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个性资讯
  3. 启蒙运动名言(45句精选)

启蒙运动名言(45句精选)

启蒙运动名言 1、民主意味着代表制政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由国家联盟,是人类唯一可行、能够经得起理性检查的政治形式,也是保障个人自由的最佳政治形式。 2、第一种“幼稚判断

启蒙运动名言

1、民主意味着代表制政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由国家联盟,是人类唯一可行、能够经得起理性检查的政治形式,也是保障个人自由的最佳政治形式。

2、第一种“幼稚判断力”或不正确的历史观体现为“能思维的人”“对在整体上统治着世界行程的神意”感到不满,因为,人世充满了“恶”,而人世间最大的“恶”是战争——如霍布斯或每个人都能看到的那样。我们知道,这是典型的神义论问题:既然世界行程受上帝支配,世界何以会充满恶?霍布斯通过他的自然状态论把这个问题转换成了人义论问题,因此康德强调,“能思维的人”对支配世界行程的神意感到不满很容易变成“道德沦丧”,而“无思想的人”(derGedankenlose)反倒不会滋生这种不满。

3、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3-1521)

4、(14)拉罗什富科(La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伦理作家,出身贵族,曾参加投石d反王政的战争,著有《箴言录》等。——译者(启蒙运动名言)。

5、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6、康德心里清楚,正因为面对“由幼稚的恶意和毁灭欲交织而成的”“世界大舞台”既束手无策又不甘如此,霍布斯凭靠自己的智性构造了利维坦式的国家,以便让世人从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状态。然而,康德不能接受霍布斯的哲学立法,因为他的利维坦之谕强调了国家对于公民状态拥有“不可违抗的强制力”,这使得世人仍然受国家束缚,并未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7、康德的《判断力批判》(1790)迄今被学界视为“美学名著”,阿伦特却把它理解为政治哲学要著,并由此发展出她的“公民哲学”论说,可谓对《判断力批判》获得了正解。(2) 然而,“审美趣味”之类的问题何以会是公民哲学问题,对我们来说并非不言而喻。其实,岂止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属于政治哲学,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同样如此。康德的表述虽然极为抽象、思辨十分艰涩,但我们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方法论”一节中读到下面的句子时,却很难不成为激进的世界公民:

8、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

9、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10、不管是信仰者的权力,王公贵族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代表人民的、代表金钱的权力,或自称代表自然法、“进步力量”、正义与和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权力……总之不管什么权力,只要它以暴力为后盾(而事实上这是必然的),只要它失去制衡,成为“绝对的权力”,都会倾向于残暴、腐败和不义。

11、康德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描述停在了商业文明的开端:“城市居民开始奢侈”,“一个国家现在要成为强国就需要有财富,但没有自由便没有能够创造财富的勤奋”,因此必须推翻“强大君主的独裁”(《全集》卷页123)。显然,康德希望人们接下来应该想到他在《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中憧憬的人类历史前景。

12、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13、(12)俾斯麦(OttovonBismarck,1815—1898):德国政治家,德意志帝国第一任首相。——译者

14、在一个更强大、更少腐败的民族的纪律之下,由于专-制主义败坏道德的影响或宪-政制度破坏社会整合的作用而失去组织要素和统治能力的民族,能够得到恢复并重新受到教育”。这些言论中虽然些许透露出盛行于他那个时代的种族主义色彩,如果我们用今日的“民族平等”或“优势互补”之类说法加以纠正,我想阿克顿是不会反对的,因为在他的笔下,作为一个政治组织的国家,并不具有单一种族文化的神秘性,而是应当成为一个“促进融合的大熔炉”,它所逐渐形成的自由制度,可以使习俗、活力、创造性上各有所长的不同群体,相互传播他们的优点,扩大人们观察生活的视野。民族差别处理不当固然会导致严重冲突,但是只要待之以恰当的自治,它也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在邻居中找到自己的利益。……使文明和宗教的利益由此得到促进”。

15、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6、沙夫茨伯里及其门徒哈钦森的那种道德感,后来通过休谟、亚当·斯密以及其他宣扬情感道德的人得到了发展,这也与此后的功利主义者对于快乐原则的强调有所关联。尽管曼德维尔否认人道主义类型的同情能够压制所谓的“主权本能”,但我们转而想起他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情感道德家(emotionalmoralist)。他甚至承认,在人类的自然激情当中有一种同情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也会是相当猛烈的。人们只需极力赞美这种同情心,同时严肃对待曼德维尔对无知与简单生活的赞美(尽管曼氏对之只是偶有称许),这样就可以得出日后卢梭针对奢靡问题、文明问题在他的两部“论文”中给出的原始主义的解决方案了。曼德维尔是站在礼仪一方的,但他同时却认为礼仪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不过是“罪恶的虚饰”与“虚伪的面具”,这其实已经说出了他之后的卢梭要说的话。他断言,大体说来罪恶在艺术与科学繁荣的地方最为显著,同时天真与诚实在最无知的人那里、在“贫穷的纯朴乡民”那里播布最广。“你打算消除欺骗与奢靡吗?只要毁掉英伦岛上的印刷机、烧掉所有的书籍,只留下大学里的书(因为那里的书根本没人看)就可以了。”

17、在为《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撰写的“前言”中,康德已经告别了第一版时的畏手畏脚,他写道,“纯粹理性有一种绝对必要的实践应用(道德上的应用)”——或称“批判”的应用:

18、康德随之就说到了他后来在《判断力批判》中详细论证的东西:

19、形而上学的真正路径不是跟杂乱无边的经验对象打交道,而是从理性本身出发,并且至于理性本身产生对话。这才是形而上学的根基,不可拔除。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20、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21、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终点又是什么呢?《判断力批判》的目录让我们看到,第三批判书眉目清晰地分为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7)《判断力批判》一直被视为“美学名著”,很可能是因为该书第一部分的标题,而其中的确谈到“艺术”和“美”之类的问题。

22、在康德看来,唯有从超逾国家的世界主义观点着眼,确切地说,从“人类置身于在未来一切时代的繁衍系列里向人类整体的福祉进步”的历史进程着眼,才有可能实现真正彻底的自由公民状态:毕竟,“世界人或世界公民”(WeltmannoderWeltbürger)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公民。(13)因此,康德的伟大抱负是:以开普勒和牛顿为榜样,替“世界大舞台”的运行订立规则。

23、第三种“幼稚判断力”或不正确的历史观体现为对“黄金时代”的渴望或想象,它满足于

24、该书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大部分,并对每部分都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思想上承文艺复兴时期蒙田的教育理论,下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5、这段文字,不仅极恰当地指出了阿克顿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的性质,也标明了它的两个重要来源:阿克顿坚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和他对人类自由的深切关怀。通常,现代史学为避免曲笔,辄以“不做道德法官”为治史者必须恪守的诫律。以此观之,阿克顿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的紧密关系不仅令人费解,并且显然是犯了“大忌”。他虽曾师从德国史学巨擘兰克,却一反老师的教诲,把历史视为“宗教的真实证言”,始终坚持“以道德评史”为史家无可推卸的职责。

26、这些形而上学假设当中的第一条便是绝对的、不加限制的主权(absoluteandunlimitedsovereignty)这个概念。一旦设立了某种绝对的东西,我们就知道自己跑进了形而上学里面。因为对于生活的精准观察不会给我们任何绝对的东西。关乎人的事物里面,唯一可能接近绝对的便是人的无知,但即便无知也不完全是绝对的。霍布斯对于绝对的、不加限制的主权的假设,令我们回想起中世纪的主权概念。这二者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霍布斯的主权概念以权力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主权是帝国主义式的,且不存在一种超自然的约束,从而不同于中世纪的主权概念。中世纪的主权者(sovereign),无论是教皇还是皇帝,如果他们不对人民负责,他们却是对上帝负责的,而归根结底上帝才是唯一绝对的、不加限制的统治者。此外,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在霍布斯式的国家中,个人面对统治者在宗教方面(或云与世俗秩序分开的良知领域,二者其实是一回事)的专制统治,完全没有藏身之所。霍布斯将精神性放置在了世俗性之下,并且其处理教会与国家之间争执的方式与马基雅维利如出一辙,他们不但是非中世纪的(unmedieval),而且是非基督教的(un-Christian)。

27、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28、在孟德斯鸠看来,法律与政府受到并且主要是受到自然原因的影响,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自然原因的推动下,人的因素起不到多大的干涉作用。但实际上孟德斯鸠的学说还有另外一面,即虽然人不能从内部沿着人文主义或宗教的路线修正自身,他却可以从外部得到修正,不仅通过气候,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多少带有“进步”特征(progressivecharacter)的机构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孟德斯鸠表现出了启蒙时期的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心,即理性最终一定会战胜偏见。有些人希望通过巧妙地操纵政治机器便可革新社会,有些人则对一纸宪法(paperconstitutions)的功效几乎有着无限的信心,这种人特别是在18世纪末人数众多,在这些人身上便可见出孟德斯鸠的影响。

29、德•迈斯特(JosephdeMaistre,1753-1821)

30、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31、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他们的不足。

32、在社会契约,不加限制的主权,以及自然状态等概念之外,还要加上自然权利(naturalrights)一词——这些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概念至今仍在现代政治思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我们至此便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清单。在霍布斯看来,人的生命在“自然状态”下是“孤独、贫困、肮脏、残酷而短寿的”(solitary,poor,nasty,brutish,short),因此他具有的自然权利看起来也就不是那么宝贵了;此外,人在“自利”之心(self-love)的控制下,便形成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bellumomniumcontraomnes)。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具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他便对自己具有不受限制的主权,从而才能通过社会契约将这一主权移交给国家。人在自然状态下亦趋于平等,因为据霍布斯看来,体弱的人往往会发展出一种智谋,从而在利己主义的斗争中能与身强力壮的人大致匹敌。这样一来,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便可以定义为:自由,平等,与——战争。

33、    经常有离开教学一线、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前同事遇到我就夸几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高尚”,我一般是点头不语,心里几万只草泥马奔腾。

34、美国史学家亨利·李认为,阿克顿爵士所力主的“以道德评史”是大错特错的,其著述甚至被人讥为“阿克顿通谕”(借用了“教皇通谕”的说法)。如果按照某种“独立史观”的立场来看,这种评价当然是不足为奇的。

35、康德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康德哲学名言,希望喜欢!

36、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这里还嘲笑了某种哲学愿望:它试图证明“灵魂的简单本性”或“最初的世界开端的必然性”(《全集》卷页8)。指出这一点实有必要,因为没过几年,康德就着手“揣测”“最初的世界开端的必然性”,至于证明“灵魂的简单本性”,则要等到《判断力批判》问世。无论如何,《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发表于康德的一系列历史哲学文章——尤其是《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之后。我们有理由说,做“世界公民”是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

37、(10)《君主论》(ThePrince),第7章。——作者原注

38、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伺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我们就排除了其他感受到的自身存在的感觉,得到一种弥足珍贵的满足与安宁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任何人如果还能摆脱分我们的心、搅乱我们的温馨之感的尘世的欲,就更能感到生活的可贵与甜蜜了。

39、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40、(2)维永(FrancoisVillon,1431—1463):法国诗人,狂放无行,主要作品有《小遗言集》,《大遗言集》等,被逐出巴黎后行踪不明。——译者

41、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42、情书要动人心弦,应该在欲语无从的心情下提笔,在不知所云的心情下结束。

43、对跟随康德沉迷于圆圈思辨的年轻人来说,康德写下这样的言辞足以让人振奋。因为,康德不仅用思辨哲学家的自然属性来界定普遍人性,而且据此宣称在永久和平得以实现之前,必须或者说难免有一场哲学家的普世大战。这无异于说,只有通过一场“公开的战争”,人人成为哲学家才得以可能。

44、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相关个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