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65句精选)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65句精选)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2、 把一切看淡了,心,也就不累了。人这辈子不过短短几十年,当然要开心地活好每一天。

3、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4、提到心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王阳明,但心学不是王阳明的首创,他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但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李贽了,他才是后期心学的泰山北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始的心学也属于儒学。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可谓是走火入魔。作为一个禅宗爱好者,王阳明有着别人没有的悟性,所以他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型学者。王守仁总结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什么叫知行合一呢?多数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和行为的合二为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说白了就是变通。但哲学这东西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是后来心学发展出了各个不同的派系,成了大明朝廷恐惧的东西。

5、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6、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7、想的多了反而增加了难度但是呢又不是说让个能学易喜欢研究的女孩的性格。

8、历任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阳明心学说到阳明心学,就不得不提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王阳明所在的明朝时期,由于程朱理学被东林d拿来做为对付宦官集团的工具,逐渐偏离了其哲学本质,变得越来越扭曲,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当时程朱理学的写照。理学的本意是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中“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延伸,即收敛私欲的扩张,不能偏离天道,只有控制扰乱心智的私欲,才有可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否则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9、在去沈阳之前的十天里,我每天都看师父的朋友圈,还有其他一些加为好友的师兄师姐的朋友圈,而且是从头看到尾,越看越迫不及待恨不得马上就见到师父和慧心师姐。同时又感觉自己好像做梦一样,质疑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一天我在师父朋友圈里,看到了如何真心忏悔引领无形的灵魂,累世的家人去得渡的方法和经络自动排寒法,我就私下偷偷都试了试,发现确实很神奇。在师父的高频能量场加持下,我会感觉后背有能量在流动,很舒服温暖;做经络自动排寒法时,我能感到双手劳宫穴确实呼呼往外冒寒气。真的太奇妙了!(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0、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1、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12、如传习录上卷31节: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13、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聂豹,晚年曾被谤逮捕下狱,锦衣卫来抓他时,他从容镇静,毫无惊恐之态,时人无不叹服,这就是一个有心学修养的人的受用之处,也是其做人牛气的地方。如果心学能够在中国大地上逐步传播普及,聂豹就不会是一个孤例,而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14、我能有今天的巨大变化,真的太感恩慧心师姐把我从黑暗的深渊中拽了出来,走进中毉心学的大门,时刻活在师父本源的光明和大爱之中,感恩一路以来大师姐、二师姐的引领以及所有师兄的帮助,关怀。万分感恩师父在我养生馆关闭,和前女友分手伤心绝望,不知去向何处之时收留了我,更加感恩师父的偏爱,每一次能骂醒弟子,觉察到自己的小我,自私……

15、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16、面对问题,许多男人往往容易采取惯性思维的模式,总是按着常情、常理、常规去分析,或是按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顺序去处理问题。但是,在成大事过程中,当他们一遇到更为错综复杂,更变化多端的情况时,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应付、去面对。

17、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件小秘密的事情,你会阻止它;看到孤独老人在挣扎,他会帮忙等。也就是跟着他的心走,表现他的良心。

18、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19、首先是如所想,确是阅历不够,心性不牢。研究透了就是废人。

20、接下来看第二个命题,知行合一。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行合一”是把“知”理解为认知,把“行”理解为实践,这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人主张先知后行,有人主张先行后知。王阳明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错了。“知”和“行”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个“知”也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良知不是学而能的,是人人都具备的。

21、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22、而是心如乎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的人学易会更精深

23、王阳明的智慧教会我们:世界之事,庸人逐利,智者谋势,欲成大事,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24、每个人需要明白,真正的强大往往来自我们厚德载物,如果我们做事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有为了别人,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朗与开阔,而你也会聚齐更多的人气。

25、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没有做成,我们就会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将失败归结为知识不够,或是经验不足。其实这是没意义的。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等到知识和经验完全齐备才去做,这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而且,就算总结出来,我们也不可能在下次做事时完全按照同一套方式。我们应该想的是,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诚心诚意,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26、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27、最新因果教育(玉历宝钞)动画全集;随喜分享,转运传福!

28、所谓人人都应收拾精神,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如何做到?首先要谦卑,把头放到地上——磕头,放弃小我。然后再有极高的自信,这个自信,就是我们的本心。

29、本文及图片选自网络,对此本平台感恩作者的美文。本平台旨为利益更多人群而转发,如涉及版权,本平台立即致歉删除。

30、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这两种人,尤其是第一种,而且恐怕很难绝种。所以阳明先生的话,依然需要被深深铭记,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传之后世。

31、理学的本质,在王阳明所在的时代,被当成政治工具,被恶意的狭隘化,当时的儒家学者和儒学大师,都处在困惑之中,希望找寻到一种突破,可以使遇到瓶颈的理学,冲破枷锁,在哲学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上天把这个突破,交给了王阳明。阳明心学是什么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32、一定要足够瘦,一定要年薪百万,一定要性格纯善,一定要个性自由,一定要去旅行,一定要有房有车......这些碎片的标签大量充斥着你的耳边,哪一个都听起来很有道理,哪一个都听起来充满诱惑。但你如果听从了他们,你便会成为他们的奴隶,即使你以为你在反抗。

33、真正的成长是从不抗拒手头的事情,而是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会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做好它。

34、而且王阳明提倡的还有“知行合一”,在我们克服了自身的“傲”之后,就可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行动去改善它,让自己逐渐达到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

35、王阳明讲究的是修心,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是人性,无欲则刚刚则是欲、欲有虚荣、有清高、有志远、有市井!正所谓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无利则无为!无为则远古!

36、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人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说:“如果你是父亲,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孝顺?事情你了,不去找你是为了一个忠诚的理由吗?交朋友,治理人民,就不能向朋友和人民要一封信和一份仁吗?他们只在这个心里。”(《传习录》)他认为理性不是朱所说的“正义”,而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

37、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8、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39、蔡元培先生任职北京大学之后,每次进校门,他都会脱下礼帽,谦逊地向迎接他的校役们鞠躬。在中研院任职时,蔡元培先生不搞特殊,只吃食堂大锅饭。蔡元培出行不是步行就是马车,从不坐人力车和轿子,从不招摇。香港首富李嘉诚曾告诫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华为老总任正非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称,出差自带行李,坐经济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填饱了60亿人的肚子,却不慕名利,仍然用10块钱的领带,爬田埂,醉心科研。影帝周润发,穿着最普通的衣服,陪妻子买菜、乘地铁、坐公交,过普通人的生活……

40、同时,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观念,也已经蕴含其中。所以我们才说这是心学精华、人生要旨,铭记、领悟并践行,人生必无所忧、无所失。

41、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像周易、心学等等,这些东西和现在教育根本不在一个话语系统里面,现在人很难入门。像周易,做学问的就是扯扯辩证法,搞实用的就是算命、看风水。像儒家的心学,现在的是往哲学上扯,什么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我看这样的书三尺高了,基本上都是似是而非。(听上去没什么不对,但实践起来没一点用处。)

42、第致良知。这里的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明善恶,也就是道德层面;第二辨是非,也就是智慧层面;第三是归本源,也就是万物一体层面。

43、生活复杂事物的权衡取舍中,利弊得失占据了上风。相比较享受事物的过程,事先给事物确定一个意义成了首位。 

44、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45、它来自大量的外在标签,接受着整个社会上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规训,它根本就不是你。

46、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47、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48、我们要明白,那些键盘侠,那些心灵匮乏者,那些难以理解的人或物,其荒诞和恐怖是这个社会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造成的,而非人的原罪。

49、虽为群经之首,然其博大精深之处颇多,少年心火旺盛,多有些浮躁冲动。会周易的人有多可怕。

50、人最后的矛盾在自己,同时人也是最难对付的,人最可爱,也最可恶。一个人可以笨一点,关键看他的“根基”;一个人可能智商很高,慧根很浅;一个人也可能智商并不高但慧根很深。

51、今天的人是不可能自己长出智慧的。为什么?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代文明已经高度复杂和精致化了,充满知识和技巧。这种复杂的文明,离智慧最为遥远。但当我们面临命运的抉择,知识帮不了我们。知识之外,我们也需要对命运的领会和对真理的感悟。所以,我建议各位EMBA学生读一点中国古代的人文经典。

52、越厉害的人,越懂得示弱。生活中,很多人习惯逞强,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占上风。习惯了假装坚强,一个人面对所有。即使有满腔委屈,依然选择绝口不言,也不想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即使身心俱疲,还要不断提醒自己,要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状态好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大家都活成了小心翼翼的人,不愿示弱。生活中,示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一般都不愿、不甘和不善于示弱。有的把示弱等同于“无能”、“胆怯”和“没用”;有的把示弱与做人的尊严和面子挂钩,觉得示弱会失尊严、丢面子,被人说闲话、瞧不起,甚至被人欺负。

53、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54、王阳明主张按自己的心做事,这是发生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思想。他说:“你的良心是你自己的准则。当你用心的时候,你会知道你是什么,但你会知道你是什么,你无法欺骗他。只要不欺骗他,跟着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在这里多开心啊。这才是真正的“专事”之诀,才是真正的“知事”之作。如果不依靠这些真机,怎么摆脱东西?”(《传习录》)

55、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56、王阳明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学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体验的自由、轻松和生动。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是清晰的,那么心境是畅通无阻的,才能达到一般的境界。

57、即便如我们一样的平头百姓,我们至于这个世界正如地球之于宇宙,只是微光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只要能够致良知,即使凡夫俗子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也可以有圣贤的作为,也可以散发着圣贤的光辉。

58、孟子所讲的“心”,指的是人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但孔子没有进一步阐发“仁”的根据在哪里。是孟子阐发了,他认为,仁就根源于我们的心,人本来就有善端,所以孟子说,人性本善。

59、相反,真正能成大事的男人,往往懂得用一种灵活多变、随机应变的“心计”去分析判断问题,去解决问题,会摈弃任何形式的“清规戒律”,该进则勇往直前,抓住时机,决不畏首畏尾;该后退时就立即撤退,绝不拖泥带水。

60、人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裹挟,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个物质至上、利益为先、价值追求和内心信仰极度稀缺的时代,就更是如此。

61、  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62、我理解的人并非本善抑或本恶,但人绝对是天然的向善,惧恶。

63、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慢慢走向佳境的过程。

64、示弱,并非软弱,而是权宜变通之计。示弱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好策略。适时适度示弱,才是聪明的选择。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勇猛善战。蔺相如原是一介门客,后因渑池之会功劳卓著被封为上卿,且位列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屡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强势的廉颇,蔺相如忍辱负重,“每朝时,常称病,不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示弱,成就了后来传为美谈的“将相和”。适时示弱,不是懦弱,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低头示弱,不是怕事,而是一种睿智。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