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黄段描写(55句精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黄段描写(55句精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黄段描写 1、在从拉丁语派生的所有语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词由前缀com-和词根passio组成,该词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 2、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黄段描写

1、在从拉丁语派生的所有语言里,compassion(同情)一词由前缀com-和词根passio组成,该词根原本表示“苦”的意思。

2、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

3、    然而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却正是来自一时一地的小事与钟鼓楼这个象征着时间流逝和历史永存的大背景的结合。全书开篇有个第0章,叫做“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讲述的是一百年前发生在钟鼓楼这个地方的一件奇闻轶事。带着几分侠气和魔幻气息的小故事早已不可能重演;同样的地点,在这一百年间又经历了太多太多;而书中重点描写的这一天,也会和那个小故事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历史的永恒。这本书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结尾,这些人物的未来,以至于这座城市、这个社会的未来,都有待我们探索和共同见证;而在红墙黄瓦的鼓楼和灰墙绿瓦的钟楼的映衬下,作者想要强调的真正主人公——时间,也呼之欲出。

4、昆德拉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状况,只有在多元的社会里,我们才可以或多或少地逃避刻奇。他借用海德格尔的“生命的世界”,实际上是主张消解意义,回到经验世界。

5、昆德拉对极权主义左翼根源的探讨是深刻的,至少是新颖的。尼采说上帝死了,可西方人又找到历史的观念,作为新的终极物替代。这个历史的逻辑就是:为了后世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幸福。

6、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7、这部作品是昆德拉写作上的转折,从此离开本土语境,转向世界范围的刻奇审视。但在作者笔下,托马斯的死仍是忧郁的,在理性和情感之间保持了平衡。

8、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9、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10、    《龙蟠黄家》由黄土高原龙泉水畔的龙蟠小村的乡民,特别是黄姓子孙黄炳仁、黄有录、黄爱虎等众人的个人行状与人际关系,串联起一个个故事,勾画出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小说赋予这些乡民以历史的回思,现实的审视,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乡民命运和文化的思考。一个个人物的声像,一个个故事的意味,汇聚成了一部黄姓的家族史,一部龙蟠村的变迁史,也构成了一幅幅人物灵魂的艺术长卷。在新旧生活嬗变交替中,黄姓及外姓的男人和女人,世世代代在龙蟠村上演着正与邪、情与仇、爱与恨、美与丑二元对立的悲与喜的人间大戏,也演绎了社会转型过程人们精神世界的蜕变。特别是作品所关注的乡村秩序背后跳动的不安的灵魂、伦理与人性冲突,是《龙蟠黄家》的精髓,具有精神价值。

11、这是永恒的负担,但如果抛开这种负担,视之为转瞬即逝的事物,他认为:“当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笼罩万物时,即便是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也会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

12、且不论圆顶礼帽意味着什么,这个画面大概就类似于书中所说的诗化记忆,记忆本身来源于现实,却绝不仅仅是现实,诗化的记忆是注入情感的,对于当事人而言,同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产生两种记忆。

13、疯狂的生活源于对失去的恐惧,对于生命的焦虑。不只是单纯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恐惧:在得以生存的日子里不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14、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15、简单地说,刻奇是一种伪崇高。用分析的语言说,刻奇是一种自我伟大的不真实的激情。恰恰与中文媚俗的意思相反。

16、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7、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就是小说的艺术精神丨米兰·昆德拉

18、有一段时间我陷入持续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来得毫无诱因,感觉到自己正在失去一些东西,但具体失去什么却毫无迹象。

19、前者如西方人也不太细分两种理性,两种民主,两种自由。昆德拉批评俄罗斯人的失衡,把情感上升为价值,导致了极权灾难。布罗茨基反驳说,这种灾难正是源于西欧的理性。两个大作家在那里鸡同鸭讲。

20、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1、之所以说托马斯是“轻与重”之间的徘徊者,因为他天生是“einmalistkeinmal”,但却一次又一次甩掉这种命运带来的必然重负,同时又一次次被特蕾莎拽回现实中。

22、张爱玲小说中使用色彩语尤其频繁,但绝不只是为刻画人物的外表,她的色彩语有着强烈的内趋性,常常为着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她用对照的手法,把那华丽的外表掩盖下的生命内心的深处,揭示得无比苍凉。如《金锁记》在描写到曹七巧时有这样一段话:

23、主人公雅库布是一个政治异议者,他受过难,以后总是随身带着一片毒药,他的解释是,这样就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他还一直照顾整他的敌人的女儿,并为止感到自豪。最终他的毒药却杀害了一个不相关的女护士,他沉浸在形而上的思考中,远走他乡。

24、对于萨特,再次阅读之后,也没有认同,只有艳羡。艳羡他可以这样强烈地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愿望;艳羡他可以产生这样强烈的愿望想要收复这个世界。艳羡他不仅善于思考,而且,他的思考有着明确的目标。这是萨特有别于前人的地方。那么他有别于后人的地方呢?

25、这就是捷克式的幽默,它不同于英国式的Understatement(有节制的叙事),更不同于中国式的诙谐。

26、就这样,在萨特之镜里,我看到了自己,而且我在问,这个自己,是怎么形成的?再次读了一些萨特的作品之后,我一直在想,倘若撇除我作为一个法国文学追随者和研究者的存在,我,我这一代人,为什么不读萨特,我们读的又是谁?

27、出来后他想报复,便去勾搭整他的那人的老婆,不料那人刚好有了新欢,巴不得把老婆转让出去。同时他还发现,对正统意识形态的鄙弃,那个人如今表现得比他还要激进。他的受难是白受了。

28、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29、不论是沈从文使用文字的沟通,还是屠呦呦使用药物的沟通,还是莱特兄弟使用飞机的沟通,他们都冲破了禁锢和封锁,让我们的心灵与世界更加靠近、结合。

30、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手帕,下身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31、                                  孙道恒

32、极权灾难就像巨大的阴影,横跨整个二十世纪,使这个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33、读完之后,讲给几位朋友听,也是相同的感受,于是就要我译出来看看,也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就是给他们看看。

34、        在后面的章节中,出现了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作者本人也参与到当时的政治之中)、斯大林儿子的死亡等情节,作者对“轻”与“重”的讨论落脚到现实与政治。作者反对被粉饰得很完满的世界(“基督能吃能喝,但不排粪。”借此映射政治),并用“媚俗”一词表述它。

35、《生活在别处》是从美学上解释二十世纪革命的发生。书中写了青春、爱情和革命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个人心理的成长过程。

36、相信今年猜中高考作文的有很多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考作文已经模式化、教条化,没有了中学生写作应有的灵气和朝气,再看看那个越来越没新意的曾经轰动全国的“新××作文”大赛,你就会明白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37、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了?

38、  《龙蟠黄家》是李广兴先生在花甲之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所彰显出来的精神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价值。作者历经人生风霜雨雪的淬炼以后仍然痴心不改,为故乡立传,为故人招魂,这种精神首先是可钦可佩的,是值得后辈景仰与学习的。

39、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如玛丽·克洛德和她女儿

40、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各人总是根据美的法则来编制生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1、眩晕是沉醉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42、    这本书述说的历史并不远,三十五年前,大概就是我们父辈小的时候。我们家是老北京,从小听着家人的故事,怀着对那个时代北京社会和市民生活的朦胧的认识,我捧起这本书来分外亲切。平淡浅近、京味儿十足的语言,一点都不复杂但非常引人入胜的情节,和那背后真实的、触摸得到的北京市井生活,让这本书整体显得非常接地气,因而可读性极强。

43、世界不过是肉体巨大的集中营,人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

44、沟通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联系,更是一种动态的跨越,比如交通工具——飞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打通了人类对于天空空白的认知,也打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让山南海北变得不再遥远,让异国他乡天涯咫尺。

45、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4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47、这句话在书中牵扯到多个论题:哲学、社会、情感、政治等。

48、        背叛即对固有价值的消解,对既定意义的解构。人生而处于一套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对亲人的依傍,对故土的眷念,对友谊的诚挚,对爱情的忠贞,对社会、历史责任的承担。这一切像地心吸引力一样使人的行为有所依托,但有时会以戏剧性的方式让人经受选择和决定的考验,它们这时就成了负担,令人感到不堪其重。轻,则是层层消解之后无重力吸引或牵制的感觉,它既可能产生自由不拘的快感,又可能产生无所依凭的空虚和恐惧。

49、到那时为止,我所受的都是精英文学观和欧陆美学的教育,索尔仁尼琴写的是人性向上的沉重,这我好理解,而且喜欢;昆德拉写的是价值失落后的反讽,同时又不乏批判的力度,对我来说就有点新了。

50、我们承认西方文化是主流,也承认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忘却东欧和俄罗斯,毕竟是相似的土壤,相似的语境,面对无穷的长夜,我们中很多人也许都曾喊出过同样的心声。对于缺少本土思想资源的我们,东欧与俄罗斯的当代思考是一个蕴藏丰富的矿藏。

51、 她是音乐的孩子,从淳朴的乡情中、从美丽的天籁里汲取着营养,她像一条清澈的溪流,奔向大海的怀抱,表演着风儿写的歌。她的琴声灵动、自由、宽广,有水的禀赋、有海的性格、有风的精神。

52、终于可以交出自己的主体性。终于不用理会爱、恨、冷漠这些人类情感的幻觉。因为在这个时代,适时来到我们身边的这些作家告诉我们,如果爱,如果恨,如果冷漠,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甚至,爱谁,恨谁,冷淡谁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机械地重复着这些行为,仿佛是在华美的生命之袍里捉了一只又一只的虱子;仿佛是托马斯生命里一个又一个的女人。

53、        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54、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