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77句精选)
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1、公元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2、虽然短命,但也赋予了这个城市以无穷的文化历史气息。由于刘禹锡所生活的唐代也在面临重重
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1、公元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2、虽然短命,但也赋予了这个城市以无穷的文化历史气息。由于刘禹锡所生活的唐代也在面临重重发展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来到了金陵城慨叹天下兴亡,在其中也包含了对于大唐王朝未来发展命运的担忧。(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3、时间一长,策知县自己坐不住了,跑到刘禹锡家一看,当场气了个半死。
4、 他在夔州呆了三年多的时间即被调任和州刺史,即今安徽马鞍山和县,两年后奉调回京,从初次被贬到这时,他被放遂的时间整整过了23年。
5、替代直接的政治变革的政治选项退出了宫廷和诗人的个人生活,从而变成与精神生活有关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教化即诗教。对刘禹锡来说,写诗变成了一种新的政治选项,一种替代立德和立功的立言,他从“事”与“策略”的逻辑返回了言与道的逻辑。如果说王叔文在为着成事的逻辑中不适当地遵从了言与道的逻辑,从而致使维新集团败北,同样在刘禹锡和柳宗元这里,甚至在言必称古的韩愈那里,立言总是与立功、立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无意识的冲突。立言总是隐含着未被觉察的、却显露在他们命运之中的对立功、立德的反讽。因此,一种政治的诗歌即《大雅·文王》回到了诗歌的政治,即回到一种不带争议的、唤醒共识性的感知,即通过《乌衣巷》之类的诗歌对社会进行新的集体精神的建构。(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6、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王叔文等人企图改革弊政,挽救唐王朝的颓势,发起了“永贞革新”。
7、表达的意思很明显:看,那些妖艳贱货终究是昙花一现,我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8、“千寻铁锁”是吴主孙皓命人在江中险要处轧上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国的船只。但最终仍是失败,晋国的军队直驱而入。
9、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10、 临终前,他写下了《子刘子自传》,表现他始终如一的倔强正直,这种精神老而弥坚,老而弥笃;在文中,他公开为王叔文申冤辩屈,同时也肯定了当年自己参加革新并没错,长期遭贬完全是受到不公平的处置。这种敢于肯定自己一生是光明磊落的勇气,实在是无人能及!
11、除了诗歌文章之外,韩愈在政治上也是有所作为的。
12、孟郊有“诗囚”称号,与“诗奴”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13、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14、在飒飒的秋风里,刘禹锡站在西塞山下,他仿佛能看到王朝摇摇欲坠的命运……
15、繁华无双的大唐王朝就此拉开序幕,登上历史舞台。
16、刘禹锡晚年与令孤楚唱和频繁,此时李商隐正在令狐楚幕中,他对刘禹锡应有印象。令狐楚虽然很欣赏并利用李商隐的文才,但从未荐举过他。李商隐通过令狐楚求荐于刘禹锡,后来才得到晋升。李商隐曾写信感激令狐楚,实际是感激刘禹锡的恩德。
17、他和时任宰相张说交谊甚好,相传张说曾私邀孟浩然到家中做客,恰巧碰上了唐玄宗来访,吓的孟浩然连忙钻到床榻下躲避。
18、弥留之际,他给刘禹锡写了封信,将幼子和自己全部遗稿都托付给这位挚友。
19、颈联是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回应,白居易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虚度年华,想到这些我心中很是不平。
20、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他曾断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可惜的是唐玄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忠言。
21、播州是个人口不足五百户的小州,那儿偏僻荒凉,山穷水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若跟他一起走,身体实在吃不消;若留在京城,这一别恐怕再无母子相见的一天。
22、二是贬谪生涯阶段。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23、崔群一听,顿时愣住了,没等张正矩说完,终于醒悟他是张正谟的哥哥,当即变脸,破口大骂:你竟然是张正谟的哥哥?你的那位好兄弟就是一个无赖。
24、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方,不知不觉便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25、虽然韩愈是当时文坛大咖,可他的驳论还是没能挽救李贺遭馋落第的命运。
26、陈子昂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有“诗骨”之称。
27、朝局越来越不可理喻,d争内斗没完没了,尤其甘露之变的恐怖屠杀,使刘禹锡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乐观、豪迈,开始认同白居易“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诗风也变得委婉隐晦起来。
28、他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29、 刘禹锡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人物,他那《游玄都观》及《再游玄都观》,表现的都是他的任性,完全是一副“打不死的小强”作派,与一个政治家的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智慧,差距实在是太远了。
30、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31、 越写越多,赶紧打住收尾,最后录一首刘禹锡最著名的怀古名作结尾,这首诗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32、 玄都观,位于长安朱雀大街崇业坊附近。都说观内桃花好看,刘禹锡就去看了看,顺便写了首诗。
33、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
34、因为涉嫌妄议中央,刘禹锡再次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几个好友也无辜躺枪,其中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
35、与贺知章相关的另一个称号是“吴中四士”,“吴中四士”不是贺知章一个人,而是四个人。
36、和王勃一样,李贺也只活了27岁,却同样在大唐诗坛留下了惊艳一笔。
37、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以此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38、策知县一见,不由得皱起眉头:你不就是因为犯了思想错误才被贬到这儿的,还想争什么?
39、 僵持没有多久,兵权在手的太监们就行动了。这个皇帝不听话,那就换一个!太监们仗着自己手中的兵权,又拥立了一个皇帝,唐顺宗的长子李纯。
40、唐宪宗逼宫,唐顺宗退位,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素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
41、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42、唐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43、作为晚唐高寿诗人,韦庄不仅做了改朝换代后的五代前蜀宰相,也亲眼见证了大唐王朝的灭亡。
44、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45、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46、 这就是刘禹锡,虽在凄凉地中蹉跎了23年,但初衷不改,仍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的高尚人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再次游览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47、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48、父亲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父亲的名字中带有“仁”字,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49、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50、23岁授太子校书,后来又做了监察御史,前途一片光明。
51、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52、这种“刺头”精神,让他吃了半辈子苦头,却也值得钦佩。
5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竟是他乡之客。
54、 唐宪宗,名叫李纯,又一个由太监们拥立的大唐皇帝。
55、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56、 章雪峰,文史作家,历史文献学硕士,现供职武汉。出版有《中国出版家·章锡琛》等作品。
57、但好歹在考场上是一路高奏凯歌。现如今儿子连进入仕路的头一关都过不去,心里真是又气又急。唐代的科举考试既是智力的大比拼,又是人际关系的大比拼。
58、 这种语义双关、讽刺朝政又充满对新贵的鄙视之情的诗作,当权者当然也能品味出来,所以宰相武元衡等人看到这首诗很不高兴,就把刘禹锡贬至播州,后来又徙到夔州做刺史。
59、 ——摘自《唐诗现场》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60、刘禹锡奋笔疾书,于是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就这样诞生了。北宋人所编辑的短篇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一书记载,品级很高、权力很小的刘禹锡有段时间很郁闷。
61、这是“诗教”的结果,就像诗经承诺了维新的使命又避免尊崇现实秩序及其权力一样,诗教所指向的目标与现实场所的行事规则之间包含着无法调和的冲突。尽管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诗教,一种对“言与道”的感知逻辑的推崇,将塑造出一种新的士人精神或社会风尚,但却与实现权力的那些手段多半背道而驰。
62、他有个绰号叫做“诗豪”,是好友白居易给他取的,后人觉得很贴切,一直沿用至今。
63、临行缝衣的场景,伟大无私的母爱,加上孟郊真挚自然的情感,每每读来,潸然泪下。
64、这首诗的前两句应用了粉落,椒飞,风吹以及雨洒四个意象,生动地刻画了古城墙的衰败景象,渲染了一种世事沧桑的氛围,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心情。其实作者只是选用了几个典型的意象,读者也可以想象出诗人眼中的荒凉景象,寸草不生、萧条冷落,草木杂生,人迹罕至。
6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6、(原创不易,请多支持。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67、怀念故去旧友却也只能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68、 这篇《陋室铭》几乎每个人都烂熟于心,它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文中的骄傲语气和刘禹锡的豪气心性非常吻合;作此文时,他已年过50岁,贬至和州当通判,他的顶头上司却很是不喜欢他,每每给他为难,一个住所三次更换,越换越小,完全置朝廷规定所不顾。
69、听到噩耗后,刘禹锡第一反应是“如得狂病”。他马上把母亲的葬礼推迟,先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然后将好友之子带在身边抚养,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整理柳宗元的遗稿,编纂成集。
70、 他得罪了什么人?得罪了一帮太监。看个桃花,写首诗,怎么就和太监有关系了呢?
71、杜甫是唯一一位可以与李白并肩媲美的诗人,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72、这不兴致又来了,又在门前留下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73、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期。在朝廷中,是宦官专权、朋d之争;在地方上,是藩镇割据。以刘禹锡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宦官专权、朋d之争和藩镇割据三大顽疾对帝国前途的危害。只是官小位卑,一直没有机会有所作为而已。
74、我是谁?大名鼎鼎刘禹锡,想当年我在京城都敢怼达官显贵,这点小风小雨算个啥。
75、 这一去,就又是十三年。刘禹锡五十七岁了,他的母亲也已病逝于连州。
76、 而这次离京也是两个好朋友的最后一面,四年后,身心俱疲的柳宗元与世长辞,将孤儿与诗稿都托付给刘禹锡,满头白发的刘禹锡悲痛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