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92句精选)
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1、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
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1、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2、但胡适却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当时毛泽东托人给胡适带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的馆长,胡适听后冷冷地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d的那一套。(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3、首先,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4、那年8月的一天,阳光明媚,身着高领旗袍的吴健雄初见袁家骝,她生命里的另一半。热情的袁家骝带着吴美女到物理系一一参观,做过X光晶体衍射光谱实验的吴健雄,看到柏克莱物理系各种不同的实验室,先进高端,羡慕不已。于是改变原先计划,决定留在柏克莱念书,和袁家骝成了同班同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也给了他追美人的一个契机。
5、胡适既在这个文学革命上扮演了这么一个吃重的角色,因此他觉得有责任去鼓吹国人重视白话文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它将来的无限前途。他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早期的白话文学能在全无督促鼓励的状态下产生好几部不朽的作品,那么,中国的新文学,一来因国人对白话文的前途已具信心,二来受了西方文学潮流的影响,应该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了。但可惜胡适虽然是个了不起的倡导人,他却不能以身作则写出一些令人满意的文学示范作品来。在他所处的时代和地点说来,胡适之扬弃古文传统,在历史意义上与华兹华斯之摒绝德莱顿与蒲柏、早期艾略特之非难浪漫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差堪比拟。所不同者是胡适这种“厚今薄古”态度内含着更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而已。再说,胡适的处境也有异于华兹华斯和艾略特的地方。胡适所提出的有关文学的理论,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创作辩护而写的。不错,为了示范的需要,他写了不少于今读来索然无味的白话诗,收入《尝试集》(1920年出版),但他的目的不外是叫人像他一样继续尝试而已。(我们在这里不妨附带一提的是,胡氏有关中国白话文传统的言论,最难令人惬意的一部分,就是论诗那部分。在《白话文学史》中,他为了配合自己论调的需要,迫得把旧诗中稍有艰深晦涩的,都看作是拟古的、虚浮的或拘泥形式的,不论其地位多重要,都给予很低的评价。这当然有失公允的。)他还翻译了好几篇西方短篇小说,辑成一个小册子,目的是把外国这一类型的文学介绍到中国小说的传统来。
6、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美人的故事,是因为她们总是有故事。
7、“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8、袁家骝与他的父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勤勉踏实,乐于助人,动手能力又极强,这都给吴健雄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个东方美女在国外求学时,因容貌堪比明星,又对旗袍情有独钟,曾经迷倒一大片外国优秀男士,然而,她最终选择了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袁家骝。
9、 ——“大派”,道尽了胡适的气象,也道尽了胡适的学术胸怀。
10、胡适生病,她关怀地写道:“我今天听他说你今天不狠(很)好,我心里好比刀割一样……”胡适很喜欢江冬秀的信,一直催她多写。
11、杨答:“你爱吃尽量吃。”一边说,一边从冰箱里拿出一块生的,给胡适看,并说:“还有这么些呢,够吃两三天的了,你天天来吃两餐吧。”
12、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3、江冬秀决定带着孩子与胡适鱼死网破,她从厨房中拿起一把菜刀,说:“你要娶她可以,离婚也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再自杀。”
14、 胡适是学哲学的,1917年留美回国后,撰写了轰动学术界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他积累的大量材料往往与教育史相关。所以他劝杨振声写《中国教育学说史》及《中国教育制度史》,这些材料可以全部送给他。
15、胡适在外留学时,江冬秀在他的领带后面设了一个小机关,需要时,胡适便可从里面拿钱应急。江冬秀还烧得一手可口的安徽菜,其味道令胡适远在国外仍念念不忘。
16、他还以史学家和批评家的身份,指出一种他个人极为欣赏的艺术信仰:宣扬人道的写实主义。在《建设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他慨叹当时一般流行小说家所写的题材,老是离不开官场、妓院和“龌龊社会”。那么胡适本人认为该写些什么呢?他开了以下的一张方子:“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这无疑是叫文学工作者多注意妇女、青年和被剥削阶级人士的苦况。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亦由此可看到胡适的文学观是多么狭窄的了。他不过是把文学看作批评社会的工具而已。
17、其胡适开《红楼梦》“探佚学”之先河。胡适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他根据程高本的叙,断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补。既然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不属于曹雪芹,就吸引了一大批红学家们探讨曹雪芹拟创作的后四十回的原意,于是就产生了所谓“探佚学”。
18、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19、胡适的文学观虽然狭窄,但跟他一起搞“文学革命”的朋友,言论更为荒谬。他们在表面上虽然支持他,但私底下,他们极其怀疑他的改良计划是否正确,是否行得通。这种人,有时好像除了把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字废除外,对什么改革也不会满足似的。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这样写道:
20、吴健雄,这分明是个气宇轩昂的男人名字嘛,可是看到吴年轻时的照片,我被惊艳到了,这分明是个古典美人。身着旗袍,端庄清雅,集精致五官、柔美脸蛋、沉静、闺秀、知性、古典气质于一身,她的美不是性感热闹,而是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我猜想,正是这份安静的气场才造就日后事业上享誉国际的盛名吧。
21、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22、袁家骝生于世家,是袁克文的儿子,也就是袁世凯的孙子,但是因为父亲袁克文视金钱如粪土,挥霍无度,他们家中虽然衣食不愁,但已绝对谈不上富裕。
23、 据竺可桢日记1949年5月30日记载,陈毅“翻阅研究院院士录,见有郭沬若之名,知研究院兼收并蓄”。显然,陈毅对此是赞赏的;陈毅并没有囿于不同营垒而不屑,但他不知道,这是胡适推动的结果。
24、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式改革。他在五四运动中提倡“德先生”(民主),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讲堂录》)等等,都是中国“士”传承千年的道统、难以割舍的情结,胡适也不例外。
26、他的自由主义朋友(丁文江、蒋廷夫、吴景超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审查时期都动摇了,认为“专制”是“立国”的有效方式,民主要在“立国”成功后才能建立。
27、季羡林留德十年,回国后,担任北大副教授,后升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胡适时任校长——
28、胡适的贡献是“创造了近代中国的舆论”,他对舆论空间的探索也是他政治理想的实践。他充分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新闻自由,以赢得人民批评执政d和政府的合法权利。
29、*作者简介:安于悦读,喜欢文字的宝妈一枚,体制内工作。善写情感故事文,有书智库拆书作者,愿与大家在文字中成长,写出走心、有温度的文章。
30、1929年12月13日,胡适为次月即将出版的《人权论集》作序言时,酣畅淋漓地吹响思想者的冲锋号角:“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批评国民d的自由和批评孙中山的自由。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d与孙中山?”壮哉胡适,好汉子;伟哉胡适,真猛男!
31、从官方层面上来看,对胡适的评价有所提高,但绝对没有将其提升到和鲁迅等人同一地位。官方目前对于胡适的评价是褒贬皆有,以贬为主。既承认他在学术和教学领域的贡献,同时又对他的一些社会活动和思想理念进行批判。
32、 应该说,受过胡适熏陶的毛子水,对胡适的评价并不过誉,也可看作是那一代学者共同的声音,与之相呼应的,前些年,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李慎之也说过,胡适属于21世纪。这句话不知是科学预言,还是言过其实,但作为胡适的安徽老乡,我当然期盼它是真的。还有那个桀骜不驯的文化人李敖,几十年来不知开骂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多少“大人”、“名人”,从孙中山、蒋家父子到连战、陈水扁,无一放过,他在访问北京大学时却提出自己愿意捐款34万元,为老校长胡适在北大建一座铜像。誉满天下,20世纪前半叶吒咤风云的胡适,却迟迟不能在北大塑像,也可以看作六十年来胡适在大陆风云变幻的缩影。其实,自从胡适只身出走之后,北大就与胡适,与那一代学人告别了。尽管胡适离校前,给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留言:“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但此一别,胡适终究没有回来,北大也很快抛弃了胡适,无可选择地卷进了历次政治漩涡。
33、胡适(1891-1962)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学者和社会改革家。2021年是胡适诞生130周年,又恰逢他开创“新红学”100周年。100年前的3月,胡适完成了他的《红楼梦考证》,并于5月刊载在亚东本《红楼梦》的初排版上。这是“新红学”的奠基之作。自此,“新红学”不断向纵深发展,长盛不衰地红了100年,火了100年,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现代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胡适也成了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34、婚后的吴健雄生活得很幸福,她在寄给朋友的信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爱情:“在三个月共同生活中,我对他(袁家骝)了解得更为透彻。他在沉重工作中显现的奉献和爱,赢得我的尊敬和仰慕。我们狂热地相爱着。”
35、胡适在5月22日的文章《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回应:“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地改良他。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这固然显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温和宽容,也因对待“革命”模棱两可的态度,仍然让立场坚定的革命者不满。
36、之后的十几年,直到江冬秀嫁给胡适,他们都没有再见面。
37、曹诚英是江冬秀和胡适结婚时的伴娘,才貌双全。早在与江冬秀结婚之时,胡适就对这位表妹印象深刻。
38、两相对比,可知胡适的原稿无论从思想、文气方面,都比年谱长编以及之前的胡适论红的集子所引者高明。再一例,1961年5月31日胡适复李祖法函。本函第五段之后,漏掉了相对要害的整整一段:
39、 (倒是郭沬若当选后,未能接受这一中国学术的最高荣誉,令胡适们遗憾了。)
40、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对新青年文学改革的看法,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他们成为文学革命的领袖。在崇尚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之父”。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
41、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42、“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43、这是充和与胡适的初识,她称呼胡适为“胡先生”。
44、 在两营对垒最激烈的时刻,胡适出于内心的理念,顽强地树立起一个标杆,使人感佩。
45、“劫”画之人为什么至今不发表画上诸名人题咏呢?因为这些题咏足以证实画上的人不姓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发表了原有的题咏,这画象就没有引人注意的资格了。(本修订本底本,台北胡适纪念馆藏档,档号:HS-NK01-068-00)
46、 这个时期,对胡适的批判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贺淮海战役胜利电文中说:“现在南京城内尚有头等战犯……及其他罪大恶极的帮凶们,例如胡适、郑介民、叶秀峰等人,企图继续作恶。”二是稍后由“两个小人物”引发,以周扬、郭沫若为首的文化界手持上方宝剑,借批判红楼梦研究,在学术领域大张旗鼓清算“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想”,出版批胡文章8本,达三百万字之巨。三是1950年及其后再版的《新名词词典》等工具书,将胡适定性为“头等战犯之伪自由主义的无耻文人”,以及“美国走狗,蒋匪奴才”,彻底地进行妖魔化。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过一段话,算是对胡适批判的盖棺定论:“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47、在胡适以前,白话文、新文言体和汉字拉丁化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而已。早期的社会改革者在提倡白话文的时候,从未想到要涉及文学的范围去,而白话小说的作者,亦从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国的正统文学。因此,胡适在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他不但认识到白话文的教育价值,而且还是第一个肯定白话文的尊严与其文学价值的人。在他看来,中国文学能有今天的成就,乃是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有通俗的作品以非正统文学姿态出现的缘故。他在《新青年》早期的文章里,在《白话文学史》上卷中,都曾一再从中国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发展史中引用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依此看来,当时倡导白话文学,不但不会与中国文学的传统脱节,而且还是保证这传统继续发展下去的唯一可靠办法。
48、其胡适名头太响,执中国思想文化界之牛耳,刘文典就没这样幸运,1928年11月任安徽大学校长时,因与老蒋对骂被拘禁多日;
49、(小文 注:理科学生兼学文科,是胡适的一贯主张。胡适在1936年10月旅美期间见到吴健雄的第二天就给吴写了一封信,在勉励她“成就不可限量”后,又建议她“海外住留期间,多留意此邦文物,多读文史的书,多读其他科学,使胸襟扩大,使见解高明。凡第一流的科学家,都是极渊博的人,取精而用弘,由博而反约,故能有大成功。”)
50、胡适对这位得意门生自然十分照顾,而吴健雄对她的恩师,除了敬仰,应该有着超乎师生之外的爱慕之情,是类似于少女成长过程中情窦初开时的朦胧情感,这种微妙的感觉一直伴随着她。
51、看“庚辰本”的残缺状况,——已写到八十回了,而尚缺六十回与六十七回;十九三回显然是后来补写的(此三回也是甲戌本没有的),故没有分开,也没有回目;二十二回未写完(此回也是甲戌本没有的),“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此皆可证甲戌年成稿止有此十六回。(本修订本底本,台北胡适纪念馆藏档,档号:HS-NK01-051-00)
52、语惊全场。接着指正:“刚才总统对我个人的看法不免有点错误,至少,总统夸奖我的话是错误的。我被共产d清算,并不是清算个人的所谓道德。”反驳老蒋误会他“打倒孔家店”的意思,他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权威性、神秘性,世界任何的思想学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倒。”对于“中央研究院”未来的工作重点,因坚持学术独立,不愿为政治服务,也唱反调:“我们所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提倡学术。”
53、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没有什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胡适口述自传》)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适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际,于私人朋友谈笑之间求之。胡先生没有梁任公那样憨直。对自己思想挑战的文章,在胡氏著作里是找不到的。”
54、这是一场声势并不显赫、但却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 。
55、江冬秀对胡适的母亲特别孝顺,对众多亲戚也十分照顾,在衣食住行上从不小气,让胡适难做。此外,她热情仗义,对胡适的朋友们总是热情招待,帮助胡适赢得了无数朋友。
56、首先,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57、胡适一生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捍卫人民有批评执政d及政府的合法权利。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文章中的一段话,概括其自由主义思想的精华:
58、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前往北平,和五个青年上书胡适,后又去胡宅拜访,“想争取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接受斯诺采访语)。胡适热心相助,修改毛泽东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章程,在1951年5月17日的日记中有回忆。毛泽东回湖南后隔了两天,即寄明信片给胡适,“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此颂教安。”措辞恭敬,待年长2岁的胡适以师礼。
59、胡适作为现代著名学者,涉足诗词、历史、哲学、经济等多方面领域,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而江冬秀却是真正斗字不识几个的乡下妇女。
60、胡适的风趣幽默,着实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尽现无遗。
61、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09年的夏天,听说今年《辞海》将再次发行修订本,不知道“胡适”有没有新变化?这是值得所有胡适研究者与喜爱者期待的事情。应该说,六十年来对胡适评价的翻天覆地,现象耐人寻味,也反映了当代学术研究受政治影响、左右摇摆的无奈。然而胡适的思想光辉与学术成就,不会因为某一时期的政治影响而消亡,这是一个学者的大幸,也是我们的大幸。
62、1926年,胡适和他的师父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6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64、面对着这种极端的言论,胡适当时一定很感尴尬了。在复钱玄同的信中,他指出了钱氏的建议是行不通的,劝钱氏把精力用到较为实际的问题上去。但胡适当时的声望,仍不足以阻止他们继续对这问题的讨论。甚至他的得意门生傅斯年(当时编《新潮》)也写文章赞同钱氏的见解:“而且中国文字尤其有缺点的地方,就是野蛮根性太深了。造字的时候,原是极野蛮的时代,造出的文字,岂有不野蛮之理?一直保持到现代社会里,难道不自惭形秽吗?”听他这样说来,好像中文是世上唯一的“野蛮时代”的文字。
65、抗日期间,江冬秀一路逃亡却时时不忘带上胡适的“书房”——几十箱的书。
66、江冬秀热情好客,但当涉及到原则问题时,却毫不留情。
67、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与毛泽东多次长谈。据《西行漫记》记载,毛承认青年时期,“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也抱怨当年在北大受到怠慢、轻视。“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68、 此信不特说明了胡适的厚道和率直,也表现了他“学术救国”的情怀。——正如1926年他在讲演中所说:“救国不是摇旗呐喊能够行的,是要多少多少的人投身于学术事业,苦心孤诣、实事求是的去努力才行。……日本很小一个国家,现在是世界四大强国之一。这不是偶然来的,是他们一般人都尽量的吸收西洋的科学学术才成功的。你们知道,无论我们要做甚么,离掉学术是不行的。”
69、胡适不愿当官,夫人江冬秀也坚决反对他入仕。1917年7月10日,胡适从美国回到上海,“看了出版界的孤陋,教育界的沉寂”,“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我的歧路》)
70、胡适提倡白话文,坚持俗字入诗。其实俗字入诗也不新鲜,历史上许多诗人也曾用过俗宇。胡先骕说,俗字能否入诗,应该以能入诗者为限,即入诗后应能增加诗感诗味,而不是什么俗字都可入诗,并且举了很多例证。他说《尝试集》仅仅是白话,而不是白话诗。“夫诗之异于文者,文之意义,重在表现。”(denote,诗之意义,重在含蓄connotative与暗示suggest)他批评胡适的白话诗,实际是取消诗文差别,以文为诗,以白话本身为诗,诗的特点被消解了,只保留从外国借来的分行排列。
71、 胡适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胡适在“欢迎新院士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蒋介石送去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可以说,这是蒋公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胡适的一生进行了知根知底的评价。同一时期,国内忙于浮夸风之后的恢复生产,忙于新一轮政治运动准备,对猝然去世的胡适早已失去了继续批判的动力。新文化运动另一著名人物鲁迅早已被钦定为神,成为思想斗争的利器,而被贴上反动标签的胡适不再是新文化领袖,学界宗师,他已经销声匿迹,被世人遗忘。
72、实际上,胡适很快就改弦易辙,放弃“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在《我的歧路》中他承认“是一个注意政治的人”,“我现在出来谈政治,虽是国内的腐败政治激出来的,其实大部分是这几年的‘高谈主义而不研究问题’的‘新舆论界’把我激出来的。”
73、作为“新红学”的开山祖师,胡适在红学史上开新纪元的成就主要有:
74、胡适的胃口真好,饭量也真大。真是不把赵家当外人,开门见山,先满足口腹再说。好在马肉管够,可劲儿造!后来,胡适得知真相,总与朋友笑谈,杨步伟蒙混他吃马肉的故事。
75、本书为作者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基础上所做的修订版,增补这十多年新发现的资料数十篇,且对原有的资料也进行了细致的纠误勘正,改正原书错误数百处,堪称全面精当的红学资料。
76、 对于莫利逊文库的建议,我没有积极意见。我个人以为此种用私家钱购买去的,或可不必讨回。如北平东厂胡同之东方文化图书馆,是用庚款建立的,既在北平,可以没收;上海之两三个研究所,也是用庚款建立的,也可以没收。其余用庚款建立维持的文化机关,若不在中国,——如京都帝大之东方文化研究所,——也就不必问了。此项研究机关,我们似宜鼓励日本继续维持。
77、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决不老气横秋,而是活泼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难忘。有一次召开教授会。杨振声先生新收了一幅名贵的古画,为了想让大家共同欣赏,他把画带到了会上,打开铺在一张极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啧啧称赞。这时适之先生忽然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把画卷了起来,作纳入袖中状,引得满堂大笑,喜气洋洋。
78、老蒋怀恨在心,此后日记多次谩骂胡适,宣泄腹诽心谤,但毕竟没有为难他。究其原因有三:
79、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氛围下教育出来的江冬秀,思想守旧,平庸又平凡。并且江冬秀长相一般,没有打动胡适的容貌,甚至还有一双令“新青年”们痛恨厌恶的小脚。
80、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
81、“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是唐德刚对他的赞誉;
82、胡博士人才出众、俊逸儒雅、学识广博,一生赢得过多少优秀女子的爱慕,细细数来,恐怕也是一长串的名单。又帅又有才,风度气质无敌,如果在年轻的时候遇见他,保不准我也是暗恋者之一。
83、江冬秀早知道丈夫的魅力很大,也早就知道自己的婚姻不会平平坦坦,但在得知他们同居的消息时,还是十分的愤怒。
84、因此,首先起来给新文化运动下严正批评的,不是国粹派的人,而是一批教育背景与胡适相差不多的人,如梅光迪、胡先骕和吴宓等。他们都是留美的学者,在南京教书,在1922年合办了《学衡》,以抗衡这个运动中他们认为的坏影响。梅光迪是哈佛大学欧文·白璧德的学生,在求学时就是胡适朋友间不赞同文学革命的一位。到了1922年他办《学衡》时,他所反对的,已不是白话文的本身,而是胡适进化论式的观念,因为胡适认为白话文终将取文言之地位而代之。总之,《学衡》所特别关心的问题,是那批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介绍外国思想界和文学界人物到中国时,所表现的态度:热心有余,读书不多,不知道单凭一时喜爱地去介绍外国名人是有危险一面的。马克思、杜威和罗素(杜威和罗素两人先后在1919年、1920年应邀到过中国讲学)三人当时在中国被奉为神明,西方与日本的现代文学流行的风尚,被盲目地模仿,而西方古典作品反而被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梅光迪等人责备那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对西方文学与哲学的深厚传统缺乏了解;他们只知贪新好奇,求转变,对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实在需要,反而置之不顾。而他们也因此可以说是没有尽读书人的责任,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梅光迪把这种新文化倡导者评为“:彼等非思想家乃诡辩家也“”、彼等非创造家乃模仿家也”、“彼等非学问家乃功名之士也”、“彼等非教育家乃政客也”。梅光迪这话,未尽公允,因为在这些他指责的新文化倡导者中,也有好些态度极为严肃的作家。另外还有一些搞思想工作的,虽然自己不一定有什么创见,但由于他们运用了西方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学问,开辟了新的蹊径,所以贡献不少。而这些人的动机、努力、热忱都被梅光迪不分青红皂白地诬蔑了。可是,若放长眼光来看,梅光迪的话也说对了,因为在这些新文化倡导人中的激烈急进分子(他们在1922年时势力已相当庞大),后来就凭着他们的个人喜好来改造中国。
85、 ——这就是胡适。他举起了箭垛,不怕人们的攻击。他不会鲁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者说,是他习惯性的思维、眼光、情怀和胸襟凝聚起来的勇敢,使他超越了国界,尤其罔顾了对敌国的仇恨。
86、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胡适开创之后,又有一批哲学家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人不断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精进,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征程,而且显示了胡适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的转换中所作的开创之功。
87、大师夸人,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不过,“你真还有这一手呢”,倒与今天我们的常用语,异曲同工。
88、其几经犹豫观察,胡适还是回台湾,间接承认老蒋“正统”之尊,给力、给面子;
89、(此书)发现胡适论《红楼梦》的新材料甚多……较从前收录胡适有关《红楼梦》的论述最多的《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又多出50余件。这对于胡适研究和《红楼梦》研究无疑是一种新贡献。
90、傅斯年,绰号“傅大炮”,有才有德,只是直率的性格,一般人吃不消,是一位敢在蒋公面前,翘着二郎腿,吞云吐雾的人物。可是也有例外,胡适的学生罗尔纲,曾在胡适家中做学生,回忆——
91、在《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中,胡适批评孙中山的“行易知难”学说“真意义只是要使人信仰先觉,服从领袖,奉行不悖”,把“知”、“行”分的太分明,存在着两大风险:第“有打倒知识阶级的喊声,有轻视学问的风气”;第当权执政的人“掮着‘训政’的招牌,背着‘共信’的名义,钳制一切言论出版的自由,不容有丝毫异己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