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75句精选)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1、爱满教育,爱上自己的教育工作,爱上自己的学生,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最大体会。《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1、爱满教育,爱上自己的教育工作,爱上自己的学生,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最大体会。《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2、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4、 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陶行知开始大力推广——从他写给妹妹陶文渼的信里就可见一斑,“我过几天还要到军队里,工厂里,清节堂里,监狱里,济良所里去推广平民教育”。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学生近5000人。日后,陶行知还组织编写《平民千字课》、编辑出版《平民丛书》、《平民周刊》等。此时的陶行知,通过平民教育运动,似乎已经看到当初“以教育促共和”的理想正慢慢实现。他说:“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就要来临了。”
5、现在,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试想;处于七岁的花季少年,哪个学生没有一点爱玩的心思呢?哪个学生不爱做梦呢?在学生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人的天性),那么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疲惫也不奇怪了。如果所有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和工厂里的机器还有什么不同呢?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谈什么生机和希望呢?
6、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7、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8、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9、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10、 为了更好地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决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11、 但对后人而言,他最后的实践正是一种民主教育。
12、 入读金陵大学,是陶行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他是徽州歙县的一个穷小子,在旧式学堂接受启蒙,在教会学校崇一学堂接受初等教育,人生轨迹近乎寻常。直到1909年进入汇文书院后(金陵大学前身)才得以改变——在金陵大学的5年时间,陶行知“如鱼得水,甚为欢洽”,崭露头角。金大也让他身上的基督教气息渐浓——金大为教会高校,陶行知浸染其中,逐渐被基督教精神影响。日后,司徒雷登说:“(陶行知)一生从事教育,坚信博爱,后主张小先生制,均为基督教精神之最大发挥”,蒋梦麟则称他在推广平民教育时“很有传教的精神”。
13、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14、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关注及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15、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16、 就如陶⽼所说:教育的确是⼀门深⽽活的学问,《陶⾏知教育名篇》是⼀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本书,陶⾏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得更远。
17、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18、 也是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始,陶行知才介入到“平民教育事业”中去。1922年,陶行知在上海见到前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因后者立志“普及教育”,便将晏阳初在长沙试验平民教育的方法和成果一一告知,朱其慧极感兴趣。1923年春末,晏阳初在嘉兴进行试验,陶、朱一行人便赶往参观,当晚大风雨,不料晏阳初的子弟,包括“木匠、商店徒弟”一一前来,陶行知深受感动。他当即邀请晏阳初前往上海与胡适等人讨论,成立全国性平民教育总机关。
19、 费正清日后评价:“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20、1943年10月16日,在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陶行知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
21、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日用破碎,而不能够向上飞跃。
22、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
23、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4、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6、 他舍弃了所谓的“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直接喊出“大众教育”的口号。
27、立心天地,恒以一德,继承先贤之学,笃定一个时代信仰。
28、 1914年9月,和汪纯宜结婚不久的陶行知,即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他一方面定向研习市政学,一方面也修习教育课程,包括“教育行政学”、“教育研究法”、“教育心理学讨论”以及“中学课程”等。对于陶行知的课程选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子侠分析:“在夏季加习的几门学位外的课程表明,他已决意转攻教育学,争取更高一级的学位。”
29、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做学问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育人先育心,如果品德高尚教育即可有教无类。育人育心,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无异,而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是不谋而合。
30、再次,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
31、 总之,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并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32、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后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使得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变得生活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现代成分,使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这样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个字词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学生就急于跟它们交朋友,急于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课堂也不再会成为束缚他们的笼子了,而跟他们的生活贴近了。在这种课中,学生始终是愉快的,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始终是高涨的。学生也就真的把书读活了,把书读出“味”来了。
33、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34、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35、罗丹说:“恶是枯干”。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3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7、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38、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39、在那个时期的中国教育向来以“个人崇拜”为主,派系群分,而陶行知是第一个冲破壁垒的人,更是第一个创立了完整教育体系与实践理念的人,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40、通过陶先生改名,我们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论认识论的转变。从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论”。
41、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却让我联想到两位历史名人:一位自然是王阳明,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来自于阳明心学。另一位则是陶渊明,不仅是因为两位是本家,都姓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乡村经历。只不过陶渊明先生是作为隐士,潜居乡村,而陶行知先生则是将现代教育理念在乡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43、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4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45、教育孩子做有责任心的人。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的时间,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的机会力争留给孩子,让他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其对待学习,鼓励孩子主动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养成好习惯,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46、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赫胥黎
47、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范文2读完了《陶行知教育学》,感觉获益良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学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也爱学校,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发人深思,给我很大的启示。
48、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须和他们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总而言之,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受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49、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50、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5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52、此后,他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提出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这“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53、“立心天地,恒以一德,继承先贤之学,笃定一个时代信仰。”
54、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55、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56、“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57、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58、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59、 师承:唐进贤(崇一学堂)、包文(金陵大学)、杜威和孟禄(哥伦比亚大学)。
60、 原因在于作为老师,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地灌输教法,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由于学生个性潜能和习惯表现各不相同,无法采用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讲求“教学合一”太费劲了。
6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2、他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63、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64、关于教育,关于生活,陶行知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和思考。
65、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66、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消闲地站在山下袖手观山,望山而拜。
67、 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8、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9、“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70、释义: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71、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幸福而办的教育。
72、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73、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浮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74、 陶行知此时已经认定教育改造是乡村改造的重要手段,他说:“我们要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我们要与农人、小朋友做同志,要这样才可以发生很大很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