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34句精选)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34句精选)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 1、在道器观方面,就存在论而言,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

王夫之的生平简介

1、在道器观方面,就存在论而言,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体性及其价值;就哲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性的关系而言,“道者器之道”即肯定道与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气为核心的统一;就真理观、知识论与道德论而言,强调“尽器”、“据德”、“治器”的工夫,即肯定真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充分认真地研究个案,认识个别、特殊、具体,是认识普遍并按内在法则创立、改造、治理事业的基础,具体的道德实践比道德理论更为重要。第就社会历史观与文化观而言,不拘守于过去,而是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强调今胜于古,肯定来自民间的具体改革与创造,注重建构社会文化、外王事功。

2、1614名开国将帅中,王姓有102人,仅次于张姓的120人和李姓的110人,排名第其中大将1名(王树声),上将5名(王震、王平、王宏坤、王新亭、王建安),中将10名(王近山、王必成、王诤、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少将86名。下面重点介绍开国大将和上将,以及中将里的王近山、王必成。

3、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的生平简介)。

4、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5、谭嗣同大哥是谭嗣贻,儿子叫谭传赞,其儿子谭恒辉曾在天津市政府工作,后回乡办学,其子谭志宏也就是谭嗣同的曾侄孙,现为株洲海联集团的董事长,同时还是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会长。

6、王鉴(1598年-1677年),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南太仓人。王世贞曾孙。王士骐之孙,至父亲王庆常这代,好声色,以致于败坏家产。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与董其昌、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

7、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着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气韵。”

8、王夫之先生有何令他追求一生的未圆之梦呢?他自题墓志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王夫之通过墓志铭表达了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两个梦想。

9、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10、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动荡的人们,处于这太平盛世,可谓劫后余生。

11、现代学者大抵认为,理学包含哲学和伦理纲常两大部分,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实是用他们的哲学义理论证伦理纲常,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但这是就整体而言,作为个别的理学人物,在具体议题和观点上时有差异。从汤显祖的若干文章看来,作为理学人物的他还是要维护当时社会的人伦秩序、道德规范,但他在《牡丹亭》中宣扬的至情却是对此类秩序和规范的冲击。不妨说,这就是深刻矛盾。王阳明心学张扬主体精神和维护世道纲常这二者本是相辅相成,但作为心学接受者的个体人,却可以在这二者的制约中有个别、局部的挣脱和突破。

12、也正是他的这一论断,所以王夫之非常重视道德和习惯的养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严格要求改变原有的性情,这样也能印证自己的观点。

13、无疑,王夫之的中区带有强烈的汉族/华夏本位色彩,但它是否专指“汉族的生活空间”?王夫之当然有着强烈的种族立场,不过因为身处异族入主的时代,他关于夷夏关系的言论许多都是激切有为之言。除去一些对北方民族统治华夏的愤激,王夫之大致主张华夏与夷狄应该分处不同的地理区域,互不相扰,这是一种较为平和的夷夏论,所谓“同类主中国,异类主戎狄,各往其复,各泰其否”,或“夷狄之与华夏,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乃于其中亦自有其贵贱焉,特地界分、天气殊,而不可乱,乱则人极毁”等等都是此意。在王夫之看来,中区固然是华夏/中国的地理空间,但这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非自古已然:“中国之天下,轩辕以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犹禽兽乎?”而在中区之内,华夏的范围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吴、楚、闽、越,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薮”,相反,中原地区虽然在历史上是“中夏”,但是自从清朝入主以来,望风归附,“十九而抱禽心矣”,几乎已经沦为禽兽之所了。可见,中区只是在地理上提供了华夏文明生存延续的可能性,在这片土地上仍有华夷共处乃至互相转化的可能。王夫之无视了即使是在中区之内仍有零散的“夷狄”存在的事实,与其说王夫之关注的是与夷狄相区别的“汉族”的生活空间,不如说他更关心华夏文明所凭以传续的理由,而在一个强盛的汉人王朝治下,夷狄完全可以以附属的地位存在。

14、5: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5、王夫之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俟解》、《黄书》、《噩梦》、《读通鉴论》等。

16、(形声。从水,圅声。本义:水泽众多) 同本义

17、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18、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以后,王夫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甚至到了好几天不吃饭的地步。之后清朝军队进入中原,王夫之投身到了抗击清朝军队的事业中,但是最终还是被清朝军队消灭了。

19、如:涵忍(包涵容忍);涵谅(包涵原谅);涵容(包涵;宽容)

20、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志而言随”,这样才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上境。

21、武则天不但足智多谋,且史书中对武媚娘容貌评价颇高。可见武则天年轻时的貌美。但是封建王朝对女性总是颇为苛刻,尤其是武则天称帝的行为对当时的男权社会是一大打击,王夫之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22、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23、王士性不以堪舆家知名,不过“三大干龙”的说法因他的转述而广为流传,例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曾全文抄录,其实在王士性之前,“三大干龙”说已经是堪舆家尤其是形势派堪舆家的常识了。初版于15再版于1583年的徐善述、徐善继兄弟《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就已经以三条干龙统领中国诸山,具体说法比王士性更为详细。风水家还说:“即以中国言之,两京十三省辟之一小小穴场:河南,其中乳也;山东、北直,左砂也;吴、越、闽、广,右砂也;东海,明堂也;吕宋、琉球、琼州、日本,印星也;长江、黄河,穴傍虾须水也;登、莱插入海中,左砂曜气也;过脉束气,尚在陕、云之外。这里被看成“穴场”的两京十三省,跟王夫之所言作为天地之气循环之所的中区,无论是范围还是性质上都有高度的一致。

24、进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25、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26、王夫之逝世两百年后,被外强轮番侵略的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有志之士纷纷寻找救国良策。王夫之博大精深的维新变法思想和铮铮铁骨,使谭嗣同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在《论六艺绝句》,谭嗣同如此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许多理论就直接师承于王夫之。王夫之的“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节震撼了他的灵魂,这就是为何在变法失败后,他明知清兵将至,却甘愿赴死的根本原因。

27、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8、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斯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与史学,通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景。1688年是一个非凡的年代。这一年,彼得大帝建立了他的行将改变俄罗斯乃至称霸欧洲的政权;路易十四在他辉煌的凡尔赛宫展示着法国的国力;康熙大帝在紫禁城统治着大清帝国。这一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倾覆了。

29、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合,同样都是唐代的文物,武后墓前的无头人像,这边又出土了石制人头,种种证据都可以证明:这些陕西咸阳出土的石制人头于武则天墓前的61个无头石人是相匹配的。就这样,无头石像之谜解开了,原来这些石像并不是建造时便是无头的模样,有学者经过多方考察指出,或许是天灾的原因导致了石像身首分离。毕竟历史有记载咸阳此地发生过特大地震。当然这并不是唯一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武后树敌无数,有人潜入乾陵蓄意报复,破坏石像也有可能。

30、作为湖南人,我对王夫之这个湖南老乡曾知之不多。20多年前,为应付高考,我曾背下整本历史教科书,记得里面有王夫之的介绍,但当时完全是为考试背书,囫囵吞枣,以至于考试一过,全部忘记。后来上大学,著名作家唐浩明到学校做湖湘文化的讲座,说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人深受王夫之的影响。听完讲座,我看了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从中知道了曾氏对王夫之极力推崇,在他镇压太平天国、打下天京(南京)后,专门成立书局刊刻王的遗作。至此,曾经印象模糊的王夫之,在我心中清晰起来,但我仍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和他发生联系。

31、“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或冠以“仁”。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烧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洛阳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

32、人性的发展过程,在王夫之心目中,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德性意识的造就相互统一的过程:

33、季节变换,岁近暮年,祛病还慵:这些都是讲究晚年要享清福的文化里常见的主题。大学者王夫之1688年写这首诗时,年高但勤奋不辍,已经写了60多卷著作,有些还是儒家晚期最出色、最独特、最艰深的学术论述和道德哲学,现在还在写《宋论》以及另一部生平最长的压卷之作《读通鉴论》。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