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佛经名句加解释(71句精选)

佛经名句加解释(71句精选)

佛经名句加解释 1、 其次唯识宗则明四智。什么叫四智?就是:1‘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行者转眼等有漏之五识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为利益一切有情,示现

佛经名句加解释

1、  其次唯识宗则明四智。什么叫四智?就是:1‘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行者转眼等有漏之五识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为利益一切有情,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的事,叫做成所作智(如来之现化身土及诸神通皆为此智之作用)。2‘妙观察智’(通达一切诸法,善能鉴机说法之智),转第六识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观察诸法之相,随顺机宜而为一切众生说诸妙法,叫做妙观察智。3‘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利众生,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转第七识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泯人我差别之相,证自他平等之理,运同体大慈,起无缘大悲,普济一切有情,叫做平等性智。4‘大圆镜智’(转有漏善恶之业报,显万德庄严之境界),转第八识之有漏为无漏时,所得到的一种智慧,众垢既尽,实相显现法界一切有为、无为诸法,都能圆融无碍,如大圆镜,光明遍映十方,普摄万象,无物不照,无微不显;又能转凡夫依正有漏之身土,而成真常无漏庄严之身土,具一切功德,如大圆镜中应现一切色像,故曰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即法身,实相般若也;平等性智即报身,观照般若也;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即化身,文字般若也。

2、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3、(分释)唐:是朝代名。唐高祖李渊,三世仕隋,后来隋恭帝把天下让给他,建都长安(陕西),国号曰唐。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6、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7、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佛经名句加解释)。

8、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11、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  兹再将般若波罗密多与心七字合拢来讲,亦约二义释之:能够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亲证‘真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实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真心即不生不灭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以上约涅槃义)。其次,能依‘般若’真实修行,便可圆满证到‘究竟’即‘心’(如但修空观证一切智,见相似即心,修假观证道种智,见分证即心,都算不上究竟,能圆修三观,圆证三智,见中道实相,亲证‘究竟即心’,始可称为究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证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实相,实相即吾人常住不变之真‘心’。所谓智慧到了究竟之时,即是彻证真心本体,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此约究竟义)。以上心字讲完了。

1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4、宗喀巴大师回答说,「然不应理」,你这种问难是极端不合理。「如是说法大师(当然这个说法大师是讲佛经),现见众多了义之经,遮生等时加胜义简别」,佛经里面有很多了义之经,一开始「遮生等时」——遮除自性有之生、自性有之灭等时,就有「加胜义简别」。什么叫「简别」呢?我们要破斥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法的时候,所破的是什么,要破的是什么,该破的是什么,不该破的是什么,这个叫做「简别」。譬如,无生——《心经》说是「无自性生」,所以并不是破「生」而是要破掉「自性生」。

1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6、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7、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8、我以为你不是个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韩寒

19、恨无常又到:指贾元春之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被夺去了性命。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20、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一整理、统实属必要之事。在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 

21、  整个诗说的意思有点像王维这首,但画面感和语言的含蓄程度都不如王维这首,“王孙早归隐”太直,当然不如“王孙自可留”高妙。名人的作品也不见得句句都好,只有多读多比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呵呵!(灰墨齋主人)

22、经典佛语100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万法唯心。

2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4、其实这部经宋朝的法贤译师已由梵译汉,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我已将它附在《般若摄颂释》之后,大家可以参阅。但这部经在汉地并未得到广泛弘扬,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译并进一步给大家传讲。如果不讲,里面的内容很多人都不一定懂,自然接受起来就很困难。在藏地,《般若摄颂》的教证处处都引用,很多高僧大德动辄就说“《般若摄颂》云”;而汉传佛教,大家经常引用的则是广为人知的《金刚经》等经典,本经却很少引用。所以我们首先应将内容搞清楚,这非常重要。

25、「故经或论」,是故某一部经或者论。「若不就其前后所说总体之理,唯由其中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者」,如果由整体来看这部经,其中虽有一两句没有加简别,有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如「无生」、「无补特伽罗」,虽然于字面上不能如言而取,可是就整部经来讲,「应知不坏为了义经」,并没有破坏它是了义之经。因为一开始经文就说「无自性」,「一切诸法无自性」。

26、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27、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28、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9、※五蕴如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是法一相,若法无相,所谓无相。

30、(译文)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虽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难道我心会受到惩罚?

31、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2、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33、执著于常,由种种贪欲而起,世界国家乃至家庭冲突,皆由因并欲而有的嫌恨心,再加上种种邪见,贪欲炽盛,怨恨煽动,邪见引导,发生各种邪恶的思想行为.

3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5、  般若是发掘实相,解脱生死的一种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们不想求证实相,解脱生死则罢,如果要的话,那就不得不从这部经典里去努力进取了!

36、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7、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而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蔡崇达

3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9、只有在幽暗中起身的人,才更加珍视灯盏的指引;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找寻才更有丰厚的质地。也许这就是佛陀给有缺陷而不完整的人类的指引:没有痛失就不会有记取,没有悲伤则无法领会欢愉的意义。——冯娜《一个季节的西藏》

40、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4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3、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4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5、《佛说老女人经》您看过吗?里面有两句话绝对让你瞬间被洗脑!

4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7、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8、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9、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

50、   按佛所说一代言教,综合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现在所讲的是经藏所属,不是律,又不是论,故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51、其“法”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即:“法界”。

52、    另外,传说在第一次结集中,阿难因没有离欲,受到迦叶指责,不准参预结集。阿难负气出走,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结集,由阿难诵出大乘经、律、论。小乘佛教认为这些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不予承认。也有传说阿难出走之后一夜之间证阿罗汉果,被允许入七叶窟结集佛经。

53、这个偈颂是佛陀劝请有缘众生谛听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同时也宣说了听受般若法门者的法相。

54、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示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55、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56、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57、凤凰,涅盘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5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6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1、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菜根谭》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培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利益,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卢梭

62、(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63、任继愈先生对家乡平原感情真挚,虽工作繁忙不能常回家乡,他通过各种渠道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他一生嗜书,读书著述,与书为伴;一生所资,多数用来买书。他把7000册私人藏书悉数捐赠给家乡平原县图书馆,有些堪称国宝级珍品。

64、冬天花败,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韩寒

65、“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这两句是说,之所以我这辈子在写诗、绘画上有些成就和虚名,是因为我累世的习气所致。是不是王维参禅已经有了“宿世通”了呢?不知道,呵呵,不过这些都是佛教的思维。苏东坡也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嘛,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呢?这和天资关系很大。其实天资就是累世的习气,藏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又涉及到佛法里面唯识学的东西,讲起来太复杂,而且我也不怎么懂,所以暂时打住。

66、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67、  中国佛教再经过玄奘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学昌盛于中国,这是对佛教一种伟大的贡献,他一生大宏唯识教义,便成为唯识宗的初祖,同时也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大功臣,所以梁任公称赞他说:‘中国佛教第一功臣’。

68、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69、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70、  复次波罗密既具六种,怎样本经单明一种?这却有其理由:因为般若是正行,余五度是助行。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五度的眼目,五度为般若所摄持,如行布施……禅定之时,有了般若妙智去观察鉴别,才不致盲修瞎行。经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所谓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五度当有般若的摄持,始能圆满万行,成就佛果,否则成为有漏之法,所谓有智慧的修行方为正行。基于这三点理由,故单举般若一度以赅其他五度。盖般若为众德之首,万行之导,诸波罗密中唯此最胜故。此处我当声明一下:大家不要错会以为修行只有般若一度就够了,是用不到其他五度的,此则根本弄错了!本意是说六度以般若为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圆修其他五度,并不是说不要其他五度的!当知般若也有万行庄严的需要,如果没有余五度的助行,恐怕不能达到三觉圆、万德具的庄严佛果,而登究竟波罗密的彼岸,结果不过成就二乘人的偏空真智罢了,所以五度也是助成佛果庄严的一种不可无的条件。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