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70句精选)
舆论学 1、本书面向高年级本科生以上的传播学、舆论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相关师生与研究人员,可以作为计算传播、舆论学方面的课程教材和研究参考;也可为计算机、数
舆论学
1、本书面向高年级本科生以上的传播学、舆论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相关师生与研究人员,可以作为计算传播、舆论学方面的课程教材和研究参考;也可为计算机、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管理科学等对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业界人士提供重要参考。
2、21天聆听两本专业书籍《新闻理论十讲》&《社交媒体批判导言》,这次不要再错过啦,报名戳
3、4月6日上午9点,清华大学的带鱼学长在直播间等你,我们一起扒干“拟态环境”。
4、公论 (gōnglùn)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5、本次读书会还将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虞鑫老师作为点评嘉宾,并开放5个旁听名额(具体时间地点、报名方式请见文末),期待同学们的加入!(舆论学)。
6、为推动舆情行业的发展与品牌塑造,提升中国舆情研究机构在国际的地位与影响力,让中国舆情研究品牌走向世界,特举办中国优秀舆情研究机构评选。旨在奖励既具创新能力,又具社会责任的中国舆情研究机构。
7、三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8、第保持对舆论理解的开放性。尽管计算舆论研究为分析网络舆论带来了巨大契机,但要注意避免大数据研究常见的“路灯效应”——因为数据获取问题影响对真正问题的研究。即因为只能“抓取”某些特定的数据,便以为采用计算方法挖掘到的是“舆论”,殊不知往往只是舆论作为社会过程之“冰山一角”。因此,需要加强对线上舆论与线下舆论的关系研究,在“大数据”与“小数据”、计算方法与传统方法(包括量化、质化方法)的比较、整合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舆论。那些数据无法获取的隐匿、下沉的“舆论”,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9、因畏惧孤立而服从多数人意见是舆论研究当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也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根源。大众媒介的意见与参考群体的意见构成了个体所能感知到的“双重意见气候”。然而,已有研究过于强调大众媒介的作用,忽略了参考群体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参考群体的影响。本章展示了如何使用多主体模型方法找回“失落”的参考群体,并分析了双重意见气候对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10、第保持研究领域的开放性。虽然我们是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切入舆论研究,但正如舆论研究历来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传统,计算舆论研究的发展也是开放的。计算舆论研究、特别是舆论过程与演化研究,受到物理学、计算机、管理科学、复杂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激发与推动,传播学作为舆论研究所寄身的主要人文社会科学,需要更好地与这些学科融合,共同推动兼具人文关怀、社会价值与科学精神的计算舆论研究。
11、范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12、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13、“优秀学术作品奖”包括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三类,主要评选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共评选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10件。所设奖项以学术质量为评判标准,若申报成果数在评审后未达到获奖数量,奖项可空缺。
14、:你好!我懂你的意思,实际上现在真正的、较大的媒体,或者说国家媒体,比较难发稿;但是,从互联网自媒体看,又容易发稿。现在是这样一个难和易的情况。所以呢,不是写稿的问题,而是发稿的问题,而且呢,是发优质稿的规范问题。像人民日报,做中央厨房,对编辑部要求,不按文体和对口分类,不是单纯登报,上纸媒,而是纸媒和电媒一起上,以电媒10万+来考评编辑记者业绩,阅读量要超过10万人次,更高才评价高之类。传统媒体融合全媒体以后,变化是挺大的,但是变化来变化去,所谓的手法,离不开传统的一些写作方式。而新闻呢,无非是两门学问,一个叫传播学,一个叫舆论学。实际上,往往容易混淆,把舆论学和传播学混同在一起。另外有的时候,好像舆论学偏重宣传功能更大一些,而传播学呢,又采用舆论学的一些方法,硬性的去给别人,不管受众切实感觉一一愿不愿意看和听。所以,真正的困惑,往往在这个环节上。
15、引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16、二是,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示: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17、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社会舆论的因素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错综复杂。
18、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19、英语(国际新闻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剧译制方向)、英语(网络英语信息采编方向)、英语专业和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等29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现为教育部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际新闻学”一个博士专业和“国际新闻”、“国际关系”、“国际传播”和“媒介与女性”等四个硕士专业。
20、当牵涉一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问题时,除非对自己的观点十分肯定,我们总是不愿听到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行非难的信息。
21、每章集中阐述舆论研究一个重要理论或概念,并配合研究该理论或概念所适配使用的主要计算方法,从而形成对特定理论和方法的集中讲解,帮助读者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计算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启发开展相关专题的深入研究。
22、梁 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挖掘实验室成员。主要从事计算社会科学、政治传播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在各类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作多发表于顶级传播学期刊,如CommunicationResearch、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JournalofCommunication、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等。
23、“舆情研究优秀机构奖”的评选对象是高校、社科院、媒体、企业的舆情研究机构与智库,将由舆情研究机构提出申请,也可由舆论学会常务理事提名产生候选人,由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讨论确定。
24、部分媒体、网络舆论领袖在报道、转发或评论时采用了标题d、夸张叙述、标签叙事的方法;网络媒体对社会现实进行的拼贴式的建构往往不完整不充分;
25、申报资料包括:(1)申报表;(2)申报作品及自评(论文自评不超过1500字;著作自评不超过3000字),作品包括所发表的刊物封面、目录、全文及版权页;(3)专家推荐信;(4)可附其他辅助性资料;(5)优秀舆情机构、领军人物和优秀舆情案例申报需要提供相关的事迹材料。 电子版申报材料(申请表、作品自评、推荐信)发送至舆论学会邮箱: CAPOR2015@1com,邮件命名为“姓名+申报奖项”。 纸版申请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恕不退返),于7月30日前(以邮戳为准)邮寄至秘书处。
26、谣言之所以神秘神秘又神奇,正是因为它有可能包含着真实的成分。
27、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8、童兵教授在会上陈述了“潜在舆论场”的重要性与研究意义。童兵教授认为,潜在舆论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舆论,认识和把握潜在舆论,是安国定邦、实施社会综合治理的新着力点。童教授还就舆论场的形成及其因素做了解读:“舆论场的形成及其形成舆论的要素与机制是:其处于同一空间,且场内各要素相互感染和影响,舆论场内部要素相互作用。其二舆论场与整个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舆论场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如果往细一点观察,舆论场的各个因素依据主客体的分析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场内各种舆论主体,就是参与舆论的各色人等,他们具有相同、相似的利益诉求和情绪表达诉求,又有不同的私利和个人情感,这既是场内舆论运作的基础,又是舆论运作的动力。另一类是场内便于和妨碍舆论运动的实物环境、地理条件和舆论氛围,这些影响舆论生成和流动的场内物质条件和环境,有人称之为舆论场环境的渲染力,这是将客观事态一人化的说法,实际上是因景生情的一种情景。”
29、余清楚在致辞中讲到,2月19日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考察,主持召开了d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阐述d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严格要求、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彰显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时代精神和实践指向,为我们做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d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此次舆论学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为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重要平台。
30、ISBN:978-7-309-15906-6
31、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32、没错!这就是那本孕育了“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高频考点的,为传播学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舆论学》!
33、对于计算舆论研究的发展,我还想强调如下几点:
34、舆论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第一步: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这时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第二步: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舆论领袖。第三步: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35、:这也就是怎样认识文案策划与新闻写作的异同问题?新闻传播和舆论营造的区别,传播多在事后如同有事说事,舆论多在事前好似没事找事;当然一切的事前、事中、事后都是动态的,瞬息万变和质量互变的。容易举的例子呢,先说消息,就是所讲的这个报道,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可以没有结果,实际上是当年一战的时候,发消息要拍电报,文字必须精炼才行,用什么格式来介绍情况呢,就是打电报的这么五个点,报道出某件事。那么舆论就不一样了,相当于我向你推销物品或传达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我先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你。传播和舆论,实际上等于是两个内容或者是两门学问。像台湾韩国瑜竞选高雄市长提出:货出得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这个呢,就是事儿还没办呢,先把话说下,那么这个话呢,实际上就是造舆论。再者他到大陆,包括香港,澳门,还有深圳和厦门吧,签了多少亿的大单,发出这个大单的消息就是报道,就叫做传播。
36、平面化阅读、快餐式阅读、情绪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公众在表意实践时作出错误判。
37、?好的,好的,感谢老师,那我们就是应该拆分开陆续推出发表。系列性地持续报道,应该是这样的,一件事一报道。
38、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舆论研究发展需要的历史契机,谢耘耕教授指出,当下应协同创新,创立和完善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使之朝着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快速发展。谢耘耕教授对中国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出初步构想,其中包括加强舆论学理论框架的创新、完善舆论学研究方法体系、出版会刊、教材、专著、培养复合型舆论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建立学术规范、行业标准以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构建舆论支持系统、设立舆论学学会奖等。
39、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组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思维方式、感情情绪,即使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40、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41、第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
42、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43、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5W,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他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44、王润泽教授追溯了舆论研究的中外起源与历史发展。王润泽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学科,舆论学起源于西方,但实际上中国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对舆论或者说普通民间的意见表达的重视却早已有之,中国历史、政治传统、社会生活中关于舆论的丰富思想是世界舆论学术的有益补充。王润泽希望中国舆论学研究者能借助此次会议,围绕舆论学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推动中国舆论学的发展。
45、?完了以后呢,老师,像这个标题,我们感觉这个标题的点切入的可能是比较小的,也带这个政治色彩比较浓,什么大学落地,什么大赛活动的,像这种概念化的话,这种题目,您觉得有没有什么好的一些建议,从您长期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题目,您会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去写呢?
46、在基础的理论和方法原理讲解之后,采用案例分析的视角。不仅精选计算舆论研究的高质量、代表性案例,更有特色的是为读者展现具体的研究设计和分析过程;不仅详细剖析案例,而且提供原始一手数据和编程代码,给予读者真正可以上手的教学。
47、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48、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摄影(电视摄影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电子音像编辑出版方向)、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
49、其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0、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51、在舆情扩散的过程中,出现的报道倾向、情感态度发生逆转状况的现象。舆论反转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网络信息呈现的完整性、深度性缺失给网络公众带来误导;
52、?感谢老师,我认真拜读一下,有不明白的再请教您;我先去今日头条找您的文章发全员学习(抱拳)(抱拳)
53、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54、此次舆论学论坛历时两天时间,参与嘉宾200余人。其中3月26日是主论坛,全体与会人员在人民日报社学术报告厅听取嘉宾主题发言。3月27日是分论坛,共设12个主题,分别为:舆论学理论建构与发展、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媒介传播与公共舆论、政治传播与公共舆论、舆论生成机制与演变规律、新媒体与社会动员、突发事件与舆论引导、舆论传播与公共治理、国际舆情监测与分析、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舆情传播与管理体制机制。
55、框架理论在舆论研究中有三种进路:舆论刻画、舆论建构、舆论接受。社交媒体上的海量舆论数据对传统自上而下的框架分析方法提出了挑战。本章认为“筛选”与“强调”是框架理论的两个核心机制,从概念、机制、操作三个层面分析了传统框架分析在社交媒体语境中面临的挑战,并介绍如何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
56、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等相互交织,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同时,各种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又大大增加了引导舆论的难度。
57、时间:2021年3月11日(星期四)晚7:00-9:00
58、紧扣最新的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发展,聚焦计算舆论研究,是首次对该领域专门、集中的介绍,无论内容还是写作结构,在国内外均属首创。
59、思维导图带你轻松了解传播学框架与脉络,一篇文章搞定。
60、上海大学专硕第1名:一战成硕的秘诀,10分努力+1分幸运
61、唐绪军最后对舆论研究提出三点希望:第采集数据尽可能完整准确,你的数据来源如果不准确,那么你的分析结果就是可疑的。第分析方法要尽可能科学合理,要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不能用简单化的手段出来几个百分比就拿出来了,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变化。第呈现的结果尽可能客观公正,这一点可能是要求很高的。因为现在社会上各种做舆情的也很多,我们是高校的、我们是做理论工作的,我们的结果一定是要客观公正的。当然,我们需要为一些客户服务,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坚持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不能够人云亦云。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舆情的掌握就会出现偏差,这是我三点希望,跟大家共勉。
62、情绪和情绪传播是舆论学研究中的经典话题。本章基于海量微博数据,综合采用机器学习、复杂网络、统计学模型等多种方法,研究不同情绪在用户交互网络中的影响力。本章将情绪细分为愤怒、厌恶、高兴和悲伤四类,通过对每种情绪的深入研究,发现愤怒情绪的影响力最强,同时,情绪影响力也与网络局部结构相关。
63、:新闻写作有句行话叫做,要立意单纯和材料丰富,这篇东西呢,材料是丰富了,但是呢,就是有点儿把传播的东西和舆论的东西、广告的东西和报道的东西,有一点儿混淆。
64、第坚守研究的价值立场。“计算”是数字时代研究舆论的重要创新方法,而不是“算计”。计算舆论研究应当始终服务于社会福祉与发展进步,而非操纵与控制。计算舆论研究过程中,也需要高度重视公民隐私保护、数据伦理等问题。
65、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计算舆论研究具有支持过程与动态演化研究的天然优势,特别在弥合理论与数据落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大数据采集自然行为的连续性,极大扩展了舆论数据的刻度,使得原本很难采集的历时性数据得以比较便捷地获取,从而得以在集群层面观察议题、框架、意见、情感的动态演化与发展过程;其次,“网”数据的特征与网络分析等计算方法(以及与“长”数据的结合),允许精确刻画公众舆论发展过程中信息、观点和情感的扩散流动过程,分析在线交往与讨论网络的结构形态及其时间演化规律;再次,通过仿真模拟等方法,可以设定个体状态和交互规则来观察舆论动力机制及其演变的后果,分析舆论发展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层次涌现过程。正因为大数据和计算方法突破了单一时点、单一层次、割裂个体的囿限,从而给迈向过程化、交互化、跨层次的舆论过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与理论发展的潜能。数字中国的本土经验为计算舆论研究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学者应当在此基础上推动理论发展,贡献数字时代舆论学、传播学的新概念、甚至新理论。
66、有多少人“拟态环境”的名词解释是在郭庆光、段鹏、刘海龙老师的教材里扒拉下来的?你有真的看懂“拟态环境”了吗?如果你这个名词已经很熟悉了,那么我们不妨回到它的出处,来看看它的“亲爹”,沃尔特·李普曼是怎么解释的。
67、翻译:假若孙登傲慢狠毒,一点都没有入侍於孙权,给孙权做事的意向,害怕舆人的消息不畅通,只看表象的东西,而且喜欢乱说话的人。
68、言论 (yánlùn)言词;发表的议论或意见。
69、社交媒体在当今信息生态系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干预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和意见形成。社交机器人对舆论的影响作用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章试图厘清社交机器人研究的关键概念、前沿进展和相关技术实现。