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二战十大名将为什么没有曼施坦因(59句精选)

二战十大名将为什么没有曼施坦因(59句精选)

二战十大名将为什么没有曼施坦因 1、1942年夏天,德国开始巴巴罗萨计划的二阶段——蓝色行动。蓝色行动意图在苏联南方打开局面,打垮苏联的工业生产和石油供给,南方集团军群分

二战十大名将为什么没有曼施坦因

1、1942年夏天,德国开始巴巴罗萨计划的二阶段——蓝色行动。蓝色行动意图在苏联南方打开局面,打垮苏联的工业生产和石油供给,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和B两个部分,进攻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油田。

2、苏联元帅,成名于跟日本人交手的1939年诺门罕战役,从此受到斯大林的重视而平步青云,从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一路升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成为苏德战争中的“救火队员”。(二战十大名将为什么没有曼施坦因)。

3、他指挥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都是以先死守再反攻的战法,扭转了苏军几乎崩溃的战线,成为苏德战场的关键节点,因此他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主要功臣之也可以称为二战苏军的代表性人物。

4、曼施坦因的计划,正符合东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哲学思想,在陆军内部反响很强烈。

5、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民族对于强者都认为应该得到尊敬。即便这个强者是一个失败的强者。抛开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不谈,从纯军事角度来说,德军的战略、战术、军队素质可圈可点的地方确实很多,表现得确实非常优秀。

6、尽管像曼施坦因一样的优秀军官不少,但也不能挽救因战略失误而导致的失败,德国最终战败投降,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严厉惩罚,不仅领土被割,要负担巨额赔款,军队也被限制在十万人。条约表面上使德军不再“有害”,但实际上却比任何德国自己的“军改”都有效——德军不得不优中选优,留下了最好的精英“种子”,而且在武器装备上的各种限制,也让德军不得不搞了许多“创新”,这些都让当年的协约国在二战初期吃到了自己种下的苦头。

7、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第88名)"。

8、摩德尔是德国陆军另一位“防御专家”,进攻方面其实摩德尔也同样的优秀。更重要的是,摩德尔是一个善于在劣势下将德军引向成功的将军。进攻方面,摩德尔参与了对波兰、对苏作战初期的多次战役,以及库尔斯克战役,阿登进攻战役等;防守方面摩德尔取得了尔热夫战役、火星战役、库图佐夫战役、列宁格勒防御战、巴格拉季昂行动防御战“市场花园”防御战等的成功。摩德尔提出的“战斗群”构想,“盾与剑”策略是比曼施坦因的突击炮理论更为实用的军事理论。

9、德军决定发起反击,但在战场另一边,苏军将领做梦也没想到,德国人在这种劣势下不想着撤退,居然还着手组织反攻。对此,苏军集结了5个集团军,想在哈尔科夫附近打一场围歼战,将德国人赶到第聂伯河,意图争取在1943年底让德国人撤出苏联。

10、所以最终在纳粹德国战败之时,曼施坦因早就被解职释放回家养老了。

11、指挥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柏林战役。

12、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使德军的坦克运用和战术思想遥遥领先于欧洲各国,进而在二战爆发后,使德军迅速打垮了波兰、法国,同时也重创了英国和苏联,古德里安则亲率装甲部队参与了上述作战行动,从第19装甲军长到第2装甲集群司令,战果堪称辉煌。

13、第三名: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

14、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战略家,被后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15、曼施坦因不但能制定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亲自指挥作战也毫不逊色

16、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曼斯坦因更是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他可以说已经远超希特勒,例如建议在冬季到来之前先打下莫斯科而不要先去攻打基辅,注意分化苏联内部矛盾,从欧洲占领区搜刮的粮食部分优先照顾苏联的饥民,缓和矛盾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兵源,同时扶植原有的沙俄旧势力,激化其民族矛盾等等措施,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措施无一不是击中前苏联的命门要害。

17、防御方面隆美尔曾在绝对劣势下,面对着英军“十字军远征”的进攻,成功地将非洲***移至卜雷加港,隆美尔还成功组织千里大撤退。可惜密码被盟国破译,隆美尔的最后反击失败了,一代枭将黯然结束了自己“非洲神话”。非洲军团在平庸的阿厄尼姆大将的率领下最终走进了覆灭的坟墓。1944年隆美尔再获启用后,卓有成效地组织构筑了“大西洋壁垒”,可惜诺曼底登陆时,工程并没有完工。

18、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本海军中,反对加入轴心国的高级军官,反对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但在日本右翼势力庞大的压力和日军高层的压力下最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位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最高军阶为大将,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著名陆军战术“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古德里安也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古德里安现今成为了德国发展装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历史学家称作“闪击战之父”,同时也因为其急躁和直爽的个性而被部下取了个“急速海因兹”的绰号。

20、英国人其实很矛盾,美苏冷战的局面已在眼前,对德国将领的对苏罪行到底惩罚还是睁只眼闭只眼?丘吉尔主张和德国和解,外交部和战争部倒认为证据确凿就要起诉。

21、苏军虽然人多,但都是经过斯大林格勒苦战的部队,战士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补员,编制空缺很多,很多师只有几千人。

22、按照1943年苏联的战略计划,1943年2月若是没有哈尔科夫的战败,苏联能在1943年夏天把德国人赶出乌克兰,并于1943年底把战线推到东欧。但因为曼施坦因的一记重拳,这个计划化为泡影。

23、第三名: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

24、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虽然打得非常出色,可那毕竟是1945年以后发生的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

25、希特勒作为二战中德国的最高统帅,不可否认他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军事上,希特勒一方面是过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却又缺少必要的冒险。德国在二战中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也有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但是在几个重大方面出现的错误,导致了德军的最终失败,这也难怪曼施坦因曾欲哭无泪的说道“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都因为统帅部的干预而失之交臂”。

26、就这样,到了后来,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面禁运,如何解决和美国的争端就成了日本政府和天皇最急迫的事情,夹击苏联的计划已经根本无法实行,只能搁置一边了。

27、经典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

28、曼施坦因的计划非常大胆,他准备用手上的精锐装甲军先吃掉苏军冒进的前锋——西南方面军,这支部队已经在扎波罗热城外,他们筋疲力尽而且补给不足。

29、(和长子吉罗在1942年的最后一张合影,不久后吉罗战死)

30、1973年6月10日,86岁的曼施坦因逝世,一代名帅告别了这个世界。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曼施坦因是一位出色战术大师,在苏德战场上经常以少胜多,在战略方面也远比希特勒更有眼光。

31、以下几个战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第一次是救援保卢斯集团军的“冬季风暴”行动,曼施坦因居然指挥10几个师的德军,向朱可夫的83个师旅级作战单位发起反突击,一度接近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仅有48公里的地方,尽管功败垂成,也把苏军从上到下弄得非常紧张。然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后,朱可夫挥军追杀,试图一战摧毁德军南部防线。

32、德国陆军元帅,说起曼施坦因的战略眼光和参谋水平,当然以1940年实施的西欧战役《黄色计划》为标志,也就是加强版的“曼施坦因计划”。

33、当年的希特勒其实就看的更远,希特勒其实一直就没指望过日本能帮助自己夹击苏联,他深知以日本的力量根本无力两面作战,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更希望的是日本只要能拖住美国这个未来的强敌就好。所以一直对督促日本进攻苏联不积极,抱着一付可有可无的态度,当时的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很多回忆片段中就证明了此事。

34、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35、龙德施泰特元帅在军界的威望很高,有许多追随者,其中曼施坦因就是坚定的支持者之曼施坦因曾长期担任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参谋长,和龙德施泰特元帅有着密切的关系,非常敬佩龙德施泰特。在曼施坦因为了对法作战计划而和陆军总司令部力争时,龙德施泰特坚定的站在了曼施坦因这边,从始至终都让曼施坦因以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名义和陆军总司令部沟通,至少在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眼里曼施坦因和龙德施泰特是“一个队列里的”。

36、后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第19步兵师服役,少尉军衔。然而后来他却成为了10位五星上将中晋升“第一快”,出身“第一穷”,也是美军统帅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

37、这个方案风险大但也最出敌意料,本来这个计划由于风险大而并不被看好,但由于一架载有原计划的联络飞机误降比利时,希特勒最终采纳了曼施坦因计划。后来的事实证明,死抱着一战思维的英法军根本没有料到这一招,被德军迅速击溃歼灭,法国人苦心经营的“马其诺防线”成为了千古笑柄。如果不是因为希特勒莫明其妙地下令在敦克尔克停止进军,恐怕英法军将会全军覆灭,曼施坦因也得到了“闪电伯爵”的绰号。

38、半年之后他伤愈复出,被调到军团们军团参谋部,远离了危险的前线。此后,他随军团参谋部参加了对塞尔维亚和俄国的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等到东线比较稳定后,曼施坦因又回到了法国前线,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而曼施坦因大概也不会想到,在索姆河战场某个角落里,他未来将要效忠的“元首”,此时还是下士的阿道夫•希特勒也正拿着毛瑟步枪在战斗。

39、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随军开赴法国,后又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被德皇授予蓝马克斯勋章。一战后曾担任过步兵营长、陆军学院教官。1938年隆美尔少将任元首大本营司令。

40、1944年莫德尔封帅,他率部在东西两线的拼命顽抗,极大消耗了苏军和盟军的兵力,也拖延了法西斯德国灭亡的时间,从纯军事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战术人才。

41、《孙子兵法》称为大将者,必须要懂得“慎战”,其实中外古今亦然。摩德尔元帅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库尔茨克战役,而曼施坦因正好相反,坚持继续进攻,投入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第24装甲军(下辖第23装甲师、维京掷弹兵师)约150辆坦克。希特勒患得患失地相信了曼施坦因,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完全是基于对曼施坦因的无限信任和对胜利的无限渴望。曼施坦因的继续进攻无法击溃苏军预备装甲力量,形势迫使希特勒终于做出决定,调回了曼施坦因的几个装甲师,库尔茨克战役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42、隆美尔在北非最终被英军击败,返回欧洲后已无大作为。1944年,他受到谋杀希特勒的“20事件”的牵连,被迫服毒自尽。

43、(战后,身着西装的曼斯坦因)第二次审判——嫌犯仅剩曼斯坦因一人……苏联人显然不满意纽伦堡处决的德国战犯数量,对于那些苏德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们也希望能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英国内阁受到不小压力,只能决定在1948年7月,起诉勃劳希契,龙德斯泰特,斯特劳斯和曼斯坦因,这几位苏德战争里闻名遐迩的战略战术指挥者。

44、古德里安显然没有想到此点;许多后来的历史学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特别很多那些完全生长在温暖地方的"历史学家"更是很少考虑到此点。

45、隆美尔虽然最后的职务是西线“B集团军群总司令”(1944),陆军元帅,但天下人都知道他属于戈培尔政治宣传和刻意包装的“明星” ,作为一个战术高手,他在战略上并不出众,他甚至没有正儿八经在陆军总参谋部工作过,短暂的“实习”是为了能当上装甲师长而已。这一点,不仅陆军军官团清楚,其实小胡子心里也清楚。

46、随着希特勒与曼施坦因在战争方向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到了后期,身为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甚至直接指出希特勒没有打仗这方面的天赋,让他不要太“多管闲事”。

47、当前形势造就了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将军处于危险之中,并冲向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优秀军官从德国涌现。正如公众的后代所说,三个最著名的非帝国是三个著名的人物。对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个国家的结局不同。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人以失败告终,但曼斯坦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并具有战略眼光。尽管曼斯坦打了很多大仗,但他对一件事情感到后悔。

48、随着西德东德的对峙,局势不容许他这样有能力的人物赋闲。面对陈兵境外的苏联和东德,联邦议会除了争取美国人的帮助,还四处寻找应对良方。他们很快找上了在家的曼斯坦因,面对新政府的官员,曼斯坦因从实用角度来分析了战略力量分析和国家防御力量。他们谈到西德军队应该采用职业军队还是征兵制时,曼斯坦因建议所有应征入伍者的服役年限应该至少为18个月,最好达到24个月,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战斗力。他还提出要组件预备役部队,已应对战事需要。

49、古德里安此前已经被征召,但因病去世,没能和这些过去的同僚一起再次在欧洲地图上排兵布阵了。

50、就战力来说,苏军并没有太大的劣势,具有坚守的条件。

51、德国“陆军大将”,德国“帝国之鹰”。,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二战期间,为德国组建了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二战期间,古德里安在1个月搞定波兰,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400多千米横贯法国。

52、如果是美国二战期间最有名的将军是谁,那肯定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他是美国授衔最多的军官,是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也是美国最年轻的西点军校的校长。他在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期间退出美国现役,成为世界是唯一一个被外国人授予元帅称号的美国人。

53、1887年11月24日,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vonManstein)出生于柏林的一个贵族家庭,但此时他还不叫“曼施坦因”,而是叫“弗里茨·埃里希·冯·李文斯基”(FrittsErichvonLevinski),因为他的生父是爱德华·冯·李文斯基(EdwardvonLevinski),一位普鲁士贵族,同时还是炮兵上将。那么他应该就叫“李文斯基”才对,为什么又会成了“曼施坦因”了呢?这还得从他母亲那边讲起。

54、作为最后一位德国陆军元帅,86岁的曼斯坦因在1973年6月9日晚间中风,随即去世。他以全套军礼下葬,数百名各级老兵前来送别。庄严肃穆的军乐声里,一个时代结束了。

55、朱可夫有一个职务是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难以望其项背的,那就是1941年1月出任过苏军总参谋长,具备了战略全局观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基辅战役进行中,他曾经强烈建议苏军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伯河暂避德军锋芒,以图再举。然而斯大林武断地拒绝了这个正确意见,并且把据理力争的朱可夫贬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而西南方面军最后几遭全军覆灭65万人被俘的惨败,其实证明了朱可夫战略眼光的清醒。

56、至于赖歇瑙和曼施坦因的关系则较为模糊,曼施坦因在其回忆录中很少提及赖歇瑙,而赖歇瑙由于早早就心脏病去世,也没能留下和曼施坦因有关的资料,他们俩的关系我们只能做一些主观的猜测。曼施坦因和赖歇瑙在军事上的交集有两次,一次是在波兰战役中,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正好在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麾下,而曼施坦因是该集团军群总参谋长,由于战役结束的很快,所以两人交集也很少。另一次是在东线战场,曼施坦因担任第11集团军司令,而他的上司就是赖歇瑙,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不过由于克里木半岛的战事较为独立,基本是曼施坦因自己独立指挥,赖歇瑙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其影响很小,而且不久之后赖歇瑙就病故了。

57、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发明者,也就是德国闪电战的创始人。被称为纳粹的三大军事天才。其实,他的主要理论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装甲兵力:"只许集中,不可分散"。

58、1940年,法国战役。曼施坦因为德军制订了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曼施坦因的计划充分展示了闪电战的思想以及其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德军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了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了马斯河的桥头堡,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英法军切断在北部。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席卷而下,英法联军全线崩溃,著名的马奇诺防线成为摆设,英法军部队被迫丢弃大量的武器装备,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很快法国便被德军占领。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