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72句精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72句精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2、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国无不善愿。住正定聚愿。乐如漏尽愿。不贪计身愿。

3、◆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4、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5、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6、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剎。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7、  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即大经第七种)。

8、◆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9、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10、◆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11、  爲增強更多師兄讀經信心,歡迎各位淨宗同修積極投稿分享讀經、聽經心得、家庭生活變化等等,勸導更多人讀誦《無量壽經》法布施,福德無量!

12、◆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13、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14、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于果教。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15、  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16、(回复51)十大菩萨名号原来隐含如来十大秘密

17、  《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18、佛言佛语: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的“善知识”,都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要晓知道,凡是自赞毁他的,一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不会说是任何场合站在别人前面,要争着出风头。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不会找我们。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19、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20、  (6)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今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于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已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

21、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彻照十方愿。

22、(回复64)比起高考,更需要是阴德的考试!

23、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悔过得生愿。

24、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25、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土,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26、◆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27、 总之,这很重要。不管什么人讲经,就是不讲前头的概要,也要先讲讲题目。所以就正好是,从讲概要到讲正文,这就是过渡了、交叉了,今天我们就是“总释名题”。

28、◆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29、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译手巧拙不同……梵本传写不同……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30、◆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着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31、  《新无量寿泾》二卷宋罽宝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

32、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33、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34、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35、  夫净土有四土:(1)凡圣同居土。(2)方便有余土。(3)实报庄严土。(4)常寂光土。以下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36、◆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37、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38、◆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39、  (4)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为常寂光土。《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故知身土不皆属强名。寂照同时,非思量境。又常寂光三字全显涅槃三德如来秘藏。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脱德,尘劳永寂故。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故。等觉大士破尽四十一品无明,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法身全显,圆证三德,彻本心源,究竟清净,证入常寂光土。

40、◆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41、  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信谓:信生佛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以上三事,号为资粮,贤粮欠缺,便难前进。信愿行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疏钞》复云:‘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

42、◆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43、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44、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慢归于简洁,淩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黄念祖居士于前言中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今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海外佛学界业已收入新印之续藏,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45、   ┌人法  文殊问般若经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无喻复二 ┤法喻  妙法莲华经   妙法是法  莲华是喻  无人   └人喻  菩萨璎珞经   菩萨是人  璎珞是喻  无法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46、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47、  习禅者须读此经,因此法门即无上深妙禅故;弥陀即自性故,净土即惟心故;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故;又即净即禅故,净外无禅故;不信净土即不信禅故,亦即不信自心故。

48、  (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49、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50、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51、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52、  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以别于原译与小本。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二字亦复无据。

53、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

54、共修南无观世音菩萨(guanyin966)

55、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56、  又经中‘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华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咸显彼佛世界具足庄严,周遍其国,是庄严一辞中所含‘交饰’之义。至于‘具德’者,则如经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故知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盖由于如实而安住也。实者,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又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此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57、  又《疏钞》云:‘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故莲池大师判小本为分圆。故列举大小二本中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以证《阿弥陀经》分属圆教。

58、恭恭敬敬将这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你的功德就是百千万倍

59、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寿命无量愿。声闻无数愿。

60、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61、◆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62、  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63、◆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剎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64、  又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弥陀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反”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又《圆中钞》曰:‘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极真故。”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据上钞义,一称名号,功德尚然,况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者乎!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此本众生行不到处,兹以念佛故,暗合道妙,不行而行,无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密教谓‘声字皆实相’,故念佛名即是念实相。持名念佛,无异实相念佛。

65、彭二林的删节本,魏默深的会本,都叫做《无量寿经》,同于《魏译》。这就没有分别了,大家单看名字,就不知道是哪一种了。

66、  方便有余土。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

67、      受持傳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願以師志爲己志,荷擔如來的家業。

68、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着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69、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70、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71、  欲修净业者必读此经,因其为净宗诸经纲要故;非读不能深入故,读之能得总持故。已修净业者,不可不读此经,因其于世出世间因果、苦乐,详赅无遗故;非熟读不能坚正信故;又于极乐依正修持法式,非读此不易明了故。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