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75句精选)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75句精选)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 1、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婚后很久乌苏拉才与何塞同房。他们是马贡多的第一批居民。吉卜赛人给马贡多带来各种新奇事物,何塞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

1、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婚后很久乌苏拉才与何塞同房。他们是马贡多的第一批居民。吉卜赛人给马贡多带来各种新奇事物,何塞被磁铁等东西迷住了。他想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连接起来。当发现这是个四面环海的小村,他因痛苦不能自拔而精神失常。

2、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

3、本文由5月24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首发式上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已获主办方授权。整理:新京报记者李佳钰;编辑:走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4、“是魔鬼,我的神父,”德劳拉对主教说,“是最可怕的那种魔鬼。”

5、问:熟悉马尔克斯作品的人肯定都知道,他的作品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孤独”。怎样评述《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以及马尔克斯其他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

6、①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

7、“我有六个月没照过镜子了。”她说。她朝着她镜中的影像笑了笑,那不是她。她直起身子,用发绳扎了一个马尾辫。她尽力打起精神,试图让镜子里的女人与她六个月前的形象更加接近。但无能为力。

8、易漱泉在《论》一文中认为《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象征手法、接近荒诞的夸张、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观点很好地代表了早期评论者们对《百年孤独》艺术特色的认识。(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

9、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10、他给出了一个十九岁少年的回答:“我想躺在草地上看星星。”

11、在我的每部书中,都有一个让我特别钟情的人物,我对这样的人物倾注了全部情感。在这本书中是阿夫雷农西奥大夫,在某种程度上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赫雷来亚斯·德圣玛利亚和《百年孤独》里的梅尔基亚德斯。概括起来说,都是我想成为的人物,理所当然,他们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人物。我最刻意追求的是淡雅质朴的基调。我舍弃了那些矫揉造作的形容词和那些过分雕琢的比喻,采用了一种符合历史的风格,因为是历史决定风格而不是风格决定历史。

12、  《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着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13、马尔克斯并不残忍,他让这群原本属于海洋的孩子,在金色的光海中,欢笑着回归了故乡。这将是一份只属于他们的,永久的快乐。

14、对于接触现代派文学还不久的中国文学来说,《百年孤独》无疑是一个突出的异类,是一本“魔书”。它的新奇桀骜散发着强大的磁力。一时间百家争鸣,对《百年孤独》艺术手法的分析,对“孤独”的阐释,对魔幻色彩的谈论……每个评论者都试图通过自己的领悟和理解来接近这部作品的内核。

15、他觉得自己无休无止地向深处坠落,落进另外一个时间里,一个完全不同的、已经被人遗忘的时间。又仿佛在这次毫无章法的坠落中,他看见曾经属于他的一连串年岁飞速升腾,以撕裂人心的真实面目,与他那些堕落的无眠清晨一起,一一展现在他眼前。他正在向那里坠落,自上而下,笔直地,坠向地狱深处,划出一道跨越四百年的垂线。

16、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被一群蚂蚁围攻并吃掉。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贡多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不复存在了。

17、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18、从前,我以为凡是死人都戴着帽子。现在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原来死人光着头,脑袋青青的,下巴上系着一条手帕,嘴巴略微张开,紫色的嘴唇后面露出带黑斑的、参差不齐的牙齿。舌头朝一边耷拉着,又肥大又软和,比脸的颜色还要暗淡,跟用麻绳勒紧的手指头颜色一样。死人瞪着眼睛,比普通人的大得多,目光又焦躁又茫然,皮肤好像被压紧实的湿土。我本以为死人看上去大概像普通人在静悄悄地睡觉。现在一看,也不是那么回事。死人像是个刚吵过架的、怒气冲冲、完全清醒的活人。

19、还有一群大书迷在他辞世的那一年聚在一起,彻夜朗读他的代表作,在一本属于大家的《百年孤独》上留下自己的姓名,缅怀大师的远去。

20、当我们翻开哥伦比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会被流淌在这个国家血液里的苦难灼伤,会为其比小说更加魔幻的现实所惊异:警察被当街枪杀、毒贩竞选国会议员、国家安全局大楼被恐怖分子炸毁、德高望重的总统候选人被暗杀……这一系列事件都无法与毒枭脱离关系,幕后黑手巴勃罗·埃斯科瓦尔以他的老家、北部城市麦德林为基地,依托贩毒团伙用金钱积聚的雄厚实力,在整个国家翻手云覆手雨。

21、马尔克斯的书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让人忍不住想往下看、往深处看的那种吸引。对我来说,阅读体验最好的是《爱情和其他魔鬼》,这也是我通常给从未读过老马作品的人建议看的第一本书;最瑰丽的是《族长的秋天》;最弘大的是《百年孤独》......

22、在多数人看来,几乎无人能将那些年来哥伦比亚的混乱时局理出个头绪,要以此为题材,创作出情节连贯、叙述有力的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而马尔克斯根据的创作,则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所说,同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一样深具戏剧张力与情感共鸣”。

23、看多了大师的小说,这本“非小说”不禁让读者更加好奇与期待。昨天下午,第17届“相约北京”艺术节联合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活动。现场邀请了著名作家阿来、李敬泽、梁鸿等,与读者分享他们阅读马尔克斯的心得与体会。

24、  是一部理想、艺术、与心灵碰撞的诗集,在反抗中追求爱与自由,不断探索人类的命运,充满了哲学意味。

25、王正蓉的文章《试论的双文化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剖析了《百年孤独》的成功经验,认为它不是采取单一的“我”或“他者”的视角,而是协调了西方文化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双重视角。于立蕾在《中的时间》一文中分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时间形态,作者引入了“时圈”的概念,即指一句话中包含了现在、将来、过去,形成一个循环,“时圈”不仅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处理时间的纲领,而且体现了他关于时间的哲学。一个个大小时圈的互相重叠表现了永恒的凝滞,而循环本身还意味着孤独。这种凝滞和永恒性静止的对立面即是“瞬间”,“瞬间”是一种“喷发”和“顿悟”,体现了作者对破旧立新的热切向往。

26、 “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为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把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27、本期内容的源起是周一(11)晚上马孔多群友“你上来晒太阳的”在群聊内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老马的哪本书?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陆续有群友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人对老马作品的偏好也各有见地。今日分享部分马孔多“居民”的答案,也欢迎看到推文的各位不吝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28、朱景东的文章《及其表现手法评析》则从神话传说的移植、艺术夸张、荒诞描写、象征手法、预言的运用、轮回时观等六个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29、《北京文学》1997年第5期刊登了王安忆的讲稿《我看》,作家的论述颇具新意。她认为:“《百年孤独》不是在造房子,它是在拆房子,但绝不是像所谓‘后现代’那样一个推倒算数,不讲任何道理。它拆房子很有道理,有次序、有逻辑、一块砖一块砖拆给你看。当它拆下来以后你才看到这房子的遗迹”。王安忆用一句话定义《百年孤独》:“一个世界的循环景象,这景象是以自我消亡为结局。”与其它评论把《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来研究的传统做法不同,王安忆把这部作品看成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因为它尽管“在现实世界中显得很深,却依然挣脱着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30、每次读马尔克斯都是一次奇异的旅行,读《族长的秋天》更像一次奇异的孤独之旅。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孤独”似乎已经成为生活的标签,我们应该懂得解读孤独,直面孤独,与孤独为伴不忧不惧地一路前行。

31、小说运用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情节、排山倒海的句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

32、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33、事故发生一个月后,水兵贝拉斯科给马尔克斯讲述的故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在波哥大《观察家报》上连载刊登。为了完成这篇文章,马尔克斯与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每天交谈六个钟头,一共持续十二天,最后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贝拉斯科在海上漂流的十日奇遇做了详尽的挖掘和记述,并署上贝拉斯科的名字。

34、一头是最后一次内战中的一个下着雨的清晨,他出生在一所农村学校的茅屋里,四面都是泥墙;另一头是他满二十二周岁的六月的上午。那一天,妈妈走到吊床跟前,送给他一顶帽子,上面附有一张纸条:“送给我亲爱的孩子的生日礼物。”有时候,他闲得发慌,就爱回想那座学校、黑板和那张沾满苍蝇屎的国别地图以及挂在墙上的一长排罐子,罐子上方有每个孩子的名字。那里气候凉爽,是一个宁静的、绿茵茵的小镇。

35、第五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卡迪奥儿时便被送往神学院学习。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业为生。他发现了乌苏拉藏在地窖里的金币,从此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久便被歹徒杀死。大女儿梅梅与人私通,后来怀着身孕被送往修道院。小女儿阿玛兰塔·乌苏娜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婚后回到马贡多。

36、《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史也成为研究对象,“当时一批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在马尔克斯那里受到启示。贾平凹、韩少功、李杭育、莫言、王安忆、马原……等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主要是通过《百年孤独》来认识魔幻现实主义的)。回顾80年代的中国文学,许多文学现象都与《百年孤独》发生了联系,《百年孤独》参与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进步。《百年孤独》帮助了扎西达娃、格非等文学新人的成长。……更重要的也许在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寻根’热潮,是从《百年孤独》那里受到了直接的启发”。莫言本人就曾在1986年第3期《世界文学》上发表文章《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坦言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37、作者在小说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告白,融入了他对孤独的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我们随处可见细致而富有层次的风景描写、心理感受。“另一个他”临死之际“可以从受尽屈辱的无底深渊之中拉出一条关于古老回忆的无尽念珠。”即使在现实看来最具革命性的时刻,也是一种色彩、有触感的描述。“无数五颜六色、橙子般巨大的彩球的爆炸在天空飞翔,忽然一下子悄无声息的爆裂,千千万万写着‘处死暴君!’的小纸片如秋日落叶般纷纷飘洒。”诸如此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无可比拟的魔幻现实和孤独的无处不在。

38、李敬泽:这本书的序看得我心里不是滋味。其实老爷子太明白了,他在序里讲说,这个东西是我年轻时候写的,现在要出版,是因为它是当红作家多年前的一个作品。老爷子有点发牢骚,但其实也是对的,正因为马尔克斯是马尔克斯,我们才会对他在年轻的时候写的作品饱有兴趣。

39、”奥雷里亚诺,“他悲伤地敲下电报键,”马孔多在下雨。“

40、张京的文章《的艺术结构》运用叙事学的方法(叙事时序和叙事逻辑方阵)来分析作品的表层及深层结构。他认为《百年孤独》有两种时间结构:直线型时间结构和圆周型时间结构。直线结构像是一根轴线,环绕这根轴线的是许多圆圈。

41、展示当代拉美的社会面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2、不多读几遍你很难意识到故事的起承转合,围绕一个又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的接缝联系在什么地方,不反复玩味,你根本找不到作者跳跃思维的逻辑隐线何在,就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43、小说的创作背景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现实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军人政变成为许多拉美国家政权更迭的唯一方式,旧有的考迪罗政治,新考迪罗们依旧延续着昨日的故事。1982年,在那篇著名的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中。

44、王正蓉:《试论的双文化视角》,《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45、“……他念诵着,心里十分清楚在他年迈的幸福的阴影中,除了与我的生命莱蒂西娅·纳萨雷诺在午休时间里一同度过的如翻腾虾汤般令人窒息的嬉闹时光之外,再无其他时光,除了与你赤裸躺在如被缚住的蝙蝠般的电风扇下那浸满汗液的凉席的欲望之外,再无其他欲望……”(第165页)

46、然而,女孩没有回答,因为,这时她的姑妈正朝这边走去,她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斯蒂卡·达萨阿姨的原型,因为,她对她的侄女很关注,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男孩的眼中钉,但路易莎最终同意了作者父亲的的提议。

47、今年恰逢《百年孤独》面世5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了马尔克斯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中译本。本书是他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为采访与写作此书,马尔克斯还曾一度被追杀,身处险境。

48、经典台词: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了她的爱情啊。

49、①小说以37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

50、“忽然,吹奏曼波舞曲的号声停了下来,赌钱的人都举着双手散开了。上校听见身后响起了步枪上膛时那种节奏清晰、令人胆寒的短促声音。他想起兜里装着那份传单,明白自己已经不幸地陷入了警察的搜索圈。他没有举起手便转过身来,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如此近距离,几乎是面对面地看见了杀害他儿子的凶手。他个头矮小,皮肤黝黑,有点像印第安人,一脸的孩子气。他就站在上校对面,枪口直指着上校的肚子。上校咬紧牙关,用手指轻轻拨开了枪筒。

51、朱景东:《及其表现手法评析》,《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52、他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则是这些年的一个缩影,在这本书中,那个被“正义”和“邪恶”撕扯的年代,那个在动荡中无望地期盼安宁的年代跃然纸上。

53、《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

54、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55、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

56、距拉美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离开我们已有八年之久。在他诞辰之际,选择阅读他的一部小说,或许是与之连结的最好方式。而这部《族长的秋天》则是最佳选择。

57、其中有《枯枝败叶》(195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恶时辰》(1962)、《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58、《百年孤独》经历了形形色色的批评和研究的洗礼,仍然保持着它讳莫如深的魔幻魅力,可以期待在这部作品广阔的审美空间中将会出现更多的出色的研究成果。

59、阿来:刚才问题提了一个词叫“伦理”,如果是非虚构写作,确实牵扯到伦理的问题,也就是写作者的权力边界。20天,每天6小时,这个交谈过程当中有一个主导者吗?非虚构可能有时会出现某些诱导性的东西,尤其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的采访时。交谈中一方面希望当事者能把精彩的东西、真实的东西讲出来,但是当他讲不出来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着急,可能就有一些诱导性的东西不自觉的出来。这个也不敢说好还是不好,但是在这里面的确包含伦理问题,大家可以共同思考。

60、在马尔克斯的作品序列中,《族长的秋天》处于《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宏大叙事的暗影之下。但这部小说曾被作家视为自己的最重要作品。它的内部驻留着马尔克斯作为作家核心要素:创作母题——孤独不断伸展,魔幻现实主义描画腐化与斑驳,现实幻觉在时空扭转中亲密融合;它的外衣——散文诗式的华丽语言则成为了其内在本身。

61、译者:  范晔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1年6月

62、还有评论者认为,马尔克斯是“站在时代的高峰,用恢宏的变幻莫测的史笔结构全书,将哲学家的冷峻,历史学家的深沉,诗人的审美方式融于一炉,开辟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

63、  是一部自传性著作,极具深度,以小说、戏剧的形式揭示社会的腐朽、荒诞,和人性的异化,后被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大奖。

64、他用细腻的描写让故事的人物仿佛来到读者身边,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具体的、丰满的形象。在一位人质获救后,马尔克斯记录了一个细节:

65、马尔克斯以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海量文字冲击着读者的神经,小说的每个章节皆由一整段构成,读者的目光在逐字逐句的摸索中,期待着句号以便稍作休息,而这寻找的轨迹化作一个不断拖线的线头,无限地向前伸展,令人如堕虚空之中。虽说作家的华丽长句、绵延不断的逗号,令人无法喘息的分段的缺席,构成一场眩目的激流。但文本中特定元素、特定场景的重复,却在分解和稀释这种冲刷的力量,重复如同断断续续的画笔印记,细碎地描绘一幅拉美洞穴中的岩画,一幅巨大的族长肖像,在百年的时光中被销蚀为碎片、颗粒,消散而去。如果我们凑近看,会发现族长肖像中那纤细的发丝,是以更加细碎的笔触构成的,它有着一只母牛的轮廓,正在一具尸体旁咀嚼着天鹅绒窗帘啃噬着扶手椅缎面,而这具尸体正是巨大族长肖像的复刻版,如同分形理论中的层层分支,又如博尔赫斯笔下魔力十足的阿莱夫。这幅图景正是《族长的秋天》带给我的印象。

66、梁鸿:我当年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是在一个小学教书。当年18岁师范毕业,在一个特别闭塞的小学校。学校里面都是坟墓,前面有五座坟,后面有一座坟。当时特别喜欢读文学作品,每隔一个月我都会到书店买书。当时书店里有一本白皮的《百年孤独》,那时我还不知道马尔克斯是谁,但“百年孤独”这四个字特别吸引我。因为我觉得当时的自己就很孤独,晚上就我一个人在学校里面。我把这本书买回家,读到“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在说我的学校,那样一个村庄。

67、阅读那本书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就是一本好的文学作品能像无限的、丰富的大餐一样,让你的感知、触觉、味觉都能融入进去,真的是一段非常美的历程。

68、这段文字简短而完整,信息密度极高,每句话都是一个点,连点成线,勾勒出的剪影就是那位我们熟知的马尔克斯。

69、《百年孤独》拥有经典的开头,仿佛用一句简单的话铺陈开一幅古老的画卷,将读者从此刻送往遥远的过去,沧桑感迎面而来。《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的开头同样不凡,“上车前,她回头看了一眼,确保没人跟踪她。”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却有着风雨欲来的气势,平静后暗藏波涛,定下了全书情节跌宕的基调。

70、“黏糊糊的”,看到这个词突然觉得我读霍爱也有这样的感觉

71、王正蓉:《试论的双文化视角》,《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72、优秀的小说作家往往将自己隐于作品之后。读过小说,我们记住了故事中的人物,从主人公到出彩的配角,都有丰满的形象。我们跟随文字了解他们的喜好,经历他们的人生。作者却始终神秘,没人会指望通过小说了解作者的性格与喜好。评论家和读者能做的,唯有从字里行间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揣测创作意图和意识形态,强加风格流派。

73、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尔克斯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有的作家也很重要,但是你不会想学他,而且你也学不好他。马尔克斯的厉害在于,他一方面自身很重要,另一方面他确实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

74、徐静的《马尔克斯的“意图谬误”》一文则提出了一个阐释学的命题,作者认为这部作品内蕴丰厚,意义显现呈放射状,形象与凝重之中灌注着飞动的情思,一般性的解读很难透析它,任何概括都只能撷取它一部分的意义或内涵,因此才有了对《百年孤独》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评论。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