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顾炎武的简介(35句精选)

顾炎武的简介(35句精选)

顾炎武的简介 1、他读书的时候是拿着一本书,四位夫子啊坐在他周围,挨个开始朗读给他听。顾炎武听不明白或者忘记了的地方,就打断他们同他们辩论一番或暗暗再记一边。这样高

顾炎武的简介

1、他读书的时候是拿着一本书,四位夫子啊坐在他周围,挨个开始朗读给他听。顾炎武听不明白或者忘记了的地方,就打断他们同他们辩论一番或暗暗再记一边。这样高效率、高输入的学习,常人坚持不了几天,但顾炎武一直是这样的,他一天能温习两百页的经书,不是略读,而是精读。

2、《日知录》是顾炎武最负盛名的著作。书名取诸《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是说每天都知道一点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每个月都不要忘记已经了解掌握的,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又与人书二十五》)撰写《日知录》,用意在拨正乱世、荡涤污秽;守先待后,寄希望于日后有王者兴起,肩负起整顿时世的责任,能将此书中的思想、方法付诸实行,使世风人心可以接近于与古代最昌盛的时候。立言不是为了今时今世。

3、《日知录》是顾炎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历时三十余年始成。顾炎武本人对此书极为看重,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二卷,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道光年间,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是关于《日知录》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顾炎武的简介)。

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的简介)。

5、二人聘个性特立耿介眩,时人号存为“归奇顾怪懂”。顾炎格武以“行己有洋耻”、“皱博学于文”为曳学问宗旨颇,屡试不中,刨“感四国早之多虞,耻经湍生之寡术成”,以为“八辖股之害,枕等于焚书;而叙败坏人才燃,有盛于咸阳甲之郊”,邀自27岁起,矗断然弃绝泊科举帖括之学刽,遍览历痒代史乘、郡县帅志书,以杏及文集、章奏铸之类,辑俊录其中有关农屠田、水利席、矿产、交通秋等记载,知兼以地理沿革亲的材料,像开始撰述《天秤下郡国利廊病书》和《肇骇域志》。龄崇祯十四年二舟月,祖父琅顾绍芾病故。调崇祯十六丽年夏,以捐纳煎成为国子汪监生。南明抗腿清清之兵入关后,举顾炎武暂居竞语濂经,由寅昆山县令杨星永言之荐,雅投入南明朝烛廷,任兵部枉司务,“须戮知六军出,索一扫定神州禹。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7、在近代和现代可就有出现游阳明这在不自等级的哲和把如和家,可就有出现曹雪芹这在不自等级的小说家,可就有出现汤显祖这在不自等级的戏剧家,也可就有出现宋宗羲、顾炎武、游外是如和说这在不自等级的批评家。请注意,这而在不只是在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郁闷的年代没都气数叫较。----余秋雨《中国文脉》

8、顾炎武还是一个“抗清复明”的勇士,搜寻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总想搞个大事情。但是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朝代被后人顺利起复,一个朝代的灭亡必然是国力衰微到极致了,百姓苦不堪言,当新朝能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的时候,追随前朝的人也就没有多少了。

9、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祯去他住所拜访,对顾炎武说:“先生博学强识,请您背诵一下古乐府的《蛱蝶行》好吗?”顾炎武当即背诵出来了,一字不遗,同座皆惊。《蛱蝶行》虽然只是一首仅仅五十六字的短诗,但它较生僻,要完整地记在脑海里是不容易的。

10、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11、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更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

12、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13、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14、他曾六次从家中步行到南京明孝陵哭吊明太祖朱元璋,两地相隔千里,顾炎武也不觉辛苦,到那儿就感叹当时明朝盛世,如今却连明朝也不存在了,世事无常。

15、李因笃是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关学大家,与李颙、李柏并称“关中三李”。著有《诗说》、《春秋说》、《议小经》、《汉诗音注》、《汉诗评》、《古今韵考》、《受祺堂诗集》、《受祺堂文集》、手抄本《山汉论》等文学著作,享有“西京文章领袖”之美誉。

16、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7、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

18、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19、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20、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1、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22、  首先顾炎武是也一位儒学大家,是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在儒学方面成就非常高,反对明朝的阴阳心学、层主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23、2015年,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开。几年来,研究团队精诚团结,分工合作,整理与研究同步进行,成果不断。本书是这些成果的集结,共收录36篇文章,内容涵盖传世四部典籍、佛经、道经、民间文书等,使我们对这批珍贵文献、对中古时期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认识。

24、傅山和顾炎武都是出门不需要带名片的,不用多加介绍。直接切入主题。

25、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6、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撰有《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清军攻陷南京后,又转投王永祚义军,又与归庄联合吴志葵、鲁之屿军队,欲解昆山之围,终至功败垂成。顾炎武生母何氏遭清军断去右臂,嗣母王氏绝食而亡,遗命顾炎武终身不得事清。

27、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28、昆山当代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团队除在“首演版”中扮演部分角色外,更将传承接力,同步排演“昆昆青年版”,挑梁主演。

29、这不是危言耸听。我说的英雄是拿破仑兄;因听话而犯罪的家伙,是他手下的一个元帅,格鲁希;那场决定世界面貌的战役,发生在比利时的一个小镇,滑铁卢。

30、《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内容大体可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3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明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经典名言摘抄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3、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3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名臣范仲淹的作品集,内容丰富,收录全面。十五篇附录,充分展现范仲淹人生每一个侧面。研究范仲淹和他的时代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