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思想主张(47句精选)
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1、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2、认为人如果将知行分做两件去做,势必在理论上失却“知行本体”,在实践上造成“终身不
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1、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2、认为人如果将知行分做两件去做,势必在理论上失却“知行本体”,在实践上造成“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之弊。
3、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4、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譬如“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面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5、“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已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痾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这里的“心学”指治心之学。亦即圣人之学、圣人之教的核心与出发点。
6、地址:贵港市中山路1号吉田大厦九楼911-917室
7、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主要成就: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8、所谓“格物”,非格心外之物,“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即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
9、 王守仁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从他对“心”“物”的关系、“知`’“行”的关系和“致良知”的理解,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但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是很可宝贵的,迄今仍然有参考的价值.
10、他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批评朱熹“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是导致“知行之所以二也”的原因。
11、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12、(教招)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你能否分清?
13、(教招)这个知识点,77%的同学都会混淆哦
14、〔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30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5、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凡谓之行者,只是实去做这件事。
16、“心即理”为王氏心学之理论基础,也是其宇宙观。
17、“拔本塞源论”虽然只是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部分,但与答顾东桥书的前面部分主要针对顾东桥的具体疑问相比,这最后的部分具有总论根本的意义,直指“什么是圣人之学”这一根本问题。从而也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正惟如此,王阳明死后其弟子后学把这段文字独立出来命名为《拔本塞源论》,这使得此篇在理学史和思想史上享有了特殊地位。明末大儒孙奇逢说:“拔本塞源之论,以宇宙为一家,天地为一身,真令人恻然悲,戚然痛,愤然起,是集中篇大文字,亦是世间一篇有数文字。”本文即专就拔本塞源论这段文字的思想加以讨论,不涉及答顾东桥书最后这段文字之前的内容。
18、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
19、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推而衍之,便为孝、弟、忠、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由哲学到伦理学的逻辑论证,树立了封建道德的绝对权威。
20、〔7〕林方、王景和等译《近代心理学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年版。
21、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2、关于“致知格物”之法,王守仁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门四句教。
23、本来,心理学原属哲学,从哲学中分菜出火也仅仅百多年。哲学家而有心理学思想的人,他的心理学观点往往受其哲学观点的影响。王守仁是我国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所以他的心理学思想深受其主观唯心主义,并发展为唯我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必须承认王守仁是一位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家。外}醉合理学史上,也不少这样的人物。如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心理现象理解为灵魂,尚被誉为心理学家。而且他们有些观点比王守住的观点还落后些。例如:王守仁认为能影响客观事物的精灵,在人活着时起作明,人死了,精灵扰游散了。而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作物质的,便可以领悟一个理想世界,在肉体死后还能继续生存”。(7)就从这方面比较,都属干唯心主义范畴内,王守仁的人死精灵散比灵魂永存说略高一筹。柏拉图等能在外}外合理学史上被列为古代心理学恩想家,中国的王守仁为什么只能称哲学家而不能称为古代心理学巴想家呢?总的说来,王守仁谈到了心和身、心和物的关系,但是他又混淆了颠倒了身和心,心和物的关系。从他的理沦分析,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唯心主义心理学思想家。
2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25、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6、地址:钦州市燕舞路2-1号(东泉大厦侧门)
27、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28、 学习过程中,王守仁要求学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袖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舒)其心意,久则义礼侠洽,聪明日开矣。”〔22〕这段话灼意思,要求读书时,必须注意力集中。一面诵读,一面积极思维,一字一句,都反复闸述其含义。在明读时,要抑扬顿挫,音节和谐,能使心情舒畅。久之便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于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在礼义道德和智慧方面得到发展。他主张对学生不是“责其检束”,主要是“诱导”,诱之歌诗,导之习礼。可见王守仁的心理学巴想中,包括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和美育心理巴想,不愧为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家。
29、关于认识方法,王守仁的核心思想为“致良知”或曰“致知格物”。
30、地址:崇左市花山路嘉苑小区A-24号(市直A区对面)
31、地址:柳州市解放南路1号3层3-1号(五星街中影星天地影城3楼)
32、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33、陆九渊和王守仁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们均主张蒙以养正,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其身心特点适时展开。和陆九渊相比,王守仁不仅深刻地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而且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
34、 作者蔡仁厚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著有《孔孟荀哲学》、《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墨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宋明理学》(北宋篇、南宋篇)、《王阳明哲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等书。
35、(教招)分清这些“元素”,教招复习省几步!
36、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37、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原为其《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节,该书载于《传习录》中卷,而为之首。《年譜》嘉靖四年九月下“答顾东桥璘书有曰”,可见年谱是将此一答书系于嘉靖四年,王阳明是年五十四岁。《答顾东桥书》是王阳明晚年的重要作品,其论学术思想的分量已相当于一部著书。而“拔本塞源论”虽然本是答顾东桥书的结尾部分,但阳明自己已经指出,结尾之前的部分多是就分散的问题答问,还没有谈到根本性的问题。
38、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9、他称此为“学问大头脑”、“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40、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为“行良知”,因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黄宗羲对这种力行实践的精神解说得更明确,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
41、王阳明的思想很丰富,其中如“知行合一”等主张,被研究和宣讲得很多,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而他在晚年提出的拔本塞源论,虽然在当时的王门中颇受重视,但在当代受到的关注较少。所以,我们在这里对其拔本塞源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一些梳理,以促进对这一思想的研究。
42、〔13〕《王文成公全书》卷之八《书魏思孟卷》.
43、黄宗羲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
44、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45、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46、 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