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陶渊明的诗风特点(41句精选)

陶渊明的诗风特点(41句精选)

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1、前三个内容,其实是从宏观上介绍该专题学习的特点、思路、资料选择的原则等,还是比较抽象的,没有结合具体的诗文进行分析设计。而第四部分作者则提供了

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1、前三个内容,其实是从宏观上介绍该专题学习的特点、思路、资料选择的原则等,还是比较抽象的,没有结合具体的诗文进行分析设计。而第四部分作者则提供了一个教学简案。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高老师的学习安排。本专题共需五个步骤八个课时:第一步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完成初高中衔接,共2个课时;第二步是还原陶渊明,为他写一个小传,共1个课时;第三步是以《归去来兮辞》的深入解读为例,引导分析陶渊明在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共2个课时;第四步是探寻陶渊明思想的成因,共2个课时;第五步是展示探究的成果,共1个课时。应该说,通过这五个步骤,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思想等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个专题学习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3、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4、答: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但也往往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鲁迅所说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主要是指陶渊明在归隐后期所作的《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

5、诗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6、“骨”的形成和作品的语言、格式以及内涵有关。简洁、真挚、深刻是形成“骨”的条件。

7、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自然,集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酒二十首》。这二十首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谢混小字)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9、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个“亦”字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也是极平淡而又极有趣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仅仅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归园田居》其五:

10、殷仲文、谢混生活于东晋末叶义熙年间,与陶渊明同时。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诗、谢混的《游西池》诗,均见《文选》卷虽胜于玄言诗,但和陶诗的成就不能相比。丁福保《全晋诗》尚有殷仲文诗一首(残阙)、谢混诗两首,比《文选》所选者更差。平心而论,陶诗语言尽管受到玄言诗影响,但他用朴素而口语化的诗笔,“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诗歌形象鲜明,耐人咀嚼,全然改变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现象,在东晋末叶,他是冲破玄言诗传统取得突出成就的大诗人。殷仲文的诗,“玄气犹不尽除”;谢混诗歌,成就也不突出。但后来评论家钟嵘、沈约、萧子显、檀道鸾论及当时诗歌,都不提陶诗而推殷、谢(或只推谢混一人)。

11、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12、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13、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x田家语&#x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x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x。如千古名句&#x悠然见南山&#x中&#x见&#x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x见&#x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x带月荷锄归&#x之语,如果是&#x戴月&#x,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x带月&#x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x带&#x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14、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5、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16、但其中最能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成就和卓异风貌的,当推王、孟二人。

17、答: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18、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但有人认为其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你是怎么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请简要谈一下。

19、高老师提出的第一个支架,姑且称之为“文献支架”或“资料支架”,就是支撑整个专题学习的各种资料。对于这个专题而言,有关陶渊明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且学生要阅读的并不是陶渊明所有的诗文,更不是要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专题研究,而是要进行适合高中学生的语文专题教学。因此,资料的选择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在高老师看来,资料的选取要考虑到以下内容:“陶渊明的诗文清新质朴,适合高一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文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古体诗及骈赋文的特点(文章);诗文中传达的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能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文学);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符号,自有其复杂性,值得探究(文化)。”根据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师生要选择的文献自然是经典的古诗以及优美的散文,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山水田园诗风以及描写隐居生活的诗文。

20、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索,如“种豆南山下”、“秋菊有佳色”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辟。

21、如果说之前的《咏史》诗歌是根据史事来抒发情感,左思的《咏史》就是根据情感来选择史事。

22、  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获。《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包括骈散两体)一万八千四百余篇,可以反映当时的创作盛况。中唐,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领导了一场其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在众多散文作家中,犹如并峙的双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不愧为继司马迁之后两位最优秀的散文家。晚唐的值得一提的是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所写的批判现实的小品文,鲁迅曾赞之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2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创作实践,文学史意义

24、从西方汉学界近百年的陶渊明研究来看,陶渊明不但早已“走出去”,而且成为西方汉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中国学术要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发出更多声音,必须加强与海外汉学界的对话,充分借鉴海外汉学界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新成果。

25、“建安”只是年号,“风骨”的含义历来解释比较多,莫衷一是。

26、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27、明乎此,我们也就不会把同处于盛唐时期,并且也写过山水田园诗的高、岑、李、杜划归这一流派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当然不是偶然的。隐逸风气盛行,庄园经济的发展,佛老思想的广为传播,分别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思想原因。

28、曹植艺术成就:继承与开拓,艺术特色,后世批评

29、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30、在他的笔下,巍峨的南山,野地盛开的菊花,月光下荷锄归来,依依升起的炊烟,夏日贮满清阴的堂前林,以及在诗中时常出现的青松、野草、飞鸟等都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不仅是具体的物象而且具有理性的光芒,如《饮酒》。

31、不过,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以及2017年版的高中新课标,进一步分析高老师的设计,我觉得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阐述或改进:第一是整个设计并没有紧紧围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选取了其中的某几个点进行设计。文言知识、文章层面的内容等,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第二是整个设计,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设计为主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一点也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看出来,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之类,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路。这五个步骤八个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进行有机的部署,依然是以陶渊明诗文本身的知识逻辑为结构的。例如阅读古诗文,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其成因等,这依然是一种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思路,并没有体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文学史的教学,其重点自然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者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但语文教学,要落实到语言文字运用上来,要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是整个设计没有情境化、任务化、活动化的维度,只是一种知识理解与传授的思路。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的最大特点就是设计一定情境中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这个设计基本上没有体现这些特点。当然,从探究主题上讲,主题也不够集中,甚至没有提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更没有像吴泓老师那样设计出具体的学习单。

32、杜甫论诗诗          陈子昂风骨兴寄论             

33、诗起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34、除上述专著,西方汉学界还有大量研究陶渊明的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如耶鲁大学东亚系林葆玲教授的博士论文《独立的空间与新的自我》(1999)。她在《哈佛亚洲学报》2009年第1期发表的《重审应璩与陶潜之间的诗学联系》(见笔者中译本,载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一文,进一步证实了钟嵘《诗品》关于陶渊明诗风出自应璩的论断。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东亚系倪肃珊教授则从艺术史角度切入陶渊明的文学世界,如《觉今是而昨非:绘画中表现的陶渊明的归隐》(1998)、《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庐山与隐逸的图景》(2000—2001)、《重访东篱:陶潜之菊》(2001)、《虎溪之桥:陶渊明与中国艺术中的儒释道》(2002)等都是她撰写的论文。她的著述拓宽了陶渊明研究的空间,将之引向了文学与艺术交融的领域。

35、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陶诗的确淡,但淡得有味,是由至醇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36、答: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37、儒林外史:作者,思想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

3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39、钟嵘在评价陶渊明诗歌的时候,用了一句评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是说陶渊明的作品风格主要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璩比较接近,除此之外,还能看到点左思风格的迹象。

4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