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98句精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98句精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库是基本书院新开辟的一个创新栏目,将萃取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思想的好文章,与读者分享。 2、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尊敬老人孝顺老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库是基本书院新开辟的一个创新栏目,将萃取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思想的好文章,与读者分享。

2、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尊敬老人孝顺老人的榜样。父母尊老爱幼,就不会有铁石心肠的孩子。否则就会产生最大的不幸。

3、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4、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2)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5、三是极强的教育预见性。如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工作在20世纪中期,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学说离我们已近40年之久。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给我们展现的教育世界却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可见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在当时就是极为前沿的,至今仍然表现出极强的预见性。可以说,他的思想领先他的时代几十年(时间也许会证明他领先的时间更长),实践和思考着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许多问题,如关于“幸福教育”“关爱教育”“公民教育”等,依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世界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普遍趋势。他以儿童和儿童发展为中心,建构教育学理论,其儿童研究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某些方面依然领先于我们今天的儿童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儿童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他以学校为现场研究具体的、现实的、多样的儿童,而非研究抽象的、平均的、想象中的儿童,给我们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他的关于“智力情感”“智力尊严”“智力道德”(世界观)的研究和结论,已被今天的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所证实,是最为前沿性的理论和观念。

6、种庄稼要不务农时,教育孩子要适时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雪苏)

7、“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要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对他们实施全面和谐的教育,他说:“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信制约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8、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他提倡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师生仪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都要做到外表美和精神美的统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说:“学生走进校门,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① 

9、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前进》一文尽管尘封甚久,但终见天日,历史给它了公正的待遇。此文与其说是对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批评,不如说是对苏联僵化、专制的教育体制及其御用理论权威的挑战。透过《前进》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巍然站立在我们面前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高举人道主义的教育大旗,扎根实践,勇于思考,力排不良倾向,坚持“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宗旨,恪守着“我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庄严承诺!

10、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11、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

12、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动态》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资料》开始对外国教育进行介绍。我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分给我的任务是研究苏联教育。一次参加会议需要介绍苏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情况,我读了一些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13、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他说,没有父亲的光辉榜样,一切有关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就和谐的教育来说,团结友爱的父母协同影响孩子是很重要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友谊和相互支持,对孩子来说,这是把它引进复杂的人的关系领域的直观实例。在父母相亲相爱的家庭中,孩子也会变得“友好、真诚”,“他们自觉地力图不带给父母悲哀、惊惶不安和忧愁。”这恰恰是“父亲和母亲以自己热切的相互关心,相互忠诚和体贴入微进行灌注的结果”。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是必不可少的。做父母的应当永远记住:“应首先以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

14、他的一生中有三十五年从事教育工作。在帕夫雷什中学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创造性工作,使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实验室。也就是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他在三十五年辛勤实践的基础上写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故事,现多已翻译出版。

15、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请给孩子留点面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吕斌

16、苏霍姆林斯基是中国教师比较熟悉的当代外国教育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过近40年的传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作为养料已经深深浸润到中国教育的精神血脉中。

17、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和谐一致。

18、苏霍姆林斯基说,惩罚,尤其是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打一次,自尊心就会减少一分。如果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自尊心,那就谈不上教育了。而在教育时,特别要重视自我教育,那就是不为了奖励而做好事,不背着人做坏事。没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效果。而体罚在损害孩子自尊心,消弱自我监督方面是尤为明显的。孩子认为我做了坏事,他打了我,帐已经抵消,就从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了。而且越打越麻木,越没有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就什么教育都谈不上了。

19、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已有中译本。其主要思想有:

20、我当时就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在那次会议上,我先是在小组会上发言,后来被推举到大会发言,我有一大段内容就是讲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会后,《教育研究》的一位编辑拿走了我的稿子,分两期进行发表。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马卡连柯等走的是一条道路,即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教育发展。后来《浙江教育》(小学版)约我写了几篇文章,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我也在《小学德育》等杂志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后来,因为高校教育史专业缺教材,我所撰写的教材内容都涉及到苏霍姆林斯基。

2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22、为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新作品,使他们敢于面对纵横交错的新世界,不断发芽滋长。

23、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24、关爱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25、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天使,一个天使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希望就是一段快乐的成长!

26、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27、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3) 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3)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8、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放在首位。他提出了依靠周围环境、在积极活动中、通过课内外教学、借助培养分析能力、利用儿童形象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原

29、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

30、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31、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离开我们已经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32、要让孩子认识父母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努力使儿童注视父母亲的劳动,”使之产生一种“惊奇和激动的感情,确立起从事劳动的愿望”。“其目的是,使之通过劳动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欢乐和自豪。”父母的劳动,“在孩子们面前揭示了这样的真理:父母亲生活中的劳动一一这是他们对许多人尽的义务,只是由于尽了这种义务,一个人才能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敬仰和珍视。”从而使孩子尊重劳动进而热爱劳动。

33、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喜爱孩子,他曾提出,不爱孩子的人不能做教师。自然,他也不允许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他严厉地批评了一些“暴君式”的父母:我是你的家长,你是属于我的,我爱对你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要你这么干你就得这么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暴君式”的父母是自私自利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物品,他们没有尽到父母的义务,他们不配当父母。这样的父母将会受到惩罚,因为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欢乐的人,长大了就会成为粗鲁无礼和冷酷无情的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然而在现实中还有大量的溺爱孩子的父母,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他们从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唯恐孩子不能事事称心如意。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些父母的“爱”进行了严正的批评,称这种“爱”是“母鸡的爱”,属于本能的爱,其结局也往往会与父母的愿望相反,十分可悲和不幸。家长教育孩子的真正的方法是既要严格,又要理智。

34、他指出:“在多年实践中,我曾经企图创建“全校集体”,但越是努力,却越感到学校里明显产生了一种倾向:为了集体而建设集体,为了活动——为了显示出领导、服从和相互依从——而开展活动。例如:让九至十年级的学生去领导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往往因缺乏共同的精神需求、兴趣和需要变得牵强附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35、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爱的教育,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他要求教师和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经常同孩子们进行朋友式沟通和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写过两本书《给儿子的信》和《给女儿的信》,内容即是苏霍姆林斯基同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进行交流沟通的内容。在信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板起面孔的训斥,而是一位慈父的谆谆教诲和真诚建议。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孩子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儿子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他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成为一名教育家,继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多次来中国讲学。

36、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37、他强调,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

38、花儿开放需要一定时间,孩子成才需要一个过程,做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教师,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每一种“植物”,让他们开出独特、芬芳的花朵。

39、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一直以来十分佩服马卡连柯在实践中达成的思想崇高的纪律性。但我总也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瞧不起‘秩序纪律’,并批判其‘压抑原始的活泼欢闹’,……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所谓‘秩序纪律’,是指那种日常的,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实践证明,纪律教育应当从‘秩序纪律’开始啊……”

40、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从童年时,特别是从青少年时起,应该理解自己精神生活完满、劳动愉快和创造的幸福。”①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41、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中强调:“学生集体的概念及职能,应当从学校生活的多样性出发加以阐述,“教育者应当关注的,不仅仅是每个学生为丰富集体的精神生活贡献了什么,而且应当是每个学生有没有从集体中得到什么,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的幸福感?”

42、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是丰富而深刻的,他的教育理论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近几年,我只是翻阅学习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上面,我也仅从品德教育方面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思想,恐怕是断章取义、挂一漏万。但我相信,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不无补益的。

43、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个纯真无暇的世界!——阮庚梅

44、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

45、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46、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47、作《给教师的建议》,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做为一名新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定要多看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丛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头脑更加的成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在这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48、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49、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家长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就是说,当上父母后,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否则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50、比如,学校里有一个很正直的十四岁男孩,他对好事坏事都很不敏感。一天他跟同学们在果园里听老爷爷讲英雄的故事,当讲到法西斯侵略家乡,老人保护果树的情节时,很多孩子都感到得流泪了,可这孩子却显出很迷茫的神情。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很奇怪,知道这孩子一定有心事。一天,他跟孩子一起劳动,他才了解到,孩子家里平常很会教训人的父亲,竟从集体农庄果园偷了好多树苗,并要求他不到外边去讲。一次,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还责骂他、吓唬她。那孩子说:“我原来对我父母的每句话都坚信不疑,可现在,我不相信他们了,我想否定一切。老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也不相信。"

51、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06-1

52、我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从2005年正式开始,到今年是第13个年头,可谓“13年磨双剑”。我想说的是,我将生命中最后一段黄金时间献给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很值。有朋友听说我花十几年时间从事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总是称赞我的吃苦精神和坚持精神。其实,我倒没有怎么感到辛苦和需要坚持。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在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相处的日子里,我沐浴着他的精神与思想光辉,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

53、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后苏联初期那些著名的教育家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把哲学和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真正地与学校教育的理论原理联系起来,其标志就是,这段时期的教育理论能从各方面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

54、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陈鹤琴

55、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洛克

56、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57、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58、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

59、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2)

60、关于家长学校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确,他说:“如我坚定的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一一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为此他们开办了家长学校。

61、   注①《前进》(《Идтивперёд》):苏霍姆林斯基写于1967年的重要文章。现收藏于作者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奥·苏霍姆林斯卡娅的专著《教育大辩论揭秘——关于苏霍姆林斯基》(2008年,阿克塔出版社),第346页——357页(《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апокрифы:этютдыоВ.А.сухомлинском》.О.В.Сухомлинская200《Акта》)。此文又名《不要原地踏步》,(《Нетоптатьсянаместе》)。作者成文后即寄往苏联权威刊物《苏维埃教育学》,但未被录用。作者逝世后,1928苏联《文学报》以《教师——集体——个性》为题,节选发表此文。1989年,在作者逝世后19年,《国民教育》杂志才全文刊登(第八期第70——78页)。

62、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热爱儿童。

63、再想想自己的备课,我只是在单纯的为准备一节课在备课,单纯的在备学习活动中的素材点,怎么样和这个老师一样,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与教学结合起来了,这是我要思考的东西。

64、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家长要对孩子采取平等的、商量的态度。讲话要有分寸,特别要让孩子信任,跟你说真心话,把他的欢乐、痛苦都向你说出来。假如意见不同,你要耐心听完,同他商量,甚至可以做出适当让步,这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尤其要注意分寸,决不能粗暴干涉。如偷看日记、信件等,这都是不允许的。要尊重年轻人的人格,决不能说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什么都告诉我。

65、他写道,马卡连柯曾严肃地指出:“在苏联不可能有存在与集体之外的个性,因而也不可能存在与集体命运和幸福相违背的个人命运、道路和幸福。”

66、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67、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来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学习知识的力量,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68、《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写作的短文,文章题目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

69、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70、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7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72、苏霍姆林斯基在很多著作中指出了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爱,尤其是父亲关心体贴母亲,孩子才会觉得世界上有真理,人间有美德,这种对人类的信念是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所不可少的。

73、在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74、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75、在《爱情的教育》一书中,他提醒未婚的男青年,结婚之后,一定要终生热爱你的妻子,如果你变了心,不仅会给你的妻子带来痛苦,还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发现,在两百多例犯罪儿童中,不少来自父亲对母亲不忠的家庭。而父亲的高尚情操,对妻子的美好情感,往往还对孩子的爱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自然,母亲的榜样作用是同样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母亲也看成是家庭中,最细心和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教师。家庭中成人之间的关系,还突出地表现于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顺。苏霍姆林斯基还倡导家庭中为孩子要尽可能地购买和配备图书,家长要做读书爱好者,为孩子树立榜样。

76、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经验。他的这些家庭教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77、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78、他还提到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学生,她在毕业前对老师说:”我七岁那年,母亲患了重病我父亲彻夜守在床边。一天黎明时分,母亲呼吸困难,我见父亲弯下腰去细细察看母亲的脸,我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难忍的痛苦,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最完美的品质,那是父亲对母亲的忠诚。从那天起,我真正地爱起了父亲来。我十年来从未对他撒过一次谎。

79、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80、以往,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但却很少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发现了马卡连柯理论体系中的诸多缺陷和错误,发现了人们在实践马卡连柯教育思想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克服的偏差,基于高度的责任感和教育良知,他以惊人的勇气撰写了两篇代表作,一篇是《简论共产主义教育》,另一篇是《不要原地踏步》(后改名为《前进》),并于1967年初完稿,分别寄往苏联权威性教育刊物《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第一篇文章发表部分后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篇自然就被打入冷宫。自此围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开始了苏联教育史上少有的大辩论,确切地说,苏联权威教育学开始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围剿,甚至可以说迫害,苏霍姆林斯基的早逝就与此有直接关系②。《前进》一文则在作者逝世后十九年即一九八九年才得以在《国民教育》杂志重见天日。

81、作者在把杂志上的文章整理成书时,增加了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一章,对其余各章也补充了一些新材料。

82、关于学生学习。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

83、肖甦/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

8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的家长坚持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懂事起,就剥夺了他们玩乐的机会,逼迫他们去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种特长,而家长本人则不会主动去学习家庭教育的素养,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我们的家长要在自己领到结婚证、登上婚姻殿堂的那一天开始,就要努力去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知识素养;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要认真学习正确和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就要努力为家长参加这样的学习提供条件。

85、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86、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87、绝对不要放松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工作,要慢慢把孩子引向我“应该”服从别人的“需要”这样一个正确的轨道。让孩子敏感地从大人的眼神中看到大人的情绪。孩子应该知道大人今天高兴还是不高兴,是累了还是不累,是病了还是没有病。要让孩子知道,我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为了别人的愿望,我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并肯为别人的快活而牺牲自己的快活。要让孩子懂得,我长得这么大,父母为我已付出很多,生活当中的许多幸福应留给父母,因为生活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就这样逐步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为集体、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限制自己的愿望,从小爱父母、爱小朋友,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88、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旦把集体看做教育的目的,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就“开始原地踏步”了。正如我们有些苏联教育科研工作者感到伤心和焦虑的那样,“近20年来,集体教育理论研究没有任何进步,有的只是对马卡连柯有关教育思想和经验的注释和宣传,这儿忽略了如下事实:生活在前进,不管马卡连柯的语录是如何精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对眼前学校工作做出判断的依据”。

8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必须要认真学习,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而且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做到和谐一致。在家长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长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学会做父母。他非常重视学校同家长的联系,他本人每周都要和家长亲切谈心,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采用各种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他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家长教育学》第261页)

90、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尤利克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见了,就拨开树枝,让他看那窝小麻雀。尤利克毕业后回校看望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打我罚我,我就不会为打死麻雀内疚。你没有打我,我内疚了很多年。”

91、弱小的萨沙看到蔷薇花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92、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93、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①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①

94、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为孩子开辟一块快乐的土地。

95、注③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82页)

96、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97、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