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7句精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我们也可时常扪心自问,遇到贤人思齐乎?遇到不贤自省乎?是知行合还是说一套做一套,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我们也可时常扪心自问,遇到贤人思齐乎?遇到不贤自省乎?是知行合还是说一套做一套,真修还是假修,能不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很好的试金石。
3、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4、我们每个人都想提高自己,都想为自己开辟更高更大的思维空间、精神空间和活动半径,那么这种扩大的力量由何而来,就是“见贤”,与高明的人在一起,与有德有才者在一起,要经常将自己与他人作对比,孰强孰弱,为什么会这样?孔夫子有一句语录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弱点和短处,即使谁觉得自己如何了不得,也同样不能避免自身缺点和短处的存在。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如何改过自新。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其他窍门可言,唯一的窍门就是改过自新。孔子这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也是改过自新的一种方式。我们如何才能知错?这就需要有一面镜子,那么这个镜子是谁?一方面是贤人,一方面是不贤的人。我们既要向先进模范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也要看看那些进监狱的人,失败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失败?他失败的教训在哪里?我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都需要自己去反复仔细掂量。
5、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列举别人缺点的时候,本质上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还是源于“骄傲”。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8、要做到及时自省,首先要认识到自省的重要性,立志做君子的话,就要每天反省,时时刻刻的反省,把错误的言行及时抹掉,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也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9、 反省也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把反省的思考付诸于新的耕耘才能让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第四篇《里仁》。 初步意思
11、如何修身养性,方法路径很多,因人而异,《论语》中关键和重要的话不少,从通俗易懂和含金量的综合角度看,我以为第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作为我解读《论语》的开篇。文章写到第16篇,第二句就是今天分享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4、反省还是一种智慧,是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每天睡觉之前,我们应该询问自己:我这一天过得有意义吗?我这一天犯过什么过错吗?在我身边有我可以敬佩的榜样吗?我人生的航向正确吗?在工作中,只有当我们不断反省,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16、思齐看齐的关键是不断向“贤”学习,不断实践。要思行合不能光动嘴皮子。思齐看齐有一个积累过程,有些不能马上见效,有些可能很难达到,比如圣贤高度。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很有道理,见贤思齐,立志要高远,贤是我们思齐看齐的方向目标,是学习的榜样。榜样力量是很大的,雷锋精神影响至今。
17、一个年轻人,他是王公馆的园丁,他是一个时刻反省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人。
1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都要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19、他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就是古代的君子,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不一样。
20、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21、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2、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2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4、一次,在课堂上,几名弟子问孔子:“怎样加强自身修养?”
2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6、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7、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文人是否相轻,同行是否冤家,没有必然性。嫉贤妒能各行各业都存在,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职业行业划分。只不过因三国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此令人耳熟能详。同时文人容易为大家熟悉,又能写文章,文人相轻的故事也就容易被记录。看到这种不良现象的危害性,但不要夸大。其实文人互助,同行相帮在现实中也很多。
28、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9、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30、齐:向······看齐,与······平等。
31、 ——《论语·学而》
32、这句话在《论语》中是较为著名的,主要是阐述了孔子对于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看到贤人,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看到不贤的人,我们就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相似的过错。贤人,指的是具有贤德的品质的人,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圣贤之人。
33、但是对别人要求少一点,那别人会怎么样呢?叫做“人乐为善”,别人就会更愿意放得开,去做一些好的事情。比如说有人做了好事,但是如果旁边对他指指点点,你就会觉得有点心寒,可能后面有些事你就不想做了。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键是苦练内功。有时因面子、政治等因素,不方便公开思齐和反省。不公开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在行动上努力实践。比如毛主席高调宣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对“反动派”先进武器等“贤”的地方,还是非常积极思齐和自省的。
35、相关注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的是道德修养问题。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德才兼备者。齐:相同。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孔子这句话,成为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意思是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
36、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作为职场人,要想不断进步,就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
37、第一:“思齐”“自省”是孔子修身的指南针和试金石?
38、创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创作年代:春秋
39、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0、解析:贤:,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41、从有利于自身进步角度看,“贤”既可以指道德修养高,也可指才干技术好。“贤”与“不贤”是相对的,道德修为、琴棋书画、治国理政、种田打铁,只要比我做的好,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是“我眼中的贤”,都可成为学习的对象。
42、为什么出现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是人性的弱点,人有惰性趋利性,容易急功近利。无利不起早,有利抢着干。人人皆知圣贤好,但圣贤难学难做,非要下一番大功夫不可,能不能最后修成、什么时候修成也是未知数。与此相反,钱权容易得,好处马上享受,其诱惑力自然更大。尤为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是自我要求,主要靠自我要求和约束,没有法律制度强迫,自觉自修,自然比较困难。
43、贤在哪?可以是真实遇见的人,也可是书本电影中的人。外延可以广泛,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我们现在学习《论语》和孔子,就是在见贤思齐。这个贤,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单位、国家、民族,也可以是万物。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贤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不贤在哪,可以类推)
44、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45、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个人应这样做,也适用国家集体。从历史看,以我为本,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消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优秀成果,成就了灿烂光辉的大唐盛世。看如今,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文明要弘扬,我们国家依然需要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大气魄。
47、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48、人生百年,说起来好像也挺简单,转瞬即逝,但要说不简单也确实不容易,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要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事,要同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每时每刻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对此你如何选择?你的人生又如何定位?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从何而来?实践?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经验中、在种种是非之中闯荡。
49、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50、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51、要想不断进步,不仅需要“见贤思齐”,还要善于“见不贤而内自省”。“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贤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2、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5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4、《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55、《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56、 ——《论语·里仁》
57、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5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9、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60、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6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62、从心理角度看,这类人主要是三种不健康心理作怪,一是自卑。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自己不自信,只有通过打击谩骂贤能,才能获得内心平衡。另一种是自傲,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眼里只有自己,看不起别人,就喜欢对人冷嘲热讽。第三种是偏执,喜欢钻牛尖,或有某些偏好。比如有些写诗的看不起写小说的,有些豪放派看不起婉约派,有些拍电影的看不起演电视剧的,互相攻讦的一塌糊涂。
63、“加强自我修养需要在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促使自己向德才兼备方面发展。诚然,自我修养的方法也很多,但应把握最主要的方法。”孔子接着提出了加强自我修养的主要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解释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思考要和他相同,见到不贤的人便自我反省一下,检点自己是不是有和他一样的毛病。”孔子由衷地说:“我之所以能够刻苦学,与‘见贤思齐’有很大关系,‘见贤思齐’是我的力量的源泉啊!”
64、有朋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好听,为什么现实不管用,现在的人都不向贤靠齐,都向钱靠齐,向权靠齐,笑贫不笑娼,孔子这一套是不是过时了?
6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