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80句精选)
司汤达 1、平日场:1080/880/680/480/280/180元 2、小孩用眼泪来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伤害自己。年轻的女人用自负心来虐待自己。 3、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人歧视,即使
司汤达
1、平日场:1080/880/680/480/280/180元
2、小孩用眼泪来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伤害自己。年轻的女人用自负心来虐待自己。
3、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但由于他从小就跟随一位外科医生,在他那里,于连学到很多知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同时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而他生活的年代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因此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决心出人头地,跻身上流社会。可以说他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一者的典型。(司汤达)。
4、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5、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司汤达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d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之后回到巴黎。
6、而司汤达对于女性的柔情,深刻地体现在他塑造的人物当中。在《红与黑》中,德·瑞纳夫人是一位市长夫人,她享受高贵奢华的生活,却从未真正获得幸福,她心灵的独立最深地隐藏起来,正是她的极端细腻、她强烈的敏感,表现出她对周围人的庸俗的厌恶。
7、然而谁又会想到这如姑娘一般白皙、温柔的容貌背后竟会隐藏着一种宁可死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坚如磐石的决心。《红与黑》
8、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他少时兴趣广泛,酷爱数学,雅各宾d人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指导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司汤达)。
10、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
11、小孩用眼泪来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伤害自己。年轻的女人用自负心来虐待自己。
12、于连不断参加上流宴会,但是由于于连心中始终对富人存有一定鄙夷,其难以习惯富人在宴会中的轻佻打趣,于连羡慕绅士的优雅风度,但是当他看到上流宴会中绅士们的嘴脸后,也只能从内心里发出抗议。
13、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4、玛?蒂德望着他,他经受住了她的目光,至少他希望他的面孔没有出卖他。他感到爱情已经渗透到他的心最隐秘的皱劈中去了。
15、有待克服的障碍本不很大,只是他太孤单,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弃舟。《红与黑》
16、在1832年到1842年,这十年期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环境恶劣,而且还疾病缠身。但同时,这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人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吕西安·娄万》、《巴马修道院》等数十部。在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他朋友家的藏书室里,发现了“古代的手稿”。这些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意大利十七世纪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当他阅读了以后,十分感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他反复阅读,并用部分翻译加部分创作的手法,将这些手稿改写成了短篇小说。所以说司汤达墓志铭是反映他最真实的一生,毫无虚假。
17、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18、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尔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0、然而,灯红酒绿的另一头,在蒙马特高地的西侧,坐落着宁静的蒙马特墓园。那里,安眠着法兰西众多杰出的灵魂,其中便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
21、在进入神学院的初期,于连还唯唯诺诺,到了中期阶段,在于连对神学院的本质有所了解后,于连的思想开始出现激烈的抗争,于连甚至认为在这里什么也学不到。至于教义的进步、教会史的进步等,不过是一个表面的看法而已。于连自己也清楚地知道,教会是自己成为贵族以及跻身上流社会的钥匙。
22、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23、《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24、司汤达把于连看作自己,在于连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渴望。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一形象塑造出复杂难辨的真伪集合体,使观众对这一人物产生爱恨交杂的情感。“于连是一位小说家曾经创造出的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他有时候会让你满怀恐怖;有时候又赢得你全副的同情;但他拥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对这个人物尽管你经常会感到不寒而栗,你还是会全盘接受。”
25、于连在狱中时想到以前和雷纳夫人以及马蒂尔德小姐的种种感情瓜葛,并为自己的行为懊悔和反思,所以他在最后的辩护中没有拒绝上诉,而是选择对固化的社会阶层与上层社会的丑陋进行无情地揭示。
26、然而,在美蒂尔德眼里,司汤达是一个年长自己10岁,没有名望、金钱,且腿短、肥胖、丑陋的男人。相对于达鲁夫人的温柔回绝,美蒂尔德可谓是冷酷无情。她愤怒地命令司汤达马上离开,并且不允许再对她谈论爱情。痴情的司汤达不肯放弃,他写信向心中的爱人倾诉痛苦,希望仍然可以被接见。1819年的春天,司汤达在得知美蒂尔德的行踪后,悄悄追随而去,结果被美蒂尔德撞个正着,美人就此与他决裂。
27、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28、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29、关于激情主题。姜书良的《激情: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论》从对于连性格的分析中发现,激情的主要形式:爱情,激情的本质内涵:时代政治,激情的结构解析:多元、多层次的心理动力组合。从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游嘉胜在《三重对立抗衡及其审美比较——于连形象的冲突机制探析》中指出:“他不仅在同社会对抗,而且在同命运抗争,同自我斗争”。这种激情反抗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袪除司汤达所厌恶的那种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集体虚荣心。胡日佳在他的审美叙事模式研究,更从司汤达“激情与风俗相结合的描写原则”中,在《红与黑》中建立了性格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30、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d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31、终于,于连的拉丁文天赋被维里叶市长雷纳先生发现,于连正式成为雷纳市长的家庭教师。这是于连第一次步入上层社会,此时他真正认识到了阶层的重要性,体会到成为一个跻身上层社会的成功人士的感觉。
32、 10月27日19:30(周日,平日场)
33、《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法国作家纪德
34、《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35、感谢关注南图书友会,回复以下红色关键字,获取您需要的信息:
36、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37、牛顿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被光照亮。
38、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
39、开篇明义,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有着深刻文学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真实的而又爱憎分明的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里与命运抗争,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人物缩影。
40、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红与黑》
41、天才永远存在人民中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来。
42、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只大象显示的相等。
43、《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
44、www.tjpolytheatre.com
45、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46、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那么世人对司汤达的评价如何呢?对于司汤达的评价,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是给予肯定的评价。著名的诗人、作家、评论家高尔基这样评价司汤达的,他说:“他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书简倒更确切一些。”丹麦杰出的文学史家、评论家勃兰兑斯评价司汤达说:“司汤达的全神贯注心理学现象,把其他一切置之度外,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只是心理学家。司汤达把人物心灵默默无闻的活动揭露无遗,把他们在内在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写出了他们想要说的内容。”。
47、小说描述了玉莲个人奋斗的悲剧,这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为了个人奋斗去了等级森严的巴黎,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部分都失败了。这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真实经历。
48、于连是一个理智的人但又是一个易冲动的人。他在跻身上流社会之前竭力克制自己,在贵族面前倒背如流基督的经文,来博得市长和夫人们的欢心。在于连一步一步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他理智地认识到只有借助与马蒂尔德的婚姻,才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财富。
49、单单他们的吵嚷就足以使体质脆弱的人神经错乱。这些吃得饱穿得暖的乡下人,只有在使出两肺的全部力量大叫才能感到那种吵吵闹闹的快乐,才能觉得表达得完全。
50、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51、服务指南——图书馆开馆时间,交通指引,如何办理借书证及相关功能服务。
52、富兰克林的墓志铭: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53、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
54、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55、于连表面上呈现出虔诚的基督徒的样子,内心却是不相信的,甚至是抵触的。但即使他鄙视教会的愚蠢,但他最终还是向教会妥协,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获得他梦寐以求的金钱地位和财富,才能出人头地。他作为一个追求平等的青年,他是仇视富人的,但他对他所鄙视的雷纳市长却毕恭毕敬,生怕说错话做错事。
56、在错误面前,个性是那么渺小和无力。《红与黑》
57、陷于爱情的女子是盲目的。她可能傲慢、聪慧,出身良好,举手投足都是优雅,对围绕身边的男子不屑一顾,甚至嘲笑那些陷于情感的人。一旦她命定的主神降临,这个人,也许在旁人看来,平庸、轻浮,浑身是缺点,不知如何她偏就奉他为神明,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心思。他的刚愎被惊叹为“自信”“自傲”,他的固执,被惊叹为“执着”,他的多疑与反复,被认为是“思虑细密”,他的笨拙,被当作“朴质”。她不许旁人说他半点不好,只要有人稍稍异议,马上以其全部智慧反唇相讥,认为别人是“居心叵测”。女子的天性是,她全部的生活都以情感为重心,这就注定了一个陷入爱情的女子,会以她的幻想,无限放大爱人的优点。一个女子,如果说爱上一个人,不如说,她爱上的是她的想象。
58、《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简介,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59、22让他把我杀死,好吧,这是我愿意给他的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是,见鬼,我热爱人生我对我的儿子负有责任。
60、《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作者司汤达曾说:“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ZF所带来的社会风气。”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红”与“黑”小说原名《于连》,1830年5月,在校印期间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但对红与黑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团火一样旺盛的精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红”与“黑”到底象征什么,还是让读者读完小说后去揣摩、理解吧!
61、司汤达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司汤达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创作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的创作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司汤达在19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了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同时以其卓越的反映时代的杰作,在当时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文艺斗争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对于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也具有重要价值。
62、一个最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与建树。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
63、带着欣赏和尊敬看待女性,用细腻的笔触使每一个女性跨越时空,获得永恒的热烈和真诚!
64、也就在此时,于连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士,但他同时也对富人阶层的内心充满了鄙视。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才让于连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在于连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初,于连非常胆怯畏缩,但是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教会信徒的虚伪,开始不再盲从权威。虽然于连不再盲从权威,但是于连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65、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评价的那样,“《红与黑》中的于连正是司汤达想当的那种人。他把于连写成对女人颇具吸引力,总能得到她们忠贞的爱情。他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如此,却永远达不到愿望”。
66、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后移居米兰。1818年,他结识了美蒂尔德(MétildeDembowski),她是维斯孔蒂家族的后裔,一直投身于意大利民族解放事业。她拥有精美的五官,端庄的神态以及略显忧郁的微笑。司汤达疯狂地迷恋上了她,为其倾倒。他将自己卑微到了尘埃里,总是唯恐说错话,做出错误的举动。在相识5个月之后,司汤达向美蒂尔德倾诉了自己的感情。
67、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8—1829年写就《罗马漫步》,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
68、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国作家高尔基
69、《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70、南图书友会——如何成为VIP会员、会员申请表及常见问题答疑
71、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72、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试验了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结构形式。
73、小说原名《于连》,后来改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题是“1830年记事”。小说以于连的生活经历为经,以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生活为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剧烈变动,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复辟时期社会的生动画面。
74、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最盛行的一种小说类型是由司各特开创的历史小说,融合中世纪浪漫传奇、哥特式恐怖小说因素和苏格兰历史故事。司汤达却认为即时、客观地记录事件,是描绘时代风貌最好的办法之一。于是,他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历史小说的一种延续与发展,只是故事情节不再发生在遥远的、理想化的过去,而是发生在作者与读者都生活于其中的当下。《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Chronique(编年史)这个本属于历史编纂学领域的术语,被作者化为诗学工具:把小说当作当代历史来写。小说最初的副标题是“19世纪纪事”,后来改成更精确的“1830年纪事”,可见作者的相对性原则在步步推进:即使在一个世纪当中,风俗习惯也随着政体、社会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75、在以笔名“司汤达”著书立作之前,他,还是亨利·贝尔。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他的母亲,是当地一名医生的女儿。她热爱艺术,常常阅读意大利语的文学著作。在贝尔的记忆中,她高贵、迷人而又充满了生机。他将自己对母亲的迷恋,称之为“爱情”。这种远甚于亲情范畴的依赖,是贝尔幼年最美好的回忆。然而7岁的时候,母亲离开了他。
76、司汤达是拿破仑的追随者,曾参与多场著名战役,这层身份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另外,他身处的时代,使他关于创作那个时代下的小人物,容易刻画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但就像理解时代需要时间,感知时代需要沉淀,他写出的作品在当时的销量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他的人生也正是笔下许多人物的缩写,质朴且不起眼。
77、《摇滚红与黑》于连饰演者Côme / 摄影:MortLee
78、司汤达从阅读与交游中认识到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思想与情感的历史性与相对性。审美同样属于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人们对美的感知与判断不会遵从单不变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多种多样的偶然因素。这种美学观从他的笔名可见一斑。他本名叫亨利·贝尔,1817年出版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与佛洛伦萨》时第一次署名为“德·司汤达先生,骑兵团骑士”,从此沿用这个名字。Stendal本是一个德国小镇的名字,是艺术史家温克尔曼的故乡。温克尔曼把古希腊艺术美定义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作为德国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司汤达并不赞成温克尔曼提出的“永恒的理想的美”这种古典主义观点,他对于美有着浪漫主义的理解,那就是美的标准随着时代而变化,进而提出“现代的理想的美”这一概念,并在《意大利绘画史》等诸多作品中加以阐释。为此,司汤达在地名中加入自己名字Henri的首字母H,构成笔名Stendhal,既打上自身的烙印,又隐含对温克尔曼观点的反驳。
79、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一个朋友家的藏书室里,发现了一批古代的手稿。这些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意大利十七世纪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