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38句精选)

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38句精选)

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 1、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明确: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

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

1、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明确: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3、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4、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5、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由大自然现象联想到劳动人民安排农事,引出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在告诉人们去如何安排农事。)

6、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7、(物候知识):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8、孕育yùn     载途zài     农谚yàn     竺可桢zhúzhēn     销声匿迹nì  

9、若问学生“物候和物候学是什么?”他们很可能从课文中断章取义地摘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物候学就是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摘出这些话,根本不能代表他们读懂了课文。怕的是,老师也不求甚解,以为这就是正确答案。

10、生乙: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11、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12、以春夏秋冬优美的画面导入本课。自古以来,是谁告诉人们这就是春夏秋冬呢?这些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13、基于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下文将展开对《大自然的语言》的课文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4、此外,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意思是说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立夏雷唱歌,早稻害虫多”,表示立夏这天有雷雨,这年的早稻田虫害就比较严重。总之,通过节气物候的预警,可以使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1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举例子,列举北京地区农民因为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等物候现象反映的物候延迟规律,而使农作物遭受低温损害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物候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令人信服。同时采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科学准确进行说明,让读者对物候重要性的认识一目了然。“可能避免”“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17、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18、因此,当看到蜘蛛补网张网活动时,则预示天气将向晴好方面转换。

19、(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0、出现这种云,表明该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转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21、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比喻  )

22、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杨叶钱大,要种黄瓜。飞杨花,种棉花。柳絮扬,种高粱。柳毛开花,种豆点瓜。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23、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24、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5)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要重视物候学,更好服务农业生产。这段话里包含观察、总结、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同时体现了作者对物候学的热爱,对科学反过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肯定。还有可以发现,为什么作者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农业丰收。它体现了作者心系祖国发展的人文情怀。)

25、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6、(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用人性化词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7、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8、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语文课培养科学精神,不是直接讲授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以“求真、严谨”的态度,运用各种阅读策略,真正读懂作品讲解的科学知识,不能似是而非、大而化之;进而,还可以对有关问题的表述甚至观点,提出质疑,展开探究。教师应避免以下误会:说明文的内容没什么可教(没意思),不需要教(学生自己能读懂),不应该教(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其次,实用文的教学,要重点训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技能。第引起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科学与人文有着深刻联系。从以上观念出发,《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提炼的教学内容有:

29、(物候知识):下雨时雨会冲垮蚂蚁或蛇的家,所以他们会在雨来临前搬家。

30、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32、三月刷青山。三月京瓜葫芦往外担。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33、明确:生甲:“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34、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35、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36、⑩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37、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