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22句精选)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像刘禹锡那样,永远保持昂扬前进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像刘禹锡那样,永远保持昂扬前进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3、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4、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5、“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圆月的心里悲苦!
6、往西北方向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7、上片主要是写景。写岛、写舟、写天、写月、写波涛、写峭壁,通过写中秋美丽的夜色,寄托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当然也不只是写景,这岛列千螺、舟横万鹢也是大战前的气氛,既严阵以待,又好整以暇。鹢是一种水鸟,经常被古人画在船头,蕴含着人们对平安的希望。虽有波涛来袭、自有峭壁可守。短箫吹醉中有长剑催寒,外松内紧,体现古国儒将风范。元规,就是庾亮,东晋名士,是力主北伐的将军。元规啸咏,是说庾亮和部下在武昌南楼吟诗的事。这个典故符合作者主战派的将军身份。文雅的谈吐中,透出坚定和勇气。
8、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
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0、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11、秋天原本就是“遥远”的最佳载体,只是今年的秋天令我感触更深罢了:我九十岁的老父亲,终于在我半夜起身服侍时,茫然问出“你是谁呀?”的话,而在白天短暂的清醒之中,老人却前所未有地将“遥远”清晰地画面化出来。
12、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3、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14、月亮在古代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
1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17、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18、“爱国词人”是辛弃疾身上最重要的文化标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尽他一生未完的心事。虽然终于不免“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但更多时候,辛弃疾都将“君王天下事”以看似无形的圆熟手段化于词作之中,恐“长鲸触破玉殿”和“满月渐渐如钩”似不可认定与国事无关,此中寄托隐含着他对南宋江山的一片忧心。
19、夜晚从来比白天更适合思考,张若虚曾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轼亦曾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词戏仿《天问》,全篇发问,问得韵致跌宕、意趣盎然,且在笔墨浮游之间不露痕迹地将传说中的月宫、嫦娥、蟾蜍、玉兔全部勾连起来。
20、最伤心的中秋诗词——《绮怀》(清·黄景仁)
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