不约而同地成为了高频词。比如尽管认为自己不善于组织和行政工作,刘伦还是希望能让社团成为一个社群,这其中应该包含二三线城市的同学。
77、法律的事情由法律审判,而社会的问题,应该交给社会来解决,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审判,历史会给出公平的判决。
78、《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79、疫情期间,整个社交网络兴起了一场用线上阅读来对抗焦虑的运动。曾毓坤关注到一种观点,有人倡导应该关掉电视和社交媒体,来专心阅读早就想读的书、写早就想写的论文,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有能动性的事。
80、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81、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82、“这需要不断地去看、去问、去参与,而不是你做了田野,把那个东西仅仅转化成讲台上讲的东西,或者书桌前写的论文,而论文要几年之后才能发表,讲台下的听众就那么几个。”
83、多罗西在私信中最经常收到的问题是:学哲学、社会学到底能找到一份什么工作?她承认社会上提供给这样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在收到这样的问题时,她往往会多问对方两句:生活中有多少经济需求需要满足?喜欢这门学科到了什么程度?
84、古人谈读书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分。熟悉经典是必须的,但很多人一辈子就钻不出来,拿经典当招牌、当饭碗、当谈资,但从没想过要来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提出“六经注我”就是要凸显主体意向,切合时代,有当下感,只有这时经典才化作种种资源纷至沓来而取用不竭。西方教育首重“我”字,中国传统教育缠绕在“六经”。抱残守缺地纠缠于六经则六经亡;以我之时代的生气扣问、敲打、判摄六经,则六经得以存续而广大。
85、青年学生的问题,可以换成任何让人犹豫不定的问题。
86、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之后学习其他哲学家的思想必要的前置知识。
87、务实之所以不能掌管人生的全部,是因为人并非只由实体构成,人是实和虚的联合体,实的是血肉之躯,虚的是思想、灵魂。关于实和虚孰轻孰重,历来不乏丰富的思辨。鲁迅先生有一只便携木箱,打开可以做书桌,合上就成了行李箱提上就走,在战乱年代,硬骨头鲁迅为了保全可以思考的肉体,提着木头箱子四处游走。泰勒斯仰望浩瀚星空思考什么是万物本源的时候,不小心跌进了水坑,人们笑他连眼前的事都处理不了,做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有何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是,反思带给苏格拉底的是痛苦,那么,本来就苦短的人生,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幸福快乐的猪?……虽然实和虚的思辨没有结果,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那就是它们必然同时存在。从宗教的角度,上帝用实的尘土造了人的身体,用虚的圣灵赋予了人的灵魂。从哲学的角度,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说人是肉体和灵魂合二为一的独特存在。从科学的角度,……鉴于科学有眼见为实的癖好,想要从可见的有机大分子推演出虚空的思想、灵魂,难度的确很大,但好在一直在努力。
88、艺术远不止是消遣和娱乐,艺术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先锋的政治——代表新的生活理念和价值主张。人何以娱情适性中有他最真实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理想。
89、《我与地坛》中所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残疾带来的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重压,“要不要去死”对史铁生来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90、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
91、冷静深邃的秋色里一抹火般热烈的红焰,这也是我向往的生命。
92、在放弃自己意愿的时候,人们往往都带着委屈的表情,无处可退的窘境让这些放弃看起来合情合理。自然会有一些别样的放弃混迹其中,这些放弃的本质是向一些东西屈服,或者习惯于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世俗、文化、观念、形势,等等,不胜枚举。
93、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94、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95、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96、对于年轻一代的学术青年来说,用人文知识去关心社会这个长远目标也许短期内并不会让他们看到多少成果,许多理想也必然在未来与现实产生冲突。但真正重要的是,在一个日渐失去对话的耐心的环境中,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体试图建立起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平等对话的空间。
97、接受和感知,更多强调的是外部,对于有主观意识的人类而言,怎能就此为止。人类知道了火,进而用它取暖做饭,知道了万有引力,进而用它创造卫星。那么,知道了人生是变化的本性,当然也要用它做点什么,那就是对变化进行选择。选择是人对变化的主观介入。人不能阻止变化发生,但可以选择怎样的变化发生。
98、选择对结果的不受控,时常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痛苦。其实,这些焦虑和痛苦源自于对选择和结果的误解。选择,不能误解为是选择结果,选择只能选择开始,而不能选择结果,如果能够选择结果,那么上帝也不需要存在了,因为人人都将是上帝。结果,结果不能误解为只有好结果,结果永远都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结果总是收获和代价的结合体。每一个选择,包括不做选择,都必然有收获及代价。
99、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